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德琳在过92岁生日时向家人宣布她的决定:要在三个月后为尊严而死, 因为她感到自己体力渐失, 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不想死在医院的病床上。 然而,她的女儿和儿子无法接受这个残忍的决定。
第6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 最佳影片奖(提名)
本以为《爱》和《爱你,罗茜》已经在各自题材里讨论得够深入。结果《最后一课》还是能将两个题材融合起来,用近乎不可能的浪漫主义手法呈现了一部近乎完美的告别课作品。实在为法兰西文化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深刻观察与刻画感到无比佩服。讲述人心与人心的连接,隔阂,共振,一部接一部的法国作品令人目不暇接。
老人们所展现的思想与行为都是法国社会文明程度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某种必然,在即将失去时用极致的行动来捍卫最后的也是他们一生追求的自由与尊严
最后一课,最后一刻,哭到不能自已,重新审视死亡,我可不可以体面的老去,体面的离开,一生为自己活,为自己死。我好爱我的奶奶,我永远无法接受她将来离开我,我无法想象,光是打出这几个字我就已经泪流不止了…… 坚持给老人家打电话,隔天打一个,我要奶奶永远陪着我。
#补评#看哭了,因为太真实,所以情感完全被调动了起来。 女儿最后一次带着母亲散心,屏幕里在笑屏幕外在哭。所谓最后一课大抵就是学会告别吧,尊重每个人选择死亡的权利,话虽如此,也许真的要提前面对永别,还是会揪心与不舍吧。
很喜欢法国的片子,总是娓娓道来,细节描写到位,缓缓地向你表达一种感情,阐述一个哲理,不慌不忙的,感情被代入,引向深处。 当母亲生日派对宣布要死亡的消息后,女儿的眼神,让我感同身受的感到了难过。 第二次忍不住哭,是在女儿与母亲喝香槟时,随着女儿起身借口拿柠檬,眼泪就已经止不住,所有的情感都那么真实。 跳出短评已经探讨很多的尊严的死亡这个角度,看完之后,我反而有一种找到了答案似的松口气的感觉,虽然做好了孤独一辈子的准备,但总是害怕疼痛的死去,所以一直在想如何能不那么难受的死去,影片似乎给了一个答案,在无法注射安乐死的情况下,可以积攒安眠药,磨粉,加水,喝下。 当不害怕死亡时,好像活着也没那么难了。
感人,真实。安乐死题材,92岁老太太决定体面地死亡,这是一个让人重新思考生与死的现实主义宏大命题,很有意义,也是每个人都不得不思考的终极问题。这部电影充满了迟暮的感叹和对生命的探索,面对残缺时放弃的勇气,亲属从不理解到理解。法国有很多沉重题材讨论生死的电影,充满了骨子里的浪漫,骨子里的忧郁,和骨子里的豁达。中间子女和父母身份的互换,逃避和愧疚感很发人深省。
☆人生的最后一课,就是要学会如何真正地告别。 ☆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做法,是这部电影带给人们的启示。 ☆另外,尊重自己的亲人选择安乐死。如果像老奶奶的儿子那样随意发泄愤怒,其实是很自私的做法吧。 ☆虽然理解,但是并不接受,是大多数人的正常的做法。但是一点点克服,到最后的支持,是女主的做法。 ☆女主最后说,她从没想过,母亲这样的做法,会让她完全不再害怕死亡。 我想,对待善终这件事,每个人都应该要努力。
2020best5,每一个人物都很丰满、真实而可爱,马蒂几乎就是我老了以后想成为的样子了。一个法国女人骄傲了一辈子,92岁了都每天收到老情人情书,可以优雅的老去但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穿纸尿裤却穿不进那条红裙子?
不敢想象老年之后的生活状态。想起港片桃姐,那是孤身一人只好住进养老院,而这个法国老太太儿女双全,也很孝顺,颐养天年本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不能生活自理之后也失去了尊严,所以自己选择了离开。总归是悲是忧,哪怕一辈子事业有成、健健康康,结局也无非是一样离开子女亲人。
同样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迈母亲,同样与子女关系充满代沟隔阂,同样最后选择服毒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同样的给后人留下了最后一课,和《喜丧》一样是一部冷门佳片,但我觉得这一部更能称得上“喜丧”。
同样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迈母亲,同样与子女关系充满代沟隔阂,同样最后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同样的给后人留下了最后一课,和《喜丧》一样是一部冷门佳片,但我觉得这一部更能称得上“喜丧”。
人生的最后一课是告别。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她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她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