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搜索 / 踏破铁鞋寻觅爱(港) / 被遗忘的孩子(台)
主演:贝热尼丝·贝乔,安妮特·贝宁,Maksim Emelyanov,Zukhra Duishvili,Abdul Khalim Mamutsiev,Nika Kipshidze,Nino Kobakhidze
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地区:法国
类型:剧情
年代:2014
发布:2018-10-28
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小男孩哈吉亲眼见证了自己的父母在村中被俄军杀死,他逃出来加入了流亡的队伍,遇到来自欧盟的工作人员卡罗尔,男孩逐渐恢复了正常生活,而男孩的姐姐瑞萨同时也一直坚持不懈地在各种流亡队伍中寻找他。最后哈吉的命运如何?他和姐姐重逢了吗?年轻人科亚被抓入警局,征召入伍,成为俄军中的一份子。在与车臣的战争中,他的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豆瓣电影字幕翻译2.0小组)
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
三条线围绕1999年车臣战争铺开,士兵线略显分散,寻弟线控力不足,唯男孩线无声胜有声。这是一部间接了解车臣战争的片子,虽然未必真实情况如此。
关于战争电影,民众始终是无助凄惨的。导演从战败民众去告诉我们作为人的权利,可惜用了俄罗斯对车臣武装战争为背景,来宣扬人权,法国人黑俄国也是蛮拼的,片子节奏把握得很有技巧,几条线穿插进行很舒服。看的时候会不禁感叹,原来俄国的那端是那模样呀。
挺不错的,通过三条线叙述一场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最后交会。不过觉得立场有点偏颇,俄军军纪差可以想象,但车臣分离分子没有描述,难道他们就只有家庭?家庭?家庭?
8.1/10 结尾给予的双线叙事交汇的场面非常令人震惊,模糊时间线以便于在结尾提升是非常好的做法,同时将影片的观感和深意都提升了。在此之前,三条线逐步交汇也保障了一定的观感。娴熟的演技以及对战争的直面刻画也都帮助影片提升了完成度。而多少显的有些套路的剧情,在这部电影里却是如此难能可贵。对于主角细腻的刻画使得主角的转变牵动了观众的心,也使得战争更显残忍。虽然影片在部分情节上仍显得不够完美甚至残缺,但考虑到观感和深意,是可以给出一个高分的。
7分。两位女主各有各的魅力。生活在战争里是无望的。结尾算是个小惊喜。附言:带字幕的资源magnet:?xt=urn:btih:48ac2f662e74ca5d840fd1e165ca25b0bbfa06f9
它是属于出彩的那个,也是特别矛盾的那个。以第二次车臣战争作为切入点,保持第三视角的一定公平公正性,在苦难之中强调人性的存活,既是悲痛又有怜悯。然而主观意图的带入略微明显,部分地方太过功利,双线并行的处理在矛盾中倒也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
近几年来最好的战争题材影片!叙事角度、细节刻画、拍摄手法都绝了!开篇以DV视角立刻将观众带入第一人称,我早以为自己对电影中的杀戮都麻木了,可随着枪响居然三秒掉泪。
到战争之时,人就如同小兽与野兽,哭喊无用,谈不上正义。有人痛骂他人的正义,认为那是虚假肤浅的正义,而他自己的正义也不过包裹一层蜜糖,看似深邃实则至伪。正义怎么论都不存在,死亡横在那里,无道理可讲。
从个人情感到宏观战争,故事的切入口和代入感都极强,情绪递进也做得好,虽有急功近利之感,但小男孩表现可信加分,故事结构也比较有说服力。世间的恶本不是恶,是因为恶才变成恶。片长可以再取舍,删掉四十分钟没问题。
多伦多电影节选片。没看过电影原作,对第二次车臣战争的历史也不了解。但作为故事片来看蛮不错,剧情很有张力,看得我眼泪哗哗的。贝姨和老公真人气场都足足的,很登对。有空要找the artist看一下。
题材、角色、剧情和故事张力都让我极其喜欢并随之亢奋,但却以西方视野下对俄帝的恐慌和偏见,一股脑的不公平倾泻在第二次车臣战争话题上,这让作为俄五毛的我非常不爽!恨不得呼唤普金大帝,来把戛纳电影宫炸平。
影片在四十年代原作础上加入道德两难的角色来反映第二次车臣战争,从人性中愤怒、恐怖和同情三类情感展开关联度欠佳的三线叙事,并从受害者、恐怖制造者和第三方的不同视角见证全局,尤其通过贝乔饰演的非政府组织人员来直诉其无意义性。对作为杀人机器的俄国人和强调家庭属性的车臣的刻画流于片面。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