首页 全网搜索 导航
位置:首页 剧情片 死亡乐章 高清下载
死亡乐章[德语]
豆瓣评分:7.7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人届中年的指挥家汤姆,在两端之间进退维谷。即将举行的演奏会诸事不顺,忙得不可开交之际,老父失智症恶化,老母癌病缠身,恐不久于人世。前度女友临盆,他亲自迎接新生命到临,更充当代理父亲。妹妹爱上同样酗酒的有妇之夫,生活一塌胡涂,更把他的音乐会弄垮。长期抑郁的作曲家决意寻死,他不得不为好友善后。一次又一次与死亡邂逅,指挥家终达致《垂死》交响曲的圆成,导演格斯纳也为亡故家人献上一阕动人挽歌。柏林影展最佳编剧。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熊奖(提名)马蒂亚斯·格拉斯纳
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最佳剧本马蒂亚斯·格拉斯纳

《死亡乐章》下载观后评论:

死亡乐章剧照

死亡乐章剧照

死亡乐章剧照

死亡乐章剧照

死亡乐章剧照

死亡乐章剧照

  • 整个片子传递了一个非常恐怖以及令人无助的孤独。一家人都充满了孤独,在圣诞节的那串镜头,这种孤独感达到了极致,哥哥在扮演着圣诞老人,妹妹在酒吧和不知道谁喝着酒,妈妈在家里和邻居过着圣诞,仿佛和圣诞的美好氛围都是那样格格不入。孤独不是身边没有人,或许像妹妹那样,身边总是有人,但总是过客,总是在酒精下被麻醉,是比物理意义的孤独更大的孤独吧。片子父亲和母亲的葬礼都是那样冷清,与伯纳德的葬礼形成了鲜明对比。整个片子很完整地展现了死亡与新生,完全地拍摄了一次接生的过程,与死亡的过程。同时对于人是不是有自杀的权利的讨论也非常酷。在伯纳德自杀之后他写的乐曲才又有机会首演,以及在演出之后他们的讨论可能也展现出某种讽刺感。 2024-6-22看
  • #Siff2024在柏林没看上的片终究是在上海看到了)还是能理解为什么能拿编剧奖的,虽说确实也更适合做成单元剧/连续剧的情景剧模式,但也只有三小时的时长才能支撑起如此多饱满的细节,也更能撑起生死这样厚重的主题,部分台词的功力也相当深。而且柏林一向是不咋喜欢行活儿剧本……只能说虽然能理解但我个人今年主竞赛的剧本还是更喜欢《儿子(们)》吧……此外一些剧本设计的纰漏就太严重了。前后半段类型杂糅的太厉害,且基本都能找到同题材更优秀的佳作;人设问题也……整个家族给人的既视感太强了,偏执艺术家也是一抓一大把。本以为女儿段是为了补全家族前史,结果连丰满人物做的都不是很好(虽然最喜欢的还是女儿段)。德片的喜剧元素我实在是不太吃得下。p.s.:整个上影节就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一天至少发现4处翻译错误
  • “乐章”的立意表达让这部电影基调必定有详细章节分工和超长放映时长,虽然某些镜头稍显疯批和无意义,但无法否认他在尝试从愈发普遍的以大小家族为原点的忙碌、混乱、冷漠的常态中去探索死亡的发生及其带来的拷问。破裂不堪的家庭并不会因为死亡而重生,不同的境遇也无法让人在死亡面前产生相同的尊重与敬畏,因此死亡的意义与其说是一个人的离开,不如说是一种家庭亲密关系的尽头。可能是因为章节细分的原因,总体感觉松散,某些疯批的桥段个人感觉完全没有必要,带了的满是幻痛和不适(几个地方确实整个电影院都在捂眼睛),当然3小时的时长似乎也没必要。影片结尾,导演用一句话结束了6个章节的抓马:以此篇献给我的家人,离世的及在世的。那我也用一句片中好潮音乐会后的乐评来形容本片:整个作品就是一部巨大的平庸,但尽力了,自己也会感动。
  • #26thSIFF#虽然很长但就是在用很具有当下性的视角去讲述细密馋人又疏离的当下关系,亲情爱情友情无一不是。喜欢它在大胆承认empty状态和cold状态的合理性、母子关系也许并不带有什么天生的爱,以及生命的自由或许属于自己。在亚洲类家庭叙事热情高涨的时候,它剖开家庭结构去呈现一种隔膜和疏离,葬礼后那场母子对话太棒了。最后死去的不是男主,但展现的他的苦痛不在于死亡,而在于他理解他想要走向死亡的朋友并且允许这一切在我眼前按对方所愿的发生。Bernard死前的温柔仍在被辜负,这难道没有让他的选择更加显得reasonable吗,明明Tom是最宽容又温暖的那一个。遗憾在于长的故事分part讲述而没有融合,但编剧也无需再证明他有这样的能力。
  • 创伤的无解性,解铃还需系铃人往往是个伪命题。当终于和母亲聊起幼时埋下的心结为寻求一个答案,得到的不过是母亲淡然不屑的一句早已记不起,可能就是一个普通平常的bad day。伦理道德的思考:他人是否有权去以拯救的名义剥夺一个人对生命的自主支配权。「爱」一直被用来简化合理化美好化人际关系间的bonding,这从来不是关系中必会存在的元素也并非静态,存在过不代表其不会消亡。父母子女关系下也会存在“其实我并不爱你”的冰冷事实待人自行用余生去消化,也会对面前这具被病魔缠绕逐渐走向死亡的老态躯体感到陌生、恐惧甚至产生厌烦情绪,选择回避与疏远。所有关系的另一端无一例外不过都是彼此生命的过客,爱人、父母子女亦是。
  • 好痛苦啊,明明是三个小时却不觉得漫长,痛苦本来就像生活、本就是漫长的,虚构和非虚构是孪生的双射线…Tom和Lissy餐桌前的对话,哭得感觉再没什么可以哭了,衰老、死亡、创伤回忆、后悔的心情,是少有的绝对无法解开的缠绵的痛苦;not everyone has the talent to be happy. Not everyone can be helped by therapy, pills, things the society offer to prevent people from deciding their own life. Or death.
  • #siff2024 略长,感觉兄妹俩的故事可以单独成片了~冷漠的一家人,但又有对付出爱和被爱的渴望。想到了《伦敦生活》里的爸爸,不会表达爱的天生疏离。本片更大胆,母亲对儿子直言对他没有爱,餐桌前的母子对话这一幕压迫感超强令人窒息...在母亲冷漠的成长环境下,哥哥获得了超强忍耐力,忍受坏脾气的艺术家搭档,忍受养育前女友和别人的孩子...妹妹则选择不信任一切,去拥抱混乱的不安的错误的一切,成为“反面的反面”。当父母都去世,妹妹说“我们终于不用再假装了”,说明他们还是一直受着至亲的影响摆脱不了。他们何时才能自洽地生活呢?
  • 死亡乐章是一种对绝对正确叙事的反抗。体面未必是有效的,冷静可能是伤人的,亲情未必是无条件的,爱情未必发生在当下,血缘并非家庭关系的唯一纽带,反面的反面是诗意的,伦理有时意味着选择的终结和破碎,死亡未必是需要拯救的。当承认每个细小环节的合理性,其实是承认自己的某些特质与社会呈相离的关系。当我们进一步社会化的时候,其实是离自己和自己的朋友更远的时候。当我们承认自己冷漠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进入了另一种温柔的微观叙事的时候。当生命无限接近死亡,不媚俗的篇章在此永驻。人生是不封闭图形,此刻的一切真实都是另一个世界的完美悖论。
  • 大概正是因为相处了20年,作为一个同样不是太快乐的人,他清楚地知道着对方的痛苦,所以才会选择了let him go吧。即使自己最心爱的人一直在猛烈反对也还是选择了尊重朋友的决定。比起“冷漠”或者“理性”,我觉得那更多地是选择了“理解”和“尊重”,而这也是全片里最让我动容的地方。 Dying即是曲子的名字也是影片的名字,前后一共描写了三个人的三种不同的Dying,以及唯一一个需要同时承受和消化这三段Dying的人的心境。最后以毫不相干的人们对曲子的谈论作为收尾感觉也蛮点睛之笔的。
  • 1.以家庭为中心的嵌套章节结构,又在独自的生活长出枝蔓,这种类型近年蛮多,乘船而去也是。优点是关于生死,怎么讲都动人。2.个人最喜欢的是贯穿始终的每个年龄层的孤寂,当代人怎么做到的明明生活各自区别,但却共同享有一份盛大的孤独。3.好喜欢艾伦,想当她的狗,特别特别喜欢拿着酒瓶站在街中央的独白:“我是一切正确、有效、有意义的反面。”这种短视,轻佻的生活,让我想起很多人和事。4.交响乐太好了,配乐太好了,一场电影下来种草好多歌。总之这部电影作为我2024上影开端,太好了。
  • 导演说原片有六个小时…好可怕的时长…影片里的作曲家不喜欢的第一个版本的《死亡乐章》,说太俗了,我当时觉得巨无敌好听眼泪都要掉下来了结果他说太俗了不能演奏……?果然我还是个俗人…家庭人物小故事之间的衔接还可以,就是妹妹这个角色我感觉有点没讲好,也不是一定要把女性人物刻画成疯子性格才能让剧情有高光吧,她的很多行为动机我都不是太理解,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删减的关系。看到最后第一个蹦出脑袋的想法就是:全世界的家庭故事走向都是一地鸡毛…作为三个小时的剧情片来讲节奏还是可以。
  • 太美了。一部情感丰富的电影,用音乐表达关系。编剧完美,表演动人。过去几年,我自己对于关系的探索和理解,可以带来更深层的共鸣。非常惊艳的一点是,即使当下有更多先锋、概念先行,以及想要通过美学风格打破传统的影像表达,但这部却非常老派、温情甚至丝毫没有想要打破任何传统的意图却表达出最大胆、激进、现实又多元化的关系和狠狠地触及了关系的本质:痛苦与爱。非常非常非常喜欢。仿佛找回了看伯格曼的那种情感力量和感动。芬尼和亚历山大的致敬也恰到好处。

网友评论 (0)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