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The Girl from Nowhere
主演:让-克劳德·布里索,Virginie Legeay,Claude Morel
导演:让-克劳德·布里索
地区:法国
年代:2012
发布:2018-10-28
2012洛迦诺金豹奖
金熊奖导演让-克劳德·布里索2012全新奇幻力作 荣获瑞士洛迦诺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豹奖,一位退休鳏居的数学老师在家门口遇见一个无家可归的少女,她的到来给生活带来了新意,同时也带来一些神秘事件…
85/100,不得不说法国的电影作者们都太会了!廉价的影像质感不断地营造着记录感,配合超现实元素在日常生活流的室内剧里做着介入,为我们制造出一种真实的奇幻。物件被悬浮,女巫被拉伸,没有任何数字特效,仅仅一个正反打,整个空间都诞生了一种别样的浪漫。
我喜欢这样轻盈的女孩,她们像空气,随时来去,在爱之前却会先一步离开。同样也喜欢这样简单的感情,即使有几十岁的年龄跨度,单纯明亮就像从未走入夜里。爱女孩袒露身体和女鬼魂亲吻抚摸的一幕,像是一幅古典油画,美的光泽超越任何色情遐想。电影也是这样简单,却在对切,在凝视,在语言中制造着爱的流动。导演该是一个多么寂寞而又温柔的人啊。
4.0。1.年近七旬的布里索,依然义无反顾地思考存在与虚无,依然着迷于奇妙的悬浮术,也依然热衷于情色表达。2.室内观影戏:荧幕的光束照亮女孩的泪眼,宛如悲悯的天使。3.魔幻时刻:黑袍女拥揽裸女,静躺于时间的洪流。
拉片-视听语言如何表现出对“鬼”的观察:沉睡的人听到声音醒来-表示视线;(其所见)门缝中的光因门外某物的遮挡、移动而移动(景别逐渐缩小,很疑惑为什么没有直接推向门缝,反而直接很硬地缩小了景别);人下床;走廊-人开门走出;人在走廊环视-定住;走廊尽头的鬼;反打,人再“看”,揉眼;走廊尽头无鬼的空镜;人缓缓地向尽头;人走向尽头的主观;反打,又是人在走;打开走廊尽头的房门;房门被推开(机位在房间内),人朝门外——画框外看;(看见)沉睡的女孩。
8.3 剧本其实是好莱坞式的古典恐怖片,只是幽灵古堡变成了私人公寓,但是布里索追求的并不只是感官上的惊吓,粗糙的数字影像和镜头的虚无缥缈带来了所谓"真实"的幻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发生了,奇妙极了。情节设计再精简一些即可五星。
觉得这个设定蛮有意思的,鳏夫和游离的女性相遇,她依然用她的方式也同样引起了他的好奇心,还帮他完成了作品。对“幻想”或者是“梦”的思考,认同他所说我们从小到一生的结束,都在不断寻找我们的幻觉。但并不认为这有什么 错,人总得有点寄托才能活下去,妄想或者是梦想才会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但我依然觉得能看见鬼魂对于死去的人是自己心爱的人是最残酷的,但又可以作最后的道别,总是矛盾。
看到1小时处,惊悚题材还是难以碰触对我来说,有点可惜。// 我们一切信仰和情绪都来自虚无,Nada y Pues Nada.
太迷人了,算是超现实元素最轻盈的运用案例之一,贯彻到底的跳切压缩时间,带来强烈的编织感,再通过阿克曼式的简约室内布置和纪录片机位重塑空间,悬浮则是一个重要的媒介,从镜头前的人体和物一直蔓延到镜头后的人,直至把人吸进片子里,连同透过红色窗帘的光线和间或响起的马勒把若隐若现的幻象包裹进空间和日常生活之中,超现实不是天降的,而是由回忆和情感召唤出的奇迹
The object of our beliefs our opinions our affections, our suffering and our happiness is based on a void. And to nothingness, coupled with silence, the silence of the great mystics
对话呈现存在与虚无,幻觉对于人本身究竟有多重要?若摒弃幻觉,支撑我们生活的又是什么?“我们都被程式化成从出生到一生结束,不断寻找我们的幻觉。”男女角色的设置很有意思,女性代表神秘,超自然原始力量,也是性的表征。男性与女性、衰老与年轻、禁锢与自由的对照时刻出现。黑袍遮住赤裸的少女一幕,是布里索的神性与美。
往往在不经意间给予的意识流动,才是真正“镶嵌”入框架的视觉景观。我们总在观察中途有意琢磨那些“情境”角落留下的痕迹,却总会随着思绪神游逐渐迷失。短暂的迂回也只能感受静态滞留于空间里的低沉絮语。而伴随画幅渗透进屏幕的是无休止的神秘与幽魅,似乎总是一种浮现于浅层意识的欲望“具象”。而真正让人沉浸的只是个无限轮回的情丝缠绕,即便如此也无法消磨持续侵袭的孤独,注定在无解中戛然而止...
伟大的跳切。于是情境消失,人物被悬置,开始台词的诵读。摄魂之眼在何处? 或许是摄影机的对焦之点,或许在观看者的意识之中。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