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网搜索 导航
位置:首页 剧情片 两亩地 高清下载
两亩地[北印度语]
豆瓣评分:8.1

两亩地

又名:Two Acres of Land

主演:

导演:比麦尔 洛伊 (Bimal Roy (I))

地区:印度

类型:剧情

年代:1953

发布:2018-10-28


  印度某地乡下,经过两年大旱,忽然下起雨来,农民们到处欢乐歌舞,开始准备春耕了。农民向波的家里只有两亩地是自己的地,另外租了地主几亩地种着,他也欣喜地指望着能有个好收成,多打一点粮食,把生活过好一些。


  地主撒寇为了发更大的财,准备在他乡下的土地上盖个纺织厂。一切都准备妥当了,但是向波的两亩地却夹在他的土地中间,要是向波不肯把地卖给他,他的计划就要受到阻碍。撒寇便把向波找来,要他卖地。对于种田人来说,土地是命根子,向波无论怎样也不肯卖地,撒寇便想出了一条毒计,把向波欠他的六十五块钱旧债,七算八算变成了二百多块钱,并且告到法院那里,要向波偿还债务。向波是个老实人,这个恶毒的地主从来不给他一张收据,向波空口无凭,结果被法院判决在三个月内偿还债款,过期就要把他的土地和房屋作抵。


  向波到处奔走,一个钱也借不到。有一个好心的邻人告诉他:乡下没有办法,还是到加尔各答去试试看,城市里遍地黄金,挣钱比较容易。向波被逼得走投无路,就跟他有病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芭萝告别,动身到加尔各答去。他的儿子格奈杨是一个活泼伶俐的小孩子,竟偷偷地跟他上了火车,向波没有办法,也只好带他一起走了。


  到了加尔各答,人生地不熟,父子俩睡在马路上,包袱和旅费都给小偷偷去了,格奈杨又发起烧来。向波把他背到一个小客栈里,暂时安顿一下。他们的隔壁住着一个叫做大哥的单身汉,是个年老的人力车夫,这天也正患着病,向波热心地照顾他,大哥非常感激,就教他学会拉洋车。这虽是个苦活,向波也只好开始拉洋车了。格奈杨为了帮助父亲挣钱,也在街上给人擦皮鞋。父子俩克勤克俭,只想多挣几个钱,还掉那笔阎王债。向波天天奔波着,就为了这三个月的期限,把他绞得心都发痛了。


  一天,向波在拉车时拼命奔跑,突然车轮飞开了,车子压伤了他的腿,回来后躺在床上不能起来。格奈杨心里着了急,眼看限期快到了,就跟一个认识的小偷要了五十块钱,以补足最后缺少的数目。向波知道了钱的来历后,逼着他把钱送还给小偷。


  芭萝在乡下知道了丈夫受伤的消息,亲自赶来看望。不幸在街道上受了一个骗子的欺诈,她忙着奔逃时给汽车撞伤了。刚巧向波拐着腿出来拉车子,看到是自己的妻子,不禁心如刀割,没奈何把她送到医院里,施用手术急救,向波只好把三个月辛辛苦苦积蓄的钱,付出一大笔做医药费。等芭萝伤愈出院,夫妇来带着孩子回到乡下时,土地和房屋早被地主霸占了,地主的纺织厂正在兴建,有病的父亲也早已被逼得发疯而失踪了。


  向波在自己的土地上默默地抓起一把土,带着妻子和孩子痛苦地离开了家乡。BY:http://www.niudy.com/Jqing/liangmudi/index.html

8.5+ @India classic-flim FCP with Yeya.

两亩地

印度50年代的电影在影史上是有地位的。工业现代化的的进程不能掠夺别人就要掠夺自己的农业。

两亩地

具有现代印度电影历史意义。宝莱坞第一部电影,20年后最后一次重拍这部电影。影响深远。

两亩地

《流浪者》影响下的印度电影告别了那浮躁的娱乐气息将镜头对准了现实生活的繁杂面相,农民被地主压迫,法律却无法站在他们这一边,城市文化的迅速堕落,道德成为旁观者,父亲的打工之路异常艰巨,在加尔各答这座城市,人来人往却没有他的位置,他用善良却换来了残疾,用汗水却换来了梦想的破灭,洛伊用生动形象的镜头描绘出底层众生相,非常明显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痕迹,《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德西卡创作理念与印度社会的完美对接,但其中依然保留了印度电影特有的元素,歌舞场景也算是难得的苦中作乐,还有印度神话中因果报应,最后的结尾真是非常悲凉,农民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土地,他甚至连一把土都无法带走,和《流浪者》一样,小偷是导演所重点批判的对象,但谁才是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偷呢?

《两亩地》是一部在印度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影片。这部影片取材于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同名诗篇。而影片则在泰戈尔诗篇的基础上,大大丰富了内容。以农民向波失去土地后的悲惨命运为主线,由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反映了一个更为宽阔的社会生活面。

四星半吧,印度现实主义电影引领者,无产阶级视角,比雷伊的大地之歌还早两年,片头音乐和中段的摇篮曲经典,地主的残忍,城市人的冷漠,底层人民的相互扶持帮助,真的太苦逼了,最终还是失去了那两亩地,更讽刺的是你还连一撮土都不能带走。。。

本片取材于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同名诗篇,讲述一个农民为了赎回被地主占有的两亩地,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的悲惨遭遇。导演比麦尔·洛伊受到《偷自行车的人》的启迪,拍摄了此片。编导用一种近乎“残忍”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桑普这个贫苦农民的悲剧命运。虽然桑普及其儿子在加尔各答苦苦挣扎,只为赎回自家的两亩地,但直到影片结束,桑普一家人的悲惨遭遇都没有得到任何势力的体谅和帮助,全片笼罩着一种宿命式的苦难。影片表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揭示了农民的内心世界,创造了真实可信的人物性格,并将音乐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开创了印度新现实主义电影浪潮,主题和表现手法都突破了印度电影的传统模式。本片获得戛纳电影节国际奖,使印度电影从此跻身国际电影艺术之列。

有些地方比较轻快,还以为电影的基调不是那么悲惨,没想到结局还是这么地悲哀,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当流浪汉了,城市和乡村都容不下这些可怜的人,而他们是那么高尚,宁愿受苦也不偷东西。没有多余的地方,比现在的印度电影有力、简练

改编自泰戈尔同名叙事诗。尽管时代背景换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花园变成了建工厂,但不变的依然是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敲骨吸髓,底层民众人如牛马,在赤贫中绝望的挣扎。

网友评论 (0)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