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自真实事件。1983年,当时的格鲁吉亚还是苏联加盟共和国。两个出身精英家庭的年轻人尼卡和安娜正在紧张地准备他们的婚礼。然而,对于他们两人和前来的朋友来说,这样一个盛大的婚礼事实上是只是他们计划的一部分——他们正在策划着从苏联逃跑。就在婚礼结束后的第二天,这群年轻人开始了他们最疯狂的计划:劫持一架当地从第比利斯飞往巴统的航班,迫使它降落在土耳其境内,这样就能来到不属于东区的国家。但随着飞机缓缓离开地平线,一切似乎都渐渐失去了掌控
还是比较冷静的,慢慢地讲述劫持飞机逃离国家的格鲁吉亚年轻人这一出视为叛国事件的前因后果,但是到了后面计划实施后就失去控制,开始混乱而显得重心不稳。摄影挺好,避重就轻,审视不够。
人家大逃港是为了生计,脱北是为了自由,跑到西德也算为了自由,你这帮身在福中的格鲁吉亚高干子弟纯粹闲得蛋疼!连个周密计划都没有,还持枪害死了其他无辜乘客。一帮脑子进了屎的。
片名非常值得玩味。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不幸当中,再完美的家庭也有烦恼。国家也是一样,青年并不是知为何反抗权威,躁动和误导让他们被荷尔蒙绑架成了青春的人质。
6.5/10,真实事件的历史网上资料很少,劫机参与者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格鲁吉亚都至少属于中产的地位,即使如此,也有不顾一切的去追求自由...“你怎么知道西方世界比我们好?” ,“我不知道,我都见不过,怎么会知道?”...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嘛?
其实正是处于对西方的封闭对抗中才会有在年轻人中激起的幻想,他们对待幻想就像在海边嬉戏一般随意,看似疯狂的冲动和对未知未来的颤抖是硬币的两面;一场婚礼是对当时格鲁吉亚的人民生活环境的描写,大量的室内冷光和单一光源是苏联铁幕下的死气沉沉。而他们对西方的向往就是伯德小姐对纽约的向往。
三星半 摄影充满了文艺范,青年演员的表演也很到位。 如果一个国家的普通年轻人想出国看看必须靠劫机,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劫匪? 这个国家里凡是不愿顺从政府意愿的人,哪一个不是国家的人质?
两天终于看完。点题太晚,人物登场繁杂,前二分之一剪辑一片混乱。本想学习一下如何冷静地将这种愤青题材影像化,如此看来我是欣赏不来了。至于故事,只想说,意图忽视时代与政局去谈自由,都悲情可怜如人质。
身不由己 人人自危 机上机下 生前死后 皆是人质 前情展开过于拖沓 劫持事件本身的仓皇冒动里渗出令人恐怖的荒谬 反而是随后的庭审 寻尸 表现得节制而格外让人唏嘘
【6】一群时代的人质们最后的反抗,年轻、鲁莽又无谓的生命。第一幕的铺垫做的太差,只对大时代背景做了描绘,却没有落脚在人物上,使得后篇的内容缺少了说服力和本应有的力量,节奏也拖沓,风格化的摄影倒是很契合本片阴郁的氛围。
还原历史真事,在对爱情、友情、家庭等一瞬的描摹下,也许文本旨在捕捉逃离过程这出事件,从而忽略了本质的痛苦,如电影名“人质”,这种来自精神上的愤怒在这群人落难之后显得无力,因而表现不出时代造就的阵痛,实也遗憾之处。
这片子挺奇怪的,看了半小时整个人都是迷蒙不解的状态,不过后半段事件发展开来就明朗了,飞机事件过程节奏不错。借青春年少向往自由的冲动举措来鞭打这一切荒谬的制度禁锢。PS.1.青年演员们很养眼。2.饰演尼卡父亲的格鲁吉亚籍演员Merab Ninidze(《电子云层下》《我的快乐家庭》《木星之卫》)语言天赋也是很厉害啊,匈牙利语、俄语也会。
在電影裏看到了格魯吉亞還是加盟共和國時候的旗幟,看到了披頭四的《Let it be》,看到了好久沒在電影看到過的尼尼澤……關於東方陣營的劫機題材的劇情片其實蠻多,這部算是有點非典型(尤其展現了袋鼠法庭),但是非典型到將營救過程大部分省略;而且前半段鋪墊也太長。看著看著,真覺得這群立flag不倦、樹大招風的劫機者很傻很天真。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