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敲椰子壳的仆人,亚瑟王(格雷厄姆·查普曼 Graham Chapman 饰)假装骑着马寻找骑士和城堡,一路看尽民不聊生的景象,和各种鸡同鸭讲的民众交流,最后招揽到一群圆桌骑士。他们一起假装骑着马,到了卡米洛特城堡,在城堡外,他们遇见天上浮现的上帝,要求他们去寻找圣杯。他们试图用“木獾记”攻陷一座法国人的城堡,但是却忘记藏身在木獾里,最终被法国人打得落花流水。经历失败的亚瑟王与骑士们开始分头行动,寻找圣杯的任务意义重大,更多不靠谱的人和事一路等待这群不靠谱的骑士们……
本片是唯一一部进入IMDB前50排名的“无厘头”电影。片中“巨蟒团”六名核心成员每人出演了4-10个角色,包揽片中大部分角色。
《巨蟒与圣杯》承袭了《唐·吉诃德》的传统。三百多年过去(片子公映于1975年,小说分两部先后出版于1605年、1615年),走得更远的《巨蟒与圣杯》也有划时代气质。 从片头到片尾,《巨蟒与圣杯》百分百无厘头。相较我们熟悉的二十年后的港式无厘头,《巨蟒与圣杯》为解构而解构,故事接近背景板;港式无厘头为笑点而解构,重心仍在讲故事。
这一部不是特别喜欢,可能因为我对圣杯故事不如圣经那么熟吧。风格就是“英国版的东成西就”。当然本片在先,是为“无厘头”的祖宗级别。说到英式幽默,到底是巨蟒剧团还是憨豆先生或者是大臣是首相更能代表呢?
中世纪时,人们将喜剧定义为“由纷乱和苦恼开始而结局于喜悦的故事” 也就是说,一般的喜剧是越往后,能让人笑出声或是开怀大笑的段落就越多 而《巨蟒与圣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无厘头”喜剧,表现形式则与其不同,全片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全片充斥着都是笑点,放到现在来看已经过时,但那时候让人想不到的是,1975年巨蟒团就把与观众对话,“跨距本”表演,甚至给旁白、画师,以及各种与主要情节无关的人物强行加戏的打破次元壁行为玩儿了个遍。同时用滑稽的表演为观众讲述了中世纪欧洲的“特有文化”,以及最后让现代警察“乱入收场”一幕更是意味深长 而这,就是影史上第一次对“无厘头”的完美演绎
第一次看传说中dad joke专属的Monty Python,听说很搞笑,但没想到这么沙雕。原来这种画风的影视作品英国那么早就有了,原来我们现在搞的新喜剧风是人家玩剩下的。感觉有很多笑点没有get到,英语还是不够好
什么叫无厘头喜剧啊,周星驰福田雄一快来认祖宗。剧情模式莫名像勇者系列,但是打破时空层的设计,旁白的使用,演员突然的出戏以及最后十分钟才出来的中场休息,差点忘了还有一开始的字幕,还有暴毙的漫画家?,把媒介的存在给具象化的同时又有戏谑的解构。这片在豆瓣上评分不如周星驰的原因就是文化隔阂吧,背景是亚瑟王这个在英国家喻户晓的故事,相当于周星驰解构的那些金庸西游,肯定是越熟悉本来的样子才更加有反差更加好笑,喜剧这个玩意有的时候真的很难共通。 PS:中间某段动画过场真的很像愤怒的小鸟的设计啊。
翻译误导人啊,巨蟒呢?开头和结尾很有趣,中间有点犯困……太无厘头和荒诞了,勇者义彦的梗来源,那只兔子和死亡之桥那我笑了。
过于无厘头hhh英国是不是人均都能引经据典吐槽两句中世纪/亚瑟王/莎士比亚啊?(《Upstart Crow》,《糟糕历史》)
弱智电影哈,即使是无厘头喜剧的鼻祖。无厘头的幽默来自于一本正经地以喜剧毁掉一本正经,而不是闹得要死。唯一笑点是过死亡之桥。
看之前还担心这一帮做sketch comedy的家伙能不能掌控好一部电影,结果影片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其实也是用一条线串起几个小故事的结构,但衔接得不错;动画作为巨蟒的特色,在影片里不仅不显突兀,还十分出彩。全片在动画师心脏病突发从而危机解除一处笑得最开心。椰子壳的创意令我惊叹继而捧腹大笑。
从西班牙到英国一脉相通的骑士精神,不是堂吉诃德式的一人碰壁,而是一群人疯疯疯癫的演绎,出于好心的对民生的搅扰和与自然中魔法的诙谐对峙。时不时跳脱出主线让观者意识到人物的虚构,后半部分出现警察追踪并管制其,使远古与当代、幻境与现实的穿梭乐趣横生。
无厘头鼻祖不是吹出来的。 第一遍,我笑得不行了,越到后面越不知道他讲个什么。 第二遍,彻底笑不出来,却越来越清楚他讲了个什么。 其实就是“亚瑟王”风骚走位“大不列颠国”,寻找“圣杯”故事。 这片可以说,能用钱定义的东西,都相当相当的“劣质”,都能看到他们把钱省到什么地方,又用到什么地方了。 内容的话,要比现在各种能上映的大荧幕多了去。 真正的智慧确实是四两拨千斤啊[强][强][强][强]
一旦进入节奏,就好玩到要命,低成本、拼贴、恶搞经典的无厘头喜剧,核心是现代思维和历史经典的碰撞,日剧《勇士义彦》基本是照搬其内核。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