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换马甲2009-01-18 23:17:36
好吧,完完全全没看懂。再也不挑战意大利片了。
米粒2017-09-20 22:57:19
叹为观止,这个导演也太猛了吧!一个本来业绩优秀、趾高气昂的工人因为工伤从天堂跌到地狱,在争回自己权利的过程中加入学生运动、敞开了自己的家门,可以说赔上了一切,可是争回工作就成功了吗?导演显然是悲观的,他最后把摄影机抬上生产线、让它和工人一起失去理智、发疯成魔就说明了一切…
峰峰峰峰2014-07-07 22:08:59
隔着墙的天堂,触不可及的梦想。小人物的辛酸苦辣倒映大时代下的迷茫,导演以工人阶级的心理状态变化揭露出当时意大利社会所面临的革命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矛盾,最后回归于平庸生活的无奈现实。
мая2013-05-01 23:22:57
8.5,很棒,整部电影嘈杂喧闹的氛围已经给影片所谓的战斗性定下了基调,但导演并没有因此放弃了反思,迷惘的工人形象塑造很具争议也很值得玩味,特别是结尾那段关于墙的对话,非常耐人寻味。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一种升华
LOOK2012-08-30 21:26:39
声效过于强大(不仅仅是Nino Rota的配乐),几乎变成了一曲交响乐,反复出现的罢工抗议、工厂劳作场景就是乐章的正副主题。
安短2023-01-06 00:07:58
当新浪潮在欧洲革命老区遇见全球左翼浪潮下的工人运动,碰撞出的火花还是蛮独特的,生活与理想,只要是身处当下的经济模式中,就无法回避这两者的选择,在资本家与小将们看来也许不是问题,但是真正的中间阶层,也就是“打工人”们,他们才需要为这种摇摆真正做出选择并付出代价……可以不做选择吗?但是电影给出的答案是,不行。
雁城2019-01-31 07:52:54
看得让人极度烦躁而抑郁,每一个人体和机器并置的特写镜头都让我强烈不安和恐惧:像工厂广播宣传的人机间的和谐共处关系是不可能存在的,只可能是一方用愤怒操控另一方,或一方无情地铡掉另一方的手指。罢工胜利了,主人公尽管失去了手指,但重新获得了工作,甚至也重新获得了性能力。然而重新获得的工作,恰恰像对他们最恶毒的诅咒。在声轨猛烈敲击的鼓点和机器声里,工人们大声谈话为了让对方听见。鼓点和机器声消失以后,他们却喊得更加大声。没有人听得到任何人。或者更准确地说,这里已经没有人。这和《洛可兄弟》的结局产生了奇妙的对比,后者暗示,相较他的哥哥们,Ciro成为工人是顺应时代的明智之选,但目送他的摄像机本身却从未进入工厂。而真正进入工厂的摄像机,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人间地狱:工人阶级上天堂。
麻雀山2022-06-02 09:32:34
作为一部反映工运的社会派电影,它并没有走向那种常见的现实主义风格,喋喋不休的台词、极具煽动性的配乐和跳跃性的镜头让我们可以对影片保持距离;作为一部以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电影,它也没有突出生活的苦难或者描写人物的成长来用情绪打动观众,主人公在情感和生活上都展现出一种散漫性和被动性,改变立场是因为现实的毒打,“觉醒”靠疯子的传道,他的立场就像他选择妻子或者情人一样摇摆不定,他从始至终只是无序命运徒劳的追随者。未觉醒的工人阶级在时代的风雨里找不到方向,老板是剥削者,工会是妥协派,学生只会拿起喇叭喊口号,工人阶级的幸福在梦中的天堂。导演在时代的激情退却后呈现了一种宿命一般的悲观态度,但真的毫无希望吗?也许结果是失望的,可至少他们斗争过。
虫蠹2021-09-12 11:44:13
《工人阶级上天堂》是意大利著名导演佩特里在70年代意大利“政治电影”方兴未艾时摄制的。影片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现实到工会斗争的方向,从激进的学生运动到工人的思想迷惘等
德尼罗家的橘子2021-06-27 22:51:04
各方的理论与困境,以及男主身陷其中所经历的迷惑都表现的好透彻,打破那道墙从迷雾走出的是被遗弃在精神收容所里曾经的劳动者…最后的镜头令人很不安啊…
琧婯2012-10-30 00:26:38
好真实,镜头都是特写和近景 配乐牛叉 轰轰烈烈地冲动最后还是回归平庸的机器人生活 只能白日说梦
蘑菇炸彈客2013-11-30 14:08:07
当年是获了金棕榈的,今天看来却觉得乱糟糟的。工人处在资本家的压榨和学生不切实际的口号之间,不觉醒是可怕的,觉醒也是可怕的。片中的学生甚是可恶,他们不是在团结工人,而是把它们推向火坑。他们不创造任何条件,一味喊着口号,工人凭什么要为他们丢饭碗?
合纥2010-05-09 22:56:20
1971年意大利,埃里奥导演编剧。
MS是豆瓣添加的第一部电影,配乐印象深,电影有点噪。
徐青杳2023-06-27 18:00:46
意大利政治电影代表作之一。延续新现实主义的纪实性并同政治运动相结合,明确有一个公会左右起叙事进程是对过往那些潜在的对立的反转:现实已经实实在在迫切起来,美学应当退后。小景别凌乱开场,如同将镊子伸入罗马街头巷尾的帕索里尼,焦躁晃荡似同时期的《旺达》。但对比起来明确的切出非常少,镜头牢牢锚定角色的表情,肢体这样体现出一种被束缚的情态;基本不存在留白,机器,人与液体冗杂其中限制起任何美学的流露。平视一切的特写亦代表异化:零件和人拥有同等的姿态。他属对工人阶级生活的外翻而非精致的故事,先声夺人但也仅仅是明示了工人-公会-官僚三者相互搅和的复杂处境而抹除了更深一层的探讨。混乱的表征中应当存在一种诗学,角色工作状态时急促音乐与舞步的配合已然接近超越但主体性还是慢慢淹没在了纪实、对立这种功利的强迫之中。
鼹鼠2023-09-15 12:41:51
很喜欢这类名字,工人阶级上天堂、卡斯特婆婆升天记..朗朗上口。字幕是莫里康内粉丝做的,奉俊昊的《白色人》也是讲一个上班的断了根指头,还让我想到那部一个女人去一个即将坍塌的大楼里面试的故事,《罗马11时》,记忆有偏差,但只要标记了就能找到,毕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讲述了一个只是矜矜业业工作以希望过活的普通工人,在铁面资本、空想口号和工人同胞纷扰的社会裹挟下,从不知为何、不知怎样站队,到认清现实从而良心触动、觉醒的过程。慷慨激昂的意代利人一定开声音听,之前《合约谋杀案》的配乐就没有听到
凌风2024-04-27 19:41:05
马萨是个工厂计件高效率的劳模,但却得罪了工友,因为没人能像他那样高效率,资方是按计件数量提高但工资不会提高原则考核,而革命的学生在门口不切实际的宣传资本家如何可恶,工人待遇如何不公平,但工人们为了生计还是要上班挣钱。终于马萨出工伤了,断了一个手指,他也加入了抗争的行列,不幸他被工厂开除了,没了工作,没了收入,妻子孩子情人都离他而去,而那些不靠谱的学生更是提供不了他任何支持。但工友们的团结抗争争取了他的复工,同时资方也改善了工作条件和奖惩方式。理想是美好的,所谓某某主义是虚幻的,它带来不了生活保障。但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争取利益,利用工会与资方谈判,而文明的方式就是互相妥协,在一个平衡点达到各方利益的满足,这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文明的新阶段。
果樹2013-02-13 10:45:11
镜头的调度与运用很奇特,营造出一种杂乱中有序的真实感,加上叙事本身的节奏带着种进行曲的感觉,逼着人时刻保持着紧张感。日夜的交替使情节的推进有稳定的结构,主角立场的不断转换也折射出事件本身的方方面面。
海纳百川2024-03-26 06:08:30
《工人阶级上天堂》工人马萨疏远了同伴。一天他因为工伤而失去一个手指,一切随之改变。除了他,所有工人都连成一气对付老板,马萨的生活已崩溃,情妇离他而去,妻子离婚后带走儿子,自己又站错队伍,妄信支持大学生们空洞而不切实际的口号,结果遭到池鱼之殃,被老板解雇。孤独的马萨何去何从。全片近乎狂躁的大喊大叫着。
老板是剥削者,工会是妥协派,学生只会拿起喇叭喊口号,工人阶级的幸福在梦中的天堂。
只抓住6个2012-05-10 12:27:01
六七十年代意大利电影的一个通病就是话多嗓门大。故事情节原本还是可以的
spondee2021-06-14 22:07:01
重回同一個工作崗位「上天堂」。勞資糾紛這樣拍,真的很吵。鏡頭語言藝術性略粗糙(相對導演其他具有批判性的作品而言).....
一二三四卌2023-08-09 22:51:48
和同年的《马蒂事件》并列金棕榈奖。很明显这两部片都是同一类型的政治电影。——“政治电影”受60年代盛行于欧洲的左倾思潮影响,敢于直面政治生活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新闻纪实性和巨大的社会震撼力。
丁一2023-02-24 15:28:12
《工人日报》——现在定论四天工作制更好还为时尚早,工作日减少会增加员工与企业的疏离感~(2023年2月24日8版)
柯2024-04-02 23:20:02
一个普通的工人阶层在多方对立的zz斗争中的苦闷与彷徨。他既不属于偏激并不切实际的学生,又不属于妥协的中间派组织。当然说本片极具批判与反思,不单抨击了资本家不断地对工人洗脑并永无止境对工人的压榨,同时也在反省那个时代的斗争工作中出现的左的激进和右的妥协,就是没有一个科学的革命斗争路线,也无怪乎会失败。
我和我的小毛衣2022-02-02 22:15:36
别上天堂了吧,啥都没有,一个人工作一辈子也享受不到什么,那活着有什么意义?人的生命是平等的吗?不是,大多数人都为了生活维持生计消耗自己的生命,为少数人的享乐做贡献。电影镜头运动超多,特写镜头拍的很不错,配色很不错,配乐烘托气氛到位。
夏日痴2022-01-30 23:54:56
学生团体大张旗鼓煽动革命,工人阶级在资本家的奴役和革命浪潮下举步维艰,从一个努力的工人为角度,搞罢工便会失去经济来源,走入工厂便成为一个机器,两难与痛苦也许只有自己可以体会,谁不想推翻八小时工作制呢,谁不想走出工厂也能看到太阳呢。题材真的不错,就是字幕有点吃力,大量情节又是男主在那里吵闹,更难理解了。
Comel2013-07-09 22:08:40
情绪处理基本就靠大嗓门+脸部特写,车震一段还有点意思
安德森2023-12-27 20:16:32
1、开头那些车铣磨钻我可看开心了,这么多年在工厂工作,看着脸熟。想起来这二十多年,我在珠三角的各类工厂晃荡着,见识了形形色色的车间、产品和打工人。要是说起来我能像造物主一样说上个七天。
懸蛛2024-03-02 22:06:06
反抗、失败、挣扎、颓废、重生。贝多利式狂躁后现代主义,镜头叙事和声音叙事太猛了。用极其诡异的手法拍一个Good ending,还挺有意思。
多次元咸鱼2022-04-09 11:17:17
大量的工厂机器和人物面部特写,加上快速剪辑,很鸡血。能在人间当爷就别想死后去哪儿。提问:上天堂是他们自愿的吗?天堂有工会吗?
石墙2022-02-05 17:09:08
工人阶级不是不知道反抗,而是不知道具体要反抗什么。
烤芬2020-09-21 10:51:01
补充一些讨论时忘记提到的:莫里康内的配乐中工厂的主题开头是一段极富节奏的合成器,与机器运转的噪音完全融合,然后进打击乐和管乐,这个主题似乎在学生运动的段落有复现,并不只出现在工厂空间里;主角似乎有两个场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弦乐旋律,像在嘈杂环境中抽出一条明亮的线,向逐渐觉醒的主体性撒上点点光亮。超多肢体与运转的机器互动的特写,如操作机器的手,镜头扫过去又很快移开,在飞转的钢铁面前肉体是如此脆弱,每一次都给我工伤就在刹那间的心惊肉跳,还有主角脸上的汗、拧紧的五官、高声快速地讲话——感官上,影片整体给人感觉干冷而急躁(例外:血液流进机器,与润滑剂融为一体)。最后,主角说墙的背后是天堂,天堂里却是迷雾,其实影片前半部分出现过在一片雾茫茫的场景,镜头拉近,工厂外抗议的学生渐渐显形,不知此处有何联系。
⠀2022-12-06 21:14:28
喧闹混乱 推倒墙之后是雾 怎么也走不出这个怪圈
Strndhal2023-05-03 23:41:24
艺术品。冰冷的特写,无序的声音,刻意紧密的剪辑,以及莫里康内绝佳的与工厂工作相辅相成的配乐。欧洲60-70年代的政运电影简直是艺术品。GMV演技真是好,从一个螺丝钉化的“工贼”,到迷惘的失业者,再到以为争取到权利却依然深处漩涡的工业异化者。
遥远的途2023-07-31 20:34:01
工人有力量
墙被推倒之后,也会思考,天堂有迷雾,有尘埃
这样幻想斗争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七月在阶级叙事中
结束了。
诗意宁静2022-05-18 23:04:03
很枯燥,外国人说话聊天都这么啰嗦吗,就是一群工人罢工反老板的事情,拍的很复杂。都几十年了,还是一样,996工作制,新一代资本家压榨工人。
西域浪人2022-03-16 15:04:56
意大利人總是這麽鬧哄哄的,生產、罷工、做愛都是如此。
wowo酱2023-11-22 16:25:39
工厂首先是生产与斗争的场域,这与安以色彩抽象出异化社会相比更加直露暴戾。人成为机器的附庸,特写镜头在卢卢与锈迹斑斑的机器间快速切换,蛮横夸张的变焦镜头则将观众卷入人机合一的强势节奏中。被轧断的手指作为被阉割的阴茎的隐喻,揭示充斥着性隐喻的工厂不仅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更剥削其力比多,叙事上则成为卢卢意识到身体存在的转折。性压抑冲破工厂空间弥散至家庭关系的任意重组和干涩丑陋的性交运动,直指整个社会的工厂化。永不停歇的摄影机镜头连同恐怖谷效应下的廉价玩偶如幽灵般监控着人物一举一动。工人幻想登上天堂,天堂却只有迷雾,因为其身份标识——只有肉身可以出卖给社会的本质无法改变,脱离资本主义生产场域的工人将失去根本,而让工人找回自身价值的方式无非是重返工厂,工厂大门学生只得沦为这种温和无力的改良主义的底噪。
复暕良2022-12-13 23:23:01
运镜和音响效果做得很酷!那些大特写到全景俯视的切换把工人和群体并置,神经质一样的镜头语言里饱含着一种强烈的焦虑感。一种精神病征在镜头上得以体现。工人阶级没有胜利。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无产与布尔乔亚的关系,生产的关系均是无解。 马克思没有解决的问题被列宁急迫地推上舞台开演,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又大踏步地进行着造神运动与开疆拓土。革命的问题从未被解决,面对围剿,新生政权急于掩盖自己的漏洞。因此革命是无望的。精英大喊着口号,赶着工人走到队伍前面丢掉自己的一切。除了发疯、除了被抹除人的意义,我们再不能干什么。
Uncle Sam2014-08-17 11:32:30
平克的Welcome to the Machine有受到这部电影原声的影响吗,莫里康内真是牛B啊,把机器的运作声、嘈杂声融入为一部交响乐,作风在当时绝对算前卫。吉昂·马利亚·沃隆特这演员演起神经质类的角色真是一只鼎。
米底斯比亚锤2024-03-04 16:31:46
开始觉得片例来表达的政治倾向有失偏颇,但或许是前边语言原因没全看明白,结尾竟转回来了,音乐还行,就是不怎么感兴趣很难高评
阿道夫爱画画2020-03-26 14:13:49
有些问题是天生就没法解决的,比如外在的阶级对立,内在的孤独困境,提出多少政治纲领,写多少小说,拍多少电影都无法根治人类根本的顽疾。
Action2024-04-22 00:32:31
配乐音效那种奇特的金属感,戈达尔的电影也经常用,可能是那个年代的流行。
电影拍的很真实,让人相信他们是真正的工人,也是真正的劳动场景。
里面有一句话很受感动,八小时计件工资,我们再也不必下班出来是天黑,我们下班后能见到太阳☀️
敢于为自身权力做斗争,工人待遇的改善,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๑⁼̴̀д⁼̴́๑)2019-03-07 10:16:52
第二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伊菲吉妮娅2018-05-12 22:14:10
喊得再响亮的口号,其最终目的说白了也是为了牟利,工人阶级自始至终都是政治斗争的垫脚石与牺牲品,从来没有真正上得了“天堂”...
看电影逃避现实2021-01-22 19:01:16
一个执迷者的觉醒,时至今日故事的讲法依然很高级。卓别林在《摩登时代》用喜剧调侃工业时代。到了意大利导演手里,他把人比做一个活机器,生活性爱都是机械性的。机器会坏,人会疯。
*/扔石子的人2020-02-26 02:36:32
最近才发现埃里奥·贝多利这位导演,如果说杨德昌电影是台湾社会的手术刀,贝多利也可以算是意大利的外科医生加心理分析师;影片的内容远比“一只黑猩猩以为自己是人类”更多;下层为了糊口互相厮杀,主义不同又带来分化和猜忌,局势变动造成的精神分裂,幸运或者中庸的人也许永远不会理解Lulu;对人的工具化,工厂的监狱属性,性爱的隐喻,导演大概是福科的追随者;在我们面前确实横着一堵墙,墙那边或许是天堂,主义 口号 工会 资本 奋斗都没有能打破它,在现实和精神层面我们都没找到过打破墙的工具;通过对现实人物的夸张和脸谱化,在生活场景之中也能表现精神层面的内容,导演更超前的一点在于,在60年代落幕之后,带观众触碰到面前的那堵墙;当然,不论什么时候,误以为自己是主人都是很愚蠢的行为
彼得潘耶夫斯基2019-02-11 20:17:37
詹姆斯·罗伊·麦克比恩将《工人阶级上天堂》与监狱戏剧《禁闭室》相比较,对工厂工作进行了“刺耳的”描述,并引用了“工厂是一所监狱”。
良卓月2018-09-09 22:34:18
还有谁不知道我指头断了?意大利人嗓门真大。
雅各布小姐2021-04-08 18:52:03
7.5/10.第一部埃里奥·贝多利。可看作是另一种结局表现方法的《开战》,但最后的指涉都是相同,并且在此不存在所谓地域表达,这里所展现的是一截可被称作全球现象的社会片段。在其被填上视听手段过后实际也有遵守一种相关联系,镜头在聒噪、混乱、失序的影像状态之下实则与一种秩序相关联,由人脸特写、失衡构图、残缺剪辑所体现的趋势上的愈发剧烈失调,等同于结果上的被默认的绝对且必然的失败,而这种秩序便是在有条不紊、循循渐进中走向倾颓与衰败。PS:实在不喜这里莫里康内的配乐成分。
江浙沪唯一土狗2023-05-01 23:08:35
那堵墙真真实实的存在,要待在墙内还是面对迷雾,是无产阶级致命的选择。
BobMing2017-07-27 01:27:24
一个“工贼”在理想与现实的两难境地挣扎、工作陷入泥沼又适逢生活破碎。工人阶级成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斗争工具,工人阶级上天堂成了生产线上的呓语。影片烙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缺少艺术感的新现实主义。
橙子换马甲2009-01-18 23:17:36
好吧,完完全全没看懂。再也不挑战意大利片了。
米粒2017-09-20 22:57:19
叹为观止,这个导演也太猛了吧!一个本来业绩优秀、趾高气昂的工人因为工伤从天堂跌到地狱,在争回自己权利的过程中加入学生运动、敞开了自己的家门,可以说赔上了一切,可是争回工作就成功了吗?导演显然是悲观的,他最后把摄影机抬上生产线、让它和工人一起失去理智、发疯成魔就说明了一切…
峰峰峰峰2014-07-07 22:08:59
隔着墙的天堂,触不可及的梦想。小人物的辛酸苦辣倒映大时代下的迷茫,导演以工人阶级的心理状态变化揭露出当时意大利社会所面临的革命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矛盾,最后回归于平庸生活的无奈现实。
мая2013-05-01 23:22:57
8.5,很棒,整部电影嘈杂喧闹的氛围已经给影片所谓的战斗性定下了基调,但导演并没有因此放弃了反思,迷惘的工人形象塑造很具争议也很值得玩味,特别是结尾那段关于墙的对话,非常耐人寻味。我觉得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一种升华
LOOK2012-08-30 21:26:39
声效过于强大(不仅仅是Nino Rota的配乐),几乎变成了一曲交响乐,反复出现的罢工抗议、工厂劳作场景就是乐章的正副主题。
安短2023-01-06 00:07:58
当新浪潮在欧洲革命老区遇见全球左翼浪潮下的工人运动,碰撞出的火花还是蛮独特的,生活与理想,只要是身处当下的经济模式中,就无法回避这两者的选择,在资本家与小将们看来也许不是问题,但是真正的中间阶层,也就是“打工人”们,他们才需要为这种摇摆真正做出选择并付出代价……可以不做选择吗?但是电影给出的答案是,不行。
雁城2019-01-31 07:52:54
看得让人极度烦躁而抑郁,每一个人体和机器并置的特写镜头都让我强烈不安和恐惧:像工厂广播宣传的人机间的和谐共处关系是不可能存在的,只可能是一方用愤怒操控另一方,或一方无情地铡掉另一方的手指。罢工胜利了,主人公尽管失去了手指,但重新获得了工作,甚至也重新获得了性能力。然而重新获得的工作,恰恰像对他们最恶毒的诅咒。在声轨猛烈敲击的鼓点和机器声里,工人们大声谈话为了让对方听见。鼓点和机器声消失以后,他们却喊得更加大声。没有人听得到任何人。或者更准确地说,这里已经没有人。这和《洛可兄弟》的结局产生了奇妙的对比,后者暗示,相较他的哥哥们,Ciro成为工人是顺应时代的明智之选,但目送他的摄像机本身却从未进入工厂。而真正进入工厂的摄像机,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人间地狱:工人阶级上天堂。
麻雀山2022-06-02 09:32:34
作为一部反映工运的社会派电影,它并没有走向那种常见的现实主义风格,喋喋不休的台词、极具煽动性的配乐和跳跃性的镜头让我们可以对影片保持距离;作为一部以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电影,它也没有突出生活的苦难或者描写人物的成长来用情绪打动观众,主人公在情感和生活上都展现出一种散漫性和被动性,改变立场是因为现实的毒打,“觉醒”靠疯子的传道,他的立场就像他选择妻子或者情人一样摇摆不定,他从始至终只是无序命运徒劳的追随者。未觉醒的工人阶级在时代的风雨里找不到方向,老板是剥削者,工会是妥协派,学生只会拿起喇叭喊口号,工人阶级的幸福在梦中的天堂。导演在时代的激情退却后呈现了一种宿命一般的悲观态度,但真的毫无希望吗?也许结果是失望的,可至少他们斗争过。
虫蠹2021-09-12 11:44:13
《工人阶级上天堂》是意大利著名导演佩特里在70年代意大利“政治电影”方兴未艾时摄制的。影片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现实到工会斗争的方向,从激进的学生运动到工人的思想迷惘等
德尼罗家的橘子2021-06-27 22:51:04
各方的理论与困境,以及男主身陷其中所经历的迷惑都表现的好透彻,打破那道墙从迷雾走出的是被遗弃在精神收容所里曾经的劳动者…最后的镜头令人很不安啊…
琧婯2012-10-30 00:26:38
好真实,镜头都是特写和近景 配乐牛叉 轰轰烈烈地冲动最后还是回归平庸的机器人生活 只能白日说梦
蘑菇炸彈客2013-11-30 14:08:07
当年是获了金棕榈的,今天看来却觉得乱糟糟的。工人处在资本家的压榨和学生不切实际的口号之间,不觉醒是可怕的,觉醒也是可怕的。片中的学生甚是可恶,他们不是在团结工人,而是把它们推向火坑。他们不创造任何条件,一味喊着口号,工人凭什么要为他们丢饭碗?
合纥2010-05-09 22:56:20
1971年意大利,埃里奥导演编剧。 MS是豆瓣添加的第一部电影,配乐印象深,电影有点噪。
徐青杳2023-06-27 18:00:46
意大利政治电影代表作之一。延续新现实主义的纪实性并同政治运动相结合,明确有一个公会左右起叙事进程是对过往那些潜在的对立的反转:现实已经实实在在迫切起来,美学应当退后。小景别凌乱开场,如同将镊子伸入罗马街头巷尾的帕索里尼,焦躁晃荡似同时期的《旺达》。但对比起来明确的切出非常少,镜头牢牢锚定角色的表情,肢体这样体现出一种被束缚的情态;基本不存在留白,机器,人与液体冗杂其中限制起任何美学的流露。平视一切的特写亦代表异化:零件和人拥有同等的姿态。他属对工人阶级生活的外翻而非精致的故事,先声夺人但也仅仅是明示了工人-公会-官僚三者相互搅和的复杂处境而抹除了更深一层的探讨。混乱的表征中应当存在一种诗学,角色工作状态时急促音乐与舞步的配合已然接近超越但主体性还是慢慢淹没在了纪实、对立这种功利的强迫之中。
鼹鼠2023-09-15 12:41:51
很喜欢这类名字,工人阶级上天堂、卡斯特婆婆升天记..朗朗上口。字幕是莫里康内粉丝做的,奉俊昊的《白色人》也是讲一个上班的断了根指头,还让我想到那部一个女人去一个即将坍塌的大楼里面试的故事,《罗马11时》,记忆有偏差,但只要标记了就能找到,毕竟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讲述了一个只是矜矜业业工作以希望过活的普通工人,在铁面资本、空想口号和工人同胞纷扰的社会裹挟下,从不知为何、不知怎样站队,到认清现实从而良心触动、觉醒的过程。慷慨激昂的意代利人一定开声音听,之前《合约谋杀案》的配乐就没有听到
凌风2024-04-27 19:41:05
马萨是个工厂计件高效率的劳模,但却得罪了工友,因为没人能像他那样高效率,资方是按计件数量提高但工资不会提高原则考核,而革命的学生在门口不切实际的宣传资本家如何可恶,工人待遇如何不公平,但工人们为了生计还是要上班挣钱。终于马萨出工伤了,断了一个手指,他也加入了抗争的行列,不幸他被工厂开除了,没了工作,没了收入,妻子孩子情人都离他而去,而那些不靠谱的学生更是提供不了他任何支持。但工友们的团结抗争争取了他的复工,同时资方也改善了工作条件和奖惩方式。理想是美好的,所谓某某主义是虚幻的,它带来不了生活保障。但工人阶级要团结起来争取利益,利用工会与资方谈判,而文明的方式就是互相妥协,在一个平衡点达到各方利益的满足,这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文明的新阶段。
果樹2013-02-13 10:45:11
镜头的调度与运用很奇特,营造出一种杂乱中有序的真实感,加上叙事本身的节奏带着种进行曲的感觉,逼着人时刻保持着紧张感。日夜的交替使情节的推进有稳定的结构,主角立场的不断转换也折射出事件本身的方方面面。
海纳百川2024-03-26 06:08:30
《工人阶级上天堂》工人马萨疏远了同伴。一天他因为工伤而失去一个手指,一切随之改变。除了他,所有工人都连成一气对付老板,马萨的生活已崩溃,情妇离他而去,妻子离婚后带走儿子,自己又站错队伍,妄信支持大学生们空洞而不切实际的口号,结果遭到池鱼之殃,被老板解雇。孤独的马萨何去何从。全片近乎狂躁的大喊大叫着。 老板是剥削者,工会是妥协派,学生只会拿起喇叭喊口号,工人阶级的幸福在梦中的天堂。
只抓住6个2012-05-10 12:27:01
六七十年代意大利电影的一个通病就是话多嗓门大。故事情节原本还是可以的
spondee2021-06-14 22:07:01
重回同一個工作崗位「上天堂」。勞資糾紛這樣拍,真的很吵。鏡頭語言藝術性略粗糙(相對導演其他具有批判性的作品而言).....
一二三四卌2023-08-09 22:51:48
和同年的《马蒂事件》并列金棕榈奖。很明显这两部片都是同一类型的政治电影。——“政治电影”受60年代盛行于欧洲的左倾思潮影响,敢于直面政治生活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新闻纪实性和巨大的社会震撼力。
丁一2023-02-24 15:28:12
《工人日报》——现在定论四天工作制更好还为时尚早,工作日减少会增加员工与企业的疏离感~(2023年2月24日8版)
柯2024-04-02 23:20:02
一个普通的工人阶层在多方对立的zz斗争中的苦闷与彷徨。他既不属于偏激并不切实际的学生,又不属于妥协的中间派组织。当然说本片极具批判与反思,不单抨击了资本家不断地对工人洗脑并永无止境对工人的压榨,同时也在反省那个时代的斗争工作中出现的左的激进和右的妥协,就是没有一个科学的革命斗争路线,也无怪乎会失败。
我和我的小毛衣2022-02-02 22:15:36
别上天堂了吧,啥都没有,一个人工作一辈子也享受不到什么,那活着有什么意义?人的生命是平等的吗?不是,大多数人都为了生活维持生计消耗自己的生命,为少数人的享乐做贡献。电影镜头运动超多,特写镜头拍的很不错,配色很不错,配乐烘托气氛到位。
夏日痴2022-01-30 23:54:56
学生团体大张旗鼓煽动革命,工人阶级在资本家的奴役和革命浪潮下举步维艰,从一个努力的工人为角度,搞罢工便会失去经济来源,走入工厂便成为一个机器,两难与痛苦也许只有自己可以体会,谁不想推翻八小时工作制呢,谁不想走出工厂也能看到太阳呢。题材真的不错,就是字幕有点吃力,大量情节又是男主在那里吵闹,更难理解了。
Comel2013-07-09 22:08:40
情绪处理基本就靠大嗓门+脸部特写,车震一段还有点意思
安德森2023-12-27 20:16:32
1、开头那些车铣磨钻我可看开心了,这么多年在工厂工作,看着脸熟。想起来这二十多年,我在珠三角的各类工厂晃荡着,见识了形形色色的车间、产品和打工人。要是说起来我能像造物主一样说上个七天。
懸蛛2024-03-02 22:06:06
反抗、失败、挣扎、颓废、重生。贝多利式狂躁后现代主义,镜头叙事和声音叙事太猛了。用极其诡异的手法拍一个Good ending,还挺有意思。
多次元咸鱼2022-04-09 11:17:17
大量的工厂机器和人物面部特写,加上快速剪辑,很鸡血。能在人间当爷就别想死后去哪儿。提问:上天堂是他们自愿的吗?天堂有工会吗?
石墙2022-02-05 17:09:08
工人阶级不是不知道反抗,而是不知道具体要反抗什么。
烤芬2020-09-21 10:51:01
补充一些讨论时忘记提到的:莫里康内的配乐中工厂的主题开头是一段极富节奏的合成器,与机器运转的噪音完全融合,然后进打击乐和管乐,这个主题似乎在学生运动的段落有复现,并不只出现在工厂空间里;主角似乎有两个场景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弦乐旋律,像在嘈杂环境中抽出一条明亮的线,向逐渐觉醒的主体性撒上点点光亮。超多肢体与运转的机器互动的特写,如操作机器的手,镜头扫过去又很快移开,在飞转的钢铁面前肉体是如此脆弱,每一次都给我工伤就在刹那间的心惊肉跳,还有主角脸上的汗、拧紧的五官、高声快速地讲话——感官上,影片整体给人感觉干冷而急躁(例外:血液流进机器,与润滑剂融为一体)。最后,主角说墙的背后是天堂,天堂里却是迷雾,其实影片前半部分出现过在一片雾茫茫的场景,镜头拉近,工厂外抗议的学生渐渐显形,不知此处有何联系。
⠀2022-12-06 21:14:28
喧闹混乱 推倒墙之后是雾 怎么也走不出这个怪圈
Strndhal2023-05-03 23:41:24
艺术品。冰冷的特写,无序的声音,刻意紧密的剪辑,以及莫里康内绝佳的与工厂工作相辅相成的配乐。欧洲60-70年代的政运电影简直是艺术品。GMV演技真是好,从一个螺丝钉化的“工贼”,到迷惘的失业者,再到以为争取到权利却依然深处漩涡的工业异化者。
遥远的途2023-07-31 20:34:01
工人有力量 墙被推倒之后,也会思考,天堂有迷雾,有尘埃 这样幻想斗争的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七月在阶级叙事中 结束了。
诗意宁静2022-05-18 23:04:03
很枯燥,外国人说话聊天都这么啰嗦吗,就是一群工人罢工反老板的事情,拍的很复杂。都几十年了,还是一样,996工作制,新一代资本家压榨工人。
西域浪人2022-03-16 15:04:56
意大利人總是這麽鬧哄哄的,生產、罷工、做愛都是如此。
wowo酱2023-11-22 16:25:39
工厂首先是生产与斗争的场域,这与安以色彩抽象出异化社会相比更加直露暴戾。人成为机器的附庸,特写镜头在卢卢与锈迹斑斑的机器间快速切换,蛮横夸张的变焦镜头则将观众卷入人机合一的强势节奏中。被轧断的手指作为被阉割的阴茎的隐喻,揭示充斥着性隐喻的工厂不仅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更剥削其力比多,叙事上则成为卢卢意识到身体存在的转折。性压抑冲破工厂空间弥散至家庭关系的任意重组和干涩丑陋的性交运动,直指整个社会的工厂化。永不停歇的摄影机镜头连同恐怖谷效应下的廉价玩偶如幽灵般监控着人物一举一动。工人幻想登上天堂,天堂却只有迷雾,因为其身份标识——只有肉身可以出卖给社会的本质无法改变,脱离资本主义生产场域的工人将失去根本,而让工人找回自身价值的方式无非是重返工厂,工厂大门学生只得沦为这种温和无力的改良主义的底噪。
复暕良2022-12-13 23:23:01
运镜和音响效果做得很酷!那些大特写到全景俯视的切换把工人和群体并置,神经质一样的镜头语言里饱含着一种强烈的焦虑感。一种精神病征在镜头上得以体现。工人阶级没有胜利。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无产与布尔乔亚的关系,生产的关系均是无解。 马克思没有解决的问题被列宁急迫地推上舞台开演,斯大林和赫鲁晓夫又大踏步地进行着造神运动与开疆拓土。革命的问题从未被解决,面对围剿,新生政权急于掩盖自己的漏洞。因此革命是无望的。精英大喊着口号,赶着工人走到队伍前面丢掉自己的一切。除了发疯、除了被抹除人的意义,我们再不能干什么。
Uncle Sam2014-08-17 11:32:30
平克的Welcome to the Machine有受到这部电影原声的影响吗,莫里康内真是牛B啊,把机器的运作声、嘈杂声融入为一部交响乐,作风在当时绝对算前卫。吉昂·马利亚·沃隆特这演员演起神经质类的角色真是一只鼎。
米底斯比亚锤2024-03-04 16:31:46
开始觉得片例来表达的政治倾向有失偏颇,但或许是前边语言原因没全看明白,结尾竟转回来了,音乐还行,就是不怎么感兴趣很难高评
阿道夫爱画画2020-03-26 14:13:49
有些问题是天生就没法解决的,比如外在的阶级对立,内在的孤独困境,提出多少政治纲领,写多少小说,拍多少电影都无法根治人类根本的顽疾。
Action2024-04-22 00:32:31
配乐音效那种奇特的金属感,戈达尔的电影也经常用,可能是那个年代的流行。 电影拍的很真实,让人相信他们是真正的工人,也是真正的劳动场景。 里面有一句话很受感动,八小时计件工资,我们再也不必下班出来是天黑,我们下班后能见到太阳☀️ 敢于为自身权力做斗争,工人待遇的改善,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๑⁼̴̀д⁼̴́๑)2019-03-07 10:16:52
第二十五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伊菲吉妮娅2018-05-12 22:14:10
喊得再响亮的口号,其最终目的说白了也是为了牟利,工人阶级自始至终都是政治斗争的垫脚石与牺牲品,从来没有真正上得了“天堂”...
看电影逃避现实2021-01-22 19:01:16
一个执迷者的觉醒,时至今日故事的讲法依然很高级。卓别林在《摩登时代》用喜剧调侃工业时代。到了意大利导演手里,他把人比做一个活机器,生活性爱都是机械性的。机器会坏,人会疯。
*/扔石子的人2020-02-26 02:36:32
最近才发现埃里奥·贝多利这位导演,如果说杨德昌电影是台湾社会的手术刀,贝多利也可以算是意大利的外科医生加心理分析师;影片的内容远比“一只黑猩猩以为自己是人类”更多;下层为了糊口互相厮杀,主义不同又带来分化和猜忌,局势变动造成的精神分裂,幸运或者中庸的人也许永远不会理解Lulu;对人的工具化,工厂的监狱属性,性爱的隐喻,导演大概是福科的追随者;在我们面前确实横着一堵墙,墙那边或许是天堂,主义 口号 工会 资本 奋斗都没有能打破它,在现实和精神层面我们都没找到过打破墙的工具;通过对现实人物的夸张和脸谱化,在生活场景之中也能表现精神层面的内容,导演更超前的一点在于,在60年代落幕之后,带观众触碰到面前的那堵墙;当然,不论什么时候,误以为自己是主人都是很愚蠢的行为
彼得潘耶夫斯基2019-02-11 20:17:37
詹姆斯·罗伊·麦克比恩将《工人阶级上天堂》与监狱戏剧《禁闭室》相比较,对工厂工作进行了“刺耳的”描述,并引用了“工厂是一所监狱”。
良卓月2018-09-09 22:34:18
还有谁不知道我指头断了?意大利人嗓门真大。
雅各布小姐2021-04-08 18:52:03
7.5/10.第一部埃里奥·贝多利。可看作是另一种结局表现方法的《开战》,但最后的指涉都是相同,并且在此不存在所谓地域表达,这里所展现的是一截可被称作全球现象的社会片段。在其被填上视听手段过后实际也有遵守一种相关联系,镜头在聒噪、混乱、失序的影像状态之下实则与一种秩序相关联,由人脸特写、失衡构图、残缺剪辑所体现的趋势上的愈发剧烈失调,等同于结果上的被默认的绝对且必然的失败,而这种秩序便是在有条不紊、循循渐进中走向倾颓与衰败。PS:实在不喜这里莫里康内的配乐成分。
江浙沪唯一土狗2023-05-01 23:08:35
那堵墙真真实实的存在,要待在墙内还是面对迷雾,是无产阶级致命的选择。
BobMing2017-07-27 01:27:24
一个“工贼”在理想与现实的两难境地挣扎、工作陷入泥沼又适逢生活破碎。工人阶级成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斗争工具,工人阶级上天堂成了生产线上的呓语。影片烙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缺少艺术感的新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