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無奈的爭吵電話,導致一場意外車禍,卻又促成一段暗藏殺機的愛戀風暴。雅痞菲力普與未婚妻在電話裡爭吵時,無意間撞倒一名男孩,當場慌掉的他開車離去,卻不斷打聽男孩的下落,男孩的單身母親也在此時暗中追查兇手。克里斯汀培周擅長以豐富層次循序展開內心情感獨白,處理手法聰明細膩,聚焦精準嚴謹,加上優雅的攝影風格,使本片成為一頁緩慢燃燒著對於罪惡與哀慟的美麗散文。
7.0/故事的大体内容其实已屡见不鲜,叙事上也延续了佩措尔德的冷静风格——多为人物内心纠结/拷问,鲜有外放情绪的爆发。始终不是很能入戏,略沉闷是一方面,主要是几乎没有能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摄影倒是蛮惊喜,偏灰暗色调与简简单单的镜头观感舒适,多处画面印象深刻。另外结局设定也很巧妙,视觉(看见红色福特)代替听觉(被男主告知)接收真相,情绪依然克制隐忍,女主拔刀杀人是唯一一个爆发点,却也很快被随之而来的报警拉回了零线。又见翻车属实让我一惊,但用在这部里明显比<心的居所>更合适。
在特定的道德故事中,一个封闭式的开端就决定了,堕落的确定,街边的探戈,延迟的咖啡。但又不是封闭的,车祸是从一段争吵开始。爱可能就是填补自己的空白,或者你创造的空白。最真挚的爱,难道不就是两者皆有。所有主动的爱是空白的推动,一切移动都是空白吸引与推动共同的作用。 空间的操纵。我们是否都是假扮着,去欺骗那些悲痛,随时等待着下一个伤害来打破。爱与伤害,就像留白和填补一样流动。它可以有多个主体,也可以是在我们自己的体内无尽的流动,像是装上永动机的福特,碾过空白,刺穿幸福。
女主角是真正蒙在鼓中的那个人,轻缓的影片节奏就像一根细针,刺穿了她。就连结尾处的冷清的“高潮”片段,笼罩在男女主角身上的愁云也没有消散。但是剧中充满了过多的偶然(尤其是男女主角的一次次偶遇),情节变换处诡异的观感(比如女主角与上司在街头跳探戈时,男主角踏进餐厅后女主角的反映,“木讷”的节奏变化),都打破了平静的水面,至少破坏了我的观感。
影片开始的十分钟内,男女主角分别被介绍之后,[狼堡]的整个故事就可被预知了。有评论指出它很符合歌德对Novelle的定义,然而这种”奇情“估计只能吓吓19世纪的读者。让这个奇怪的道德故事获得重力的是佩措尔德安静克制又间离的叙事,他的作品里经常出现动机反复,本片的结构因此呈现出完美对称态。
拘泥于故事剧情的合理性肯定会造成观影的阻碍,也不认为这部电影批判了什么、探讨了什么,并没说电影就一定要有这些吧?整部电影像一首风格化极强的诗一样,虽然没去聚焦更宏大的命题,但仅仅是这样一个小故事却又能衍生出不同观众心中不同尺度下的解读,何况几处有力的推进和最后的收尾也足够精彩了。
撞死人家儿子后,瞒着对方和其约会野战,究竟是怎样的心情和想法。我完全无法接受人性的懦弱这种说辞。这根本就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而导演清单优美的散文诗般的叙事和镜头,完全美化并怂恿了这种不负责!最后当她得知真相后的崩溃也平淡安静的不现实。一个绝望的女人则么还有理智在翻车后拨112?
沃尔夫斯堡是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肇事车是美国车不是德国车,主角陷入道德困境,施害者拯救者集于一身,该如何赎罪并救赎自我,偷窃小事无形中与孩子死亡产生勾连,自责无济于事,杀人偿命还是以德报怨,对白少配乐少, 有多少本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命中交会,最后的抉择是大善升华还是大爱成全,
纵向比上一部《心的居所》逊色(方向类似,畸形关系+意外/不稳定因素,让内部和外部问题同时发酵酝酿,最后破局,结尾来一个意外翻车)。横向比马特尔的《无头的女人》,同样是中产肇事话题,不管是细腻度还是呈现方法,更喜欢马特尔那个。相似的也不少,逃逸-自责-弥补。3.5星
男人是负罪、救赎、爱情;女人是失子、痛苦、爱情。两个陌生人因为一场车祸,交织在一起,产生爱情。女人知道真相后,刺伤男人,发生车祸后报警,然后分道扬镳。男人是因愧疚放错身份,女人是不知情下置错身份。真相大白后,一报还一报,成为相交线的延伸。
第一次看Petzold,很对味啊(之前的芭芭拉一直没找到机会看,不过女主是同一人,真好看),德国人的冷静克制(甚至无情),把这样一个被讲过很多次的“俗套”故事拍得很抓人。然后男主也好看,我爱西装男。。= =
两个孤立的城市和一条大道,意象指向了此在的世内生存。家庭,法律,爱情等的介入质疑了现代文明的机械式的理性建构,因这种建构令我们忘记了最初的感动。或许第一哲学指向的远方的终点就是我们的起点。
还以为最后说事故地点的时候会来一句杀人诛心的wolfsburg,结果并没有。短发奥迪女可真好看。当然,Nina Hoss一上妆,就完全不一样了。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