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的中国南方小镇,留守少女林森(16岁)正在准备高考,远赴广东打工多年的妈妈一心要她考警察大学。林森却在班里每天被同学霸凌,在家亦常被三个表弟捉弄,十分烦躁,邻近高中女生梅子是她惟一的疏解对象。身为养女的梅子不想照顾脑瘫弟弟,两人常逃离家人彻夜呆在网吧。
梅子高中发生了女生被奸杀案,梅子手机被养母没收,林森趁帮班主任没收同学手机之际,偷了霸凌自己女孩的手机送给了梅子。之后又受梅子怂恿继续去偷手机。梅子带她用低价出售手机的钱去做发型,并与发型师们一起夜宵。林森被灌醉,醒来不见梅子,此后也不再接林森电话。
林森开始了独自去卖手机的冒险之旅,她遇到了同校男孩大威,林森开始依靠身为派出所所长儿子的大威,逐渐忘了梅子。妈妈为了跟亲朋好友借钱突然而归,她察觉到林森的变化,伺机检查了林森的下体……妈妈的发现让林森困惑不安,对方是谁?
第54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剪辑(提名)廖庆松
第11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剧情片(提名)大塚龙治 / 黄骥
第4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年度华语独立佳作(提名)
使《笨鸟》变「漂亮」的两只手:一是资本,一是技术。二者在这部「青春残酷物语」里借由一只「幽灵手」略显机械地嫁接了起来。影片将现代人的生存环境描述得如此黑暗又阴冷,肮脏又恶劣,不禁令观者共情,并产生一丝的生理不适。如果资本和技术是引导少女走向「堕落」的诱因,那么这种「悲剧」的根源是什么?还是通过电话这一通讯媒介,我们知道,这些留守在家乡的「小镇青年」与温暖的家庭,以及健康的教育失去了连接,而本该帮助人们建立连接的手机,要么成了用来换取「虚荣」的资本,要么成了用来谋求「成功」的技术。它成了人们主动实施犯罪的作案工具。尽管这个「逻辑」并没有通过欠缺逻辑的剧情自然呈现出来,但我们仍然可以透过布列松式的镜头语言将其抓获——具有流通性的《钱》取代并拔高了「男根」的地位——以「鬼神」的形态侵犯着人的隐私。
太远离我的生命经验,但这好像又是我们会从不那么入流的新闻和小说、从班里同学的闲言碎语中听说的一种青春故事的书写,而《笨鸟》与以上区别的是提供了那么真实而刺痛的细节,那个女孩作为童养媳死去的时候,门上的新婚喜帖对联还没撕掉,小镇的空间好像总是被坍缩在一处,她从故事里一直闪过的塔上一跃而下;手机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代表一种与同学抹平差距的生活,代表危险与独立并存的成人世界,但最终两个女孩也只是用手机留下合照与镜中自我,并和彼此保持联络——她们好像是这个镇子里唯一能给对方支持的人(对林森来说,提供支持的人不是妈妈,不是家中吵闹的弟弟,不是那个把钱都用来买传销奖品的爷爷,也不是完全没有边界感对林森也并无多少关怀的奶奶)——除此之外,她们对好多事情都缺乏认知,不知保护自己到让人心疼。
真实有余但余味不足,原因可能在于片子的贴地太强,反而忘记了人物的某刻情感溢出的飞行能量,根本无法共情。我觉得从一开始选择局外人的这种视角就很不舒服,太旁观冷静克制了(和侯孝贤的现实主义并非一种体系),看不到对于人物的关照,里头的人物都让人喜欢不起来。当然这不是问题(比如《狗镇》,《鬼子来了》),但现在更多感觉是无感,没有立场的暧昧态度我不喜欢。片中有多处对于人物(尤其是群戏)的调度处理显得人都很脸谱。片尾唯一一首林强的音乐,很像套用给贾樟柯电影配乐的感觉,同质性太强了。如同片名the foolish bird一样。是的,so foolish。
平,慢,长的节奏从片头持续到结尾,安化一个县城里,一个留守少女或者说一群留守少女的成长故事。该电影未能表现出由笨鸟变老鸟中间的成年人的复杂,仅做了触碰,人物扁平无弧光。优点是将一个自我意识伴随性意识萌生的少女,她的需求和她的情绪,软弱又坚硬,空洞又饱满,笨拙而轻盈表现了出来,她需要认可和陪伴,却在情感冷漠、被侵犯和掠夺中独自成长。叙事有些突兀,元素里除了手机其它也没有展开构成少女精神世界的丰富。结尾镜头搭配酒店琳的若有所问的一幕还要抛出杀人者谁的悬疑。
跟《狗十三》有太多类似之处,片名都是在指向一句不能过审的脏话。同样也是展现高中女生的残酷青春,《狗十三》更符合大众审美,演员也更专业。《笨鸟》则更义无反顾,直指青春期的霸凌和性侵,两段尺度颇大的床戏直接葬送了成为院线片的可能性。《笨鸟》又粗糙又腥,由于全片演员除了女一全员非专业,导演不得不减少冲突,重要的段落全为女主的独角戏。影片取景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里头似乎还夹杂了许多湖南小乡村的方言,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我居然必须通过字幕才能看懂。
非常惊艳的作品,可以说是贾樟柯和娄烨的风格混合。虽然在金马奖只获得一个剪辑提名,但是明显是最佳剧情片的品质。这部电影的视听语言、环境的整体构成非常具有真实感,融合文艺剧情故事和悬疑色彩,并且夹杂了很多社会议题。多个女主奔走在黑暗的街道上的场景,似乎在诉说成长过程中那些无法言说的痛。和【少年的你】一样,同样引发对教育的思考。从来只强调怎么去获取分数,而没有教会我们如何长大、如何学会爱、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真实。
在有语言障碍的情况下看完,即使这样影片的优秀程度还是不言而喻。影片基于完全真实的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很容易贴合实际,也可能故事本身就是基于这里的观察汇集起来的。一点点小建议是,镜头太稳了,而叙事是动荡冲突的,更多的运动镜头应该会更好。另外,这又是一部First扶持的电影项目,印象里First已经出了不少有优秀作品产出的新人导演了,一种开花结果的感觉,这真的很好。有了中文字幕会再看一次。
这才是真正的《少年(女)的你》,《黑处有什么》《少女哪吒》与之相比只能算无病呻吟。以极度沉稳的镜头,将极度残酷的现实娓娓道来,跳跃、留白,文本的缝隙里,全是龃龉的生活逻辑。在原地重现伤痛的个人经历,不知需要唤起多少勇气。不堪忍睹的布景(成长环境)是真实,无法承受的结局也是真实;被遮蔽是她的宿命,而看见她、记住她,是我们的使命。四年过去,笨鸟不笨,她依然在中国大地的无数暗夜里,低空飞行。
灰头土脸的湖南小县城,烂尾楼、城中村、兀自矗立的白塔……多么有辨识度。青春期如鲠在喉,从没在意过远方,无感于过去,也谈不上“苦难”——毕竟大家如此相似。有的只是近邻之间这样那样的鸟事,搅和成一团浆糊。在158元的招待所床上打开自己,然后怎么哭了起来?一点点羞辱、一点点不知所措、一点点停滞在此刻的情动,又或许只是想起了死去的小姐妹,连悲伤也是钝钝的。
这个题材和演绎,注定会拿不到龙标,作者性和过审素来对立,而我会永远站在作者性这一边。夫妻档继续合作,大塚龙治是个好摄影,但不是一个好的导演和编剧。黄骥这次不怎么善于好好地讲故事,本子问题很大,以至于浪费了一个好题材和好班底。剧本的硬伤,也导致剪辑无所适从。点跟点之间太跳,缺乏粘性,一场戏未尝出味道,另一场戏马上乱入。心很大而力不足,实在遗憾。
强烈的刺痛感、湿冷度与血腥味,既个人,又是被忽视的一众人的灰色年华。环境成为弥补表演张力缺憾的重要辅助,少女这段近乎受难的迷宫之旅,正是穿行在这座城镇的穷街陋巷,与遭遇互相烘托情绪,变成有机的一幅幅解剖图景。进而社会环境和人的家庭环境一起组成一个巨大的溯因研究的模型漩涡,创作者们的移情与真切,让电影超出了虚构,成为了某种纪录的果然和关怀。
院线没有青春残酷物语题材的片子就代表我国青少年青春不残酷了吗?这的确是具体的留守少女故事,可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少女就不会被霸凌不会被父母“抛弃”不会有丧气的青春吗?请直视青春期,你们没有遇到伤害,青春期活得总体上痛并快乐着,快乐大于疼痛,那是运气好。能看到这样的片子,也是运气好 @2017-07-24 21:56:25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