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边一所终日窗帘紧闭的隐秘房子里,一个隐居于此的剧作家终日与他的狗为伴。而这样的宁静突然在一个夜晚被一个逃到此处的年轻女子所打破。她想在此避难,不愿离开。然而黎明降至,另一不期而至的事情改变了一切。
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贾法·帕纳西 / 坎布兹亚·帕托维
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最佳剧本贾法·帕纳西
非常实验,开场与最后一场首尾相应,开幕闭幕,镜头始终没有离开屋子。剧本双层嵌套,模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甚至一度打破第四面墙,隐喻暗讽自我审视。被软禁并没有限制帕纳西一丝一毫的创作力,真是肃然起敬!
第一我保证,一个长镜头,短则三至五分钟,你坐着看,站着看,都能睡过去。土耳其的电影《封锁》,是禁狗的,韦斯安德森的《犬之岛》是禁狗的,加上这部~我的理解是狗子和电影本身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差不多,你爱它,它让你不寂寞,有人禁它,就像电影闭幕至少你曾拥有(到达)过~
4.0。1.闭幕之后,终有新生;柏林银熊最佳剧本,帕纳西禁影日常作。2.只有害怕的人才会说谎。3.女孩扯下遮帘那一刻,帕纳西终于出场,乍现[白气球][圆圈]海报。4.关不住的狗,看不完的海,昏沉沉的忧郁,戒不掉的电影。
伊朗政治语境下的《被占据的住宅》;贾法·帕纳西惯用的虚实对接手法,虚构与现实的互补嵌合;结构精妙,首尾呼应,环形封闭内部的屡次打破障碍——拉上窗帘,强行闯入等;帕纳西创作力不减,但着实看得昏昏。
“禁拍令”之下的第二部创作作品,和《这不是一部电影》同样在一个密闭环境里拍摄而成,前后分成两段不同形式,却具有同样表意的段落。帕纳西借助这部虚实相间的作品抒发出内心抑郁,也折射出伊朗政权对艺术创作者的侵害。用三个角色来演绎导演本人在禁锢环境下创作的心理状态,堪称一绝。
我还真就不喜欢这种明明涉及到政治,还拍得相当严肃沉闷的电影,因为贾法·帕纳西诉求太明显,整个电影就显得特别的单调,幸好还稍微了解一些伊朗的背景,看起也不算太吃力,但是全片的调子实在太温吞了,像我这种对政治完全就不感兴趣的人,根本无法带入感情进去,看完之后只感觉好无力啊!
纳帕西的这部电影不知道打破多少堵墙,虚幻与现实交相辉映,导演拍有关作家的电影,作家写有关导演的故事,两个人互相出现在对方的思想里,并且被画面演绎出来,只为了完成各自的想法。当纳帕西自己出现在画面里,遮住自己以往电影的海报时,这就是一个巨大的隐喻,隐喻纪录片与剧情片的界限,隐喻伊朗这个国家,思考元电影,这就是纳帕西。
后劲十足,帕纳西真的是个玩政治隐喻的高手,如果伊朗的审查制度不这么严格,该能拍出怎样的骇人听闻的作品啊! 封闭空间、意识流与纪实美学、现实与虚构相互嵌套、长镜头;直到摄影机出现的那一刻,才结束了恍惚,顷刻间便清醒,固定机位长镜头拍摄铁门,海浪声海鸥声象征外面世界的自由,而作家只能在这个封闭黑暗的环境里持续创作,电视中狗狗被伤害象征帕纳西的电影作品被一次次审查甚至因此丧命,只能活在阴暗的封闭世界里充满恐惧,一切被突然闯入的兄妹打破,这位突破以往伊朗女性的角色性格里带着勇敢与自由,其实是导演骨子里的另一种想要的活法,平静的叙事手法中时刻牵动着观众的心,在无数次追求不到自由的时刻想过一万次用自杀来解脱。前半段是导演创作的剧情故事,后半段是导演被禁拍之后的现实生活的纪录片。
固定镜头开场四分钟就爱了,恍惚有种阿巴斯的影子。后面导演乱入打破纬度的确惊奇。看完是否可以理解为隐喻伊朗政治环境,画和电影海报是艺术,遮住和见光是导演创作和女性内心的外在表达,导演创作见不得光,女性想挣脱重见天日。最后女人和导演走入大海自杀也许就是政治环境最终的暗示。 电影由开始的一人一狗一房二维模式进入女人闯入后的三维,当导演乱入后进入四维,创作意图才开始初露峥嵘。
被遮挡的窗户令其景深作用失效,房屋成为了独立,悬浮的空间,当房间的门被打开时,出现的仅仅是盲眼的白色。听觉元素被重新引入,各种各样的声音:雷电之声,Walkie Talkie,以及作家和狗之间近乎呓语的“对话”。作为侵略性的存在,延展着有限的视觉空间,甚至有时令视觉空间无效。 《闭幕》是一部角色VS作者的影片,也是帕纳西不乏激进的自反性控诉。在伍尔夫的作品中,封闭空间突然会出现黑洞,墙上也将出现斑点,而帕纳西则通过他者的进驻及主客关系置换来引介这一力量。嵌套者也将被嵌套。后半部分,女人在一个连续镜头中再一次闯入,被撤下的帘幕,这一空间越来越喧闹。闯入毋宁说是空间的祛魅,不同于其前辈阿巴斯的是,帕纳西将嵌套关系呈现在同一部影片之中。
自我审视的转型之作,独特的论点很有意思。金基德有《阿里郎》、洪尚秀有《之后》、帕纳西有《闭幕》......由于一些原因,当创作者(主动或被动)被困(被禁)于密闭空间,后陷入到深层焦虑里,他们的精神世界总是难言的。本片也皆在探索多重空间内部联系的层次性。导演创造了作家(懦弱的现实逃离者)、狗(无言的妥协)和女人(自由的创作女神),他对于剧中人是无法割舍的(剧内部也有分裂),所以日常生活的理式多少会被创作本能所影响(孤立与异化)。在面对现实中的大风浪时,他的生存状态是分立、挣扎和不容理解的。而房子到底属于谁?当导演(迷失的自我)、作家(创作的本我)、闯入者(外界的超我)三者相互博弈,虚构与现实一较高下,电影与生活相互并联,也许答案方可明了。第一次看帕纳西的电影,很受启发,兴奋的感觉。
好吧,看了影评才勉强看懂,这种通篇用比喻手法的故作高深的电影绝不会是我的菜。帕纳西先生,这种想法是否会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呢?1560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