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梵高传 / 梵谷
主演:雅克·迪特隆,Chantal Barbarit,Didier Barbier,Alexandra London
导演:莫里斯·皮亚拉
地区:法国
年代:1991
发布:2017-10-27
《梵高》(Van Gogh,莫里斯-皮亚拉,1991年/158分钟/彩色。一部关于绘画创作的激动人心的影片,表现了著名画家梵高生命中最后67天的非常经历,也剖析了画面自伤自杀的异常行为,正是在精神疾病的严重困扰中他完成了《向日葵》等惊世之作)
印象派画家,法国乡间,还有从巴黎来的朋友,全是皮亚拉最爱的元素。如果没有记错,里面应该修改了一些梵高的故事(连割耳朵都好像只是一句台词带过)
不是传记影片中被供奉在神坛上几近癫狂的梵高,而是肉眼凡胎、客居巴黎北郊、不被世人理解的皮亚拉的梵高。朴实、真挚,还给了一位艺术家、天才、疯子以“人”的身份。
6.1/10 结构上和节奏上都有些奇异和平淡,的确从完整构造一个“梵高”的角度来说是成功的,所谓的性,爱情,作品,家庭关系,加歇医生等面面俱到,有传统意义上的轶事也有艺术见解。但是结构上梵高不断从正常到“疯”之间上下起伏,令人难以捉摸,构建了鸿沟般的共情阻碍,导致不断碎片化,而影片最后的自杀场景又极为隐匿,反而在床榻上的节奏加速,戏剧化,这样的处理难以捉摸。作为类似传记的题材,却铺开去描绘群像,甚至于是群像并不指向个像的特征,这更模糊了叙事的角度,第三人称的客观性在这个位置质疑传记体的主体性。加歇的女儿和哥哥里奥的描写冲淡了对于梵高核心的关注。
铁定影史最伟大的传记片之一了,虽然确实是老一套法国调调。皮亚拉将梵高从“疯狂”解放出来,没有任何重大事件发生。争吵、招妓、唱歌等琐碎事情占据全片。最高明的就在于很多时间里没有梵高的存在,他的兄弟、恋人、朋友、医生等人在诉说自己的情感与挣扎,不一定与梵高有关。导演用其他角色的态度塑造梵高。到最后梵高死去时我们会共情会悲伤。绘画成就他也毁了他,至于他对平凡生活的态度是什么,可能每个人心中不同。迟来的认可让你无声无息地死亡,还好有人记得你把你称为朋友,这和后世的追捧同样重要。
#FIFF11# 细腻的法国乡村景象仿佛置身其间,与《至爱梵高》相比,更注重与日常生活的对抗,温柔、敏感、痛苦、折磨都一一倾泻于画笔之下,艺术与荣誉的错位使得这部人物传记愈显平实,后半有些脱离人物本身。
“还我普通人” 可以清楚看到文森特 而不是梵高先生 还是感情纠葛 社会关系而不是传记 因为这里的梵高完全是性格人物 既不是正面歌颂的传奇也没有描写为走火入魔的偏执狂 还是擅长的人物关系从剧本到调度的细腻刻画 同撒旦阳光下给了人物独处的空间 表面上不带感情的静观默察 其实很多地方展示了对梵高的钟爱 青楼的排队跳舞完全不像一个传说中的艺术家而淹没在人群中 那是他对世界无望的外部空间
【S】 二刷,两星升【S】 观点不变,这是部相当差劲的“传记片”,但不应因此否认,这是部天才的剧情片。只有抛弃对真正梵高的执拗,才能看到皮亚拉眼中的另一个“梵高”。皮亚拉完全没想要个人传记,而是精准的还原了一个时代,将自己的精神融入。另一部这样做的是《莫扎特传》,不过显然这部走的更远。 (两星理由)对梵高的热爱让我更加厌恶《梵高》。全片的碎片化已经让人难以忍受了,而这样本应能更好塑造出立体的本人,结果却让人物也显得和本片一样碎片,更别说演员没有说服力的糟糕演技了。皮亚拉选择了最愚蠢的方式——这样的跳跃使得只有了解梵高才能懂得发生的一切,而了解梵高的人又会反感全片中大量对梵高的不实处理、甚至性格的完全颠覆。梵高有那么多故事可讲,却被这片通通抛弃,只留下一个空洞无神、完全篡改的虚假“梵高”。
从未见过这样引入传主的传记电影。当梵高凭借凝神作画之姿被嵌在画框中、挣脱了被牵引的运动那一刻,绘画的意义终于浮显——在静止中重获自由/片刻地截住永恒的时间之流,而瞬息之后干扰不绝于耳——这和皮亚拉组织单一且反复情境的剪辑方式是共通的。他又兼具谦恭的态度和严厉的目光,从不强求理解人,又不放过任何秘密的泄露,如果没有那些奇迹般的色彩光影,我们眼能所及便只有被伤害的和被侮辱的。
只有一个对19世纪艺术史和第三共和国社会生活史有真正了解的导演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表现梵高的最后二十天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电影是珍贵的作品;男性和女性的表现也很有意思 充满了印象派的处理(室内的女性与室外的男性);无论是群戏还是独角戏无不表现出对法国现代绘画构图的生动运用 所以会有每一帧都像一幅画的效果;第三共和国时期的社会生活的令人信服的程度堪比侯孝贤的戒严时期的台湾;精准且优美
皮亚拉的传记片平实而隽永,将梵高“去神化”,还原为一个真实而平常的人,那些名画的诞生历程或梵高生命中的戏剧性时刻,都在影片中缺席或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生活的断章及对梵高身边人的群像描摹。对19世纪末法国社会生活的呈现十分写实(如洗澡和洗手的场景),同时,每一帧的构图和光色又契如消减掉浓墨重彩后的油画。大量深焦长镜头与对纵深空间的非炫技性运用更强化了生活的质感,一如不经意间划过谈天者身前的小船。绝美的自然光捕捉,那些明媚而柔暖的阳光,或映照出金黄的发丝,或化为光斑洒在身上。影片不乏各种闲笔,例如梵高为傻子创作肖像画,还有尾声时脚被地窖门意外砸到痛喊不已的女子,而那段不少人认为过于冗长的妓院狂舞与“游行”,则恍若一场盛大的人生告别式。(9.5/10)
这不是梵高,不是那个在他写给弟弟信里的那个热爱生活对美痴迷对艺术痴迷极度热情的梵高。这个梵高很淡漠,很大牌,很他妈无所谓。我不知道导演究竟有没有认真研究梵高的画又或者有没有好好的读过他的信。梵高画画很少用油画刀大面积平涂,而是用短小的笔触。而故事一开始梵高就他妈用刀子大面积涂天空。
很多人拍过《梵高》 去斧凿,去奇观,去神化,是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 不需要掩饰,不需要复杂,喜欢就表达,生气就愤怒,有人说梵高偏执,这里的梵高像个孩子。 导演放过了梵高的耳朵,但让梵高更痛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在我的时代里听不到我的回响。 重要台词 你认识梵高 是,他是我的朋友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