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下半期的某一天。巴黎某区。银行家的女儿维络尼卡在一位已同双亲外出度假的女友处借来的住宅里,召开“马列主义共产党”支部会议。房里堆放着一大批小红皮书,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些手写的毛泽东语录。在从北京传来的无线电广播声中,维洛尼卡宣布支部正式成立,并以“阿登-阿拉维亚”的命名,以纪念被法国共产党开除出党的这一同名小说的作者波尔·尼赞。支部成员包括青年演员吉罗姆、女佣人伊沃娜、画家基里洛夫和大学生亨利。维洛尼卡给支部规定的任务是“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正值此时,原先缺席的亨利走了进来。他血流满面,是在巴黎大学同法共党员们进行关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辩论时被打伤的。这使维洛尼卡更有理由宣布她的“路线”的正确性,即不仅不与法国共产党为伍,而且视其为主要敌人……
导演戈达尔醉心于宣扬毛泽东主义,他的这部机敏的讽刺作品激怒了循规蹈矩的批评家。戈达尔当时的妻子Anne Wiazemsky在片中饰演一个哲学系学生,她对校园里的四个毛主义小组成员很同情。他们的目标老是为外界因素所干扰,如招贴海报,红宝书,教条化的颂歌等,似乎总也弄不清自己政治信念的真正含义。他们也不能对实践活动给予任何一点思想上的支持。
戈达尔显然处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尽管在描述他们的狂热时尽量向革命者的传统风格靠拢。
那个时代的法国经过快速发展,迎来各种新思潮,不认为他们了解多少文化大革命,所以看着有点很特别的感觉,还是一样的在说和中国相关的东西,里边也有姑娘,所以中国姑娘。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过家家,然而他们只是在这个夏天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罢了。我对于艺术是意识形态/政治的产物这一点是无法接受,对于五四之后的阶级史观更是极力拒绝。想到《花》里面法国男人用看红宝书来了解中国姑娘,想说那“只是迈出了长征的第一步”。他们是有点东西的,但是我忍不住同情。
电影讲述了巴黎十大学生维罗尼卡和她的伙伴们组织了毛泽东著作学习小组,对世界政治和法国现实进行讨论,并思考出路何在。《中国姑娘》是戈达尔“毛时代”的开篇之作。它以布莱希特教育剧的间离结构,思辨又热情地讨论了世界格局、革命现状和“中国道路”,充满了思想的快乐、肢体的解放感和社会政治的参与冲动,成为1968年“五月风暴”的预言。
戈达尔居然是一位毛粉!巨狂热的那种。 一句句毛选语录上的话抛出来,配合明亮的色彩,大胆的构图,意识形态占领了高地。 意识流与马列主义等一些形而上的概念的结合,似乎是一次杰出的尝试。 名为 ??姑娘,却未出现一个中国人,应该是 向往中国的??姑娘。 想不到60-70年代的北京竟会成为诸多法国青年的革命圣地。条条大路通北京。 ??青年真是梦想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温床。 狂热分子,躁动不安,容易被煽动。似乎是十几岁青年的典型症候。 远在欧洲的人民都尚且如此,不敢想象当时广阔天地上梦想着大有作为的??青年。 我以为自己取得了大跃进,其实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真的不知道这个一个半小时是如何度过的,其实花了快三个小时,开小差都花了2个多小时。不过这部电影也因小看大到68年那个五月风暴前法国左翼大学生的哲学观世界观,类似枯燥的大段辩论配合极具冲击力的现代艺术画,其实还是有点意思,只是片名叫做《中国姑娘》,法国的左翼还是把东方想象的太理想,按照片里穿着在东方那个时代分分钟叫你做人。我其实对那扇门很有兴趣,红蓝白, la 法兰西。
《美国制造》是左翼元年,《中国姑娘》是戏剧元年,“我们难道不应该从零开始吗”?戈达尔不止“预言”了五月风暴,他表达更是永恒的“我”与“我们”的冲突、经验与行动的冲突。《男性女性》还可以说是套着性别论的外衣来谈政治,男女角色的作用非常泾渭分明,男性代表马克思主义,女性代表消费主义。但《中国姑娘》是更直接的政治宣言,而且是伪人口普查、伪纪实,《男性女性》中记录式镜头带来的真实感在这里被戏剧化的呈现形式所取代了,拍摄电影的过程直接在电影中被暴露出来,仿佛是对戏剧形式的一次“爆破”。
这部电影要演示的是:一旦被拉进日常生活之中后,马克思主义将会是怎样的。中国姑娘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探讨马克思主义。戈达尔为抗衡形式化的感知,便必须加入那些我们平常所不习惯看到的影像。(黑、白景、错格、场景。)
从头到尾的中国元素,真的值得中国导演的顶礼膜拜,一个法国导演如此崇拜1967的中国,真的更值得我们的反思。这样的电影也就是戈达尔可以这样肆无忌惮的拍,至于我们理解多少,见仁见智吧。好在,历史在那里,对于导演的醉心,我们不应该只是心领神会,我感觉中国电影资料馆,可以长期有戈达尔研究的地位和电影的播放。
题目是误译原本应指中国的或中国的方式而不是什么中国姑娘。戈对电影的喜爱可能是作为一种可被动用的表达媒介而非电影本身因而在电子媒介兴起之后迅速放弃电影性诉求 这种倾向在68之前就已初见端倪尤其是大段对话和面向镜头的直接演说 这种戏剧性的对直接呼喊与说教的追求在这里借助毛主义社团达到高点 不仅突破了60初的小可爱文青也超出了男性女性里在马克思和可口可乐之间徘徊不明的态度。毛的主义与毛的实践现实在法国知识青年那里始终是断裂的 在这里简单纯粹而又明快的色彩组合带来一种韦斯安德森式的毛 一种内在矛盾不断扩张以至于变成纯粹的思维体操 毛的语录毋宁说成为了一种陌生视角的新诗成为了第二世界青年突破第一世界冷战的出口-既是情感上也是实践策略上。必须被当做第三电影集会观看激起讨论 复兴批判美帝的动力
字幕看着好累,看了又睡,睡了又看,三天看完了。法国五月风暴前一年拍出了这样的片子,也算是一种预言了。各种中国元素,加上三原色元素很漂亮。
要是不知道戈达尔的政治态度,很容易误认为这是一部讽刺学生思想不成熟的影片。不过按照戈达尔的说法,在五月风暴前一年他捕捉到的学生动态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学生群体主要的意识形态。即使法国和中国的社会情况非常不同,但社会主义改革呼之欲出,是左翼分子民心所向。
喜剧外衣下其实是戈达尔身为一位左派领军人的无奈,正像苏珊·桑塔格当时的预言:戈达尔的电影里语言之意义在消亡。从50s末就沉迷于电影文本性实验的戈达尔,到《中国姑娘》文本的实际意义已被大幅消减,声画分离更是一种典型体现。这种语境里交流愈发困难,不同立场分野加剧;连相同立场内,意义也不断被形式取代。于是我们看到红白蓝的房间里堆满语录本,学生运动沦为崇尚暴力的笑谈。一年后的五月风暴让这部电影成为预言,而那年在戛纳台上振臂高呼的戈达尔和特吕弗从此渐行渐远,终成陌路人。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