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美丽的西德女孩卡塔琳娜•布鲁姆(Angela Winkler 饰)有段失败的婚姻,她偶然在亲戚家的晚会上邂逅英军男子路德维希•戈顿(Jürgen Prochnow 饰),两人一见钟情,并共度浪漫的一夜。然第二天一早,军警破门而入,四处搜查,戈顿已不见踪影。原来戈顿系警方通缉的抢劫犯,卡塔琳娜被作为同犯逮捕。
警方的搜捕轰动一时,《图片报》记者托特盖斯(Dieter Laser 饰)四处打探消息,搜集卡塔琳娜的隐私。他将搜集到的素材提供给警长拜茨迈纳(Mario Adorf 饰),警长再将这些作为证据,对卡塔琳娜进行严刑拷问。原本生活平静的卡塔琳娜一瞬间跌至谷底……
本片改编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伯尔的同名小说。
明明是讲某女之尊严的丧失、德国学生运动导致的社会不安与混乱,竟然译成“肉体的代价”,真是与片中新闻世界的标题党乱头条所谓“自由”互文生义。再感慨一次,当年的盗版商真良心,幕后花絮逐条翻译。本片CC的幕后很足,堪比正片。
这是部探讨媒体和司法权力l滥用的电影,英文名是The Lost Honor of Katharina Blum,真心不懂为什么译作[肉体的代价]
沃尔克·施隆多夫导演作品,电影对新闻自由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冷战时期下,媒体与暴力的结合致使西德女孩卡塔琳娜的死亡,两个灵魂片刻相拥的代价是肉体的禁锢。最后记者的葬礼一语双关,也是为新闻自由的哀悼。
在戴老师的电影与文化研究相关课上听到她多次提及这部电影,昨个儿终于给看了。冷战背景下,东西阵营共享着同一种非黑即白草木皆兵宁错勿漏的暴权逻辑,只不过当今这一面被胜利者书写所极大弱化。施隆多夫在当时拍这样的片子以及冷战结束后他去到东德,他自始至终都是左派立场,哪怕在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共产主义失败带来的国际上共产主义运动极大挫败和退潮的语境下。整部片子的感觉让我想起法斯宾德的讽刺剧风格。ps.《肉体的代价》这个译名非常恶臭,爹味十足,充满了对于卡特琳娜的审判,享受肉体就要付出代价这种潜层逻辑非常爹权对女性的高性道德要求。更喜欢直译为《丧失了名誉的卡特琳娜·布鲁姆》btw 106mins version
3.5/5 1.肉体的代价译名太差 2.才知道改编自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 3.看得出导演很愤怒的样子 但在一些地方的处理显得过于直接 过于尖锐 包括警长的设置 记者的行为方式 最明显的是最后葬礼上编辑的说话姿态 显得过于想表现讽刺 过于尖刻就难免显得低级 4.“并非故意 绝非偶然 且不可避免”
70年代德国主流的政治化电影。德国新电影。沃尔克 施隆多夫与冯 特罗塔(妻)。两种类型之一,工人电影(用现实主义的故事讲述技巧来呈现当代工人阶级的生活)。通过古典电影的叙述过程诱使观众与一次颠覆行动产生共鸣。无资源
以新闻自由的名义,以公权力的名义,肆意的捏造事实,让无辜的人走上绝路。猪一样的公权力代言人,执行者,30多年过去了,中国可能还不如那时候的德国呢。
很不懂讲terrorism的主题为什么要用这部片子...通篇硬要说的是political terrorism?中文翻译也很有意思 默认了这一夜情的后续代价? 当公职与媒体勾结造谣压迫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也算是表现了当时对共产主义的恐慌 结尾甚是讽刺 btw 德语还是听不进去...
新德国电影第二代导演施隆多夫的代表作。又是一部讽刺意味强的电影,尤其是结尾:无辜的受害者被关进监狱,而散布谣言的记者却在赞扬中安葬。对新闻自由氛围下投机取巧的造谣者的批判与揭露,让人愤恨。“本片以其真实性、纪实性和通俗性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1975年联邦德国最轰动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新德国电影二创没那么闷了,从观众层面考虑,将艺术、通俗(观众的接受度)融合在一起,是我非常看好的类型。
男权符号太强烈,施隆多夫的旁观者视角太冷酷……借媒体暴力隐喻纳粹恐惧,借男女主人公投射东,西德国的情愁,满屌的……就是看得难受
其实是通俗化的叙事,德国电影在拍法上还是不够强调可看性,其实既然对无良媒体采取了一种荒诞化的讽刺文本,不妨在气氛上也更加荒诞化一点,太一本正经的表达反而显得有些做作了,配乐也让人加剧了不适感。机翻字幕则是恶心了。
冷峻残酷不加丝毫渲染,配上冷冰生硬的德语更显犀利,搁现在或是再过几十年依然放之四海皆准。看的时候会想到汉娜阿伦特想到死亡实验想到浪潮之类的片,在反思问题上德国电影一直领先。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