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别恋》其实是一部很有味道的电影,Béatrice只演她自己,一部如同making off 的胶片电影,一个日本导演要重拍《广岛之恋》被一个叫Béatrice dalle的法国女星给毁了这个计划,因为她的一切都符合外国人对法国女人的想像标准,她总也演不好那个30多年前黑白老片里的......
诹访敦彦的巫术:对于《广岛之恋》的仪式性翻拍是影像招魂术的一种。严格的形式以及声音,片段的断续重复令影片成为监视器,工作台上的raw material,以一种次真实的状态构成一种触发器,直到Beatrice Dalle说出“我拍不下去了”,以及拍摄在几近结尾处的中止,它是一部关于“闪现”与“附体”的影片,拟像如何在模仿的“镜像”下自我建构,脱离指称,一个亚洲导演在2000s之后的广岛无需也无法复制阿兰雷内,结尾,Betrice在这座空无的原爆遗址中时隐时现,用“广岛”与“内维尔”指称对方身体在这里被空间的主导与暧昧性禅意代替,“人”最终在画面中消失,一如王家卫或安东尼奥尼。
广岛之恋与别恋的并行,诹访敦彦通过打破流畅性和交流的困难来体现“复制‘’的不可能。历史是我们无法经历体验的过去,而眼前只有这个注入当代城市生活的活力又疏离的新广岛。
指向影像创作的本质,就是一场哲学意味十足的探讨之旅。看似是一次失败的拍摄,实际上是对了《广岛之恋》的解构:每一个影像语言上无意义的修辞,都依据了真理符合论、融贯论和语义修辞理论,是一场畅快的证伪。只有诹访这样的“片场主义者”才能做出来的思辨性极强的作品,前半段是真实拍摄的素材,后半段是诹访的虚构创作。并且给出答案,结尾二人一狗的信息传达失误也是上述证伪的延伸,而街道长镜头展示了抛却历史的现代广岛,最终只剩下废墟前景的缝隙中仍然存在着的城市本身。完完全全的经验主义论断。
啃的生肉。看到最后一个长镜头时已经是失去重心、全身颤抖、心脏差点停止跳动当场去世。希望有生之年补篇影评,不然对不起
后半程女主角离开博物馆走向现代广岛街巷,电影越发变得美妙,原本人物处于情境-真实中展现出来的演绎-真情之间调性不和的间离效果无聊文本被抛弃,人物从电影预设的“翻拍情境”中逃脱获得自主性,走向“漫无目的”的情绪散发与情感粘连的更广阔空间,由此电影从字斟句嚼的文学性脱胎,向身体与氛围的影像性演进。面对在历史中虚构的情感故事,诹访站在现代思维角度作出新诠释,并用影像性作出批判,但这种暗藏语言早已失效的暗示,似乎也是对冷漠的现代性的悲观态度。
不同于正常的“翻拍”,诹访敦彦试图把《广岛之恋》中的情绪彻底引进现实中来。
#A+#妙极了。原作于我就已经是关于“共情”的故事,这部则在重读文本的基础上将“共情”继续推广至更大的维度-一则是时间与空间,也即个人与“人类”:对广岛之恋的重新演绎类比当代人对待历史的回想与感受,现在的我们还能感受到四十年代人们的感受吗?不身处本国历史的人还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感受吗?无法入戏即是当今一代人的“失语”,正如History中缺席的“i”也即“我”,或许是对这种与历史记忆共情能力消退的担忧;二则是语言与沟通,而在结尾个人与个人间的隔阂最终被共享的沉默遮盖变得若隐若现,或许是件可以庆幸的事情。我也认为介乎搬演、纪录和虚构之间的形式恰恰是本部影片所需要的-只有这样“中介”的方式才暗示这样对历史的失语和人与人的隔阂并不是特定的场景而是普遍的现象,并在结尾留下了共情的希望。
诹访的Irma Vep,与阿萨亚斯不同的地方在于,Irma Vep寻找的是皮相的交互,而本片寻找的是血缘的纯粹。
既可以当作广岛别恋也可以当作是拍摄广岛别恋来看待,或者说拍摄过程和作品不只是简单的互文关系,而本就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这俩者也都能与广岛之恋形成对照的关系,尤其是对于现代与历史关系展示实在是太棒了。
女主角是真愛,充滿魅力。但是文本繁複,有點抓不到觀點。資料片,重演,劇情,好幾條線。(171104)
這才是真正的lost in translation,舊文本對位詮譯、重寫,更具批判性,但諏訪要說的是不可能—重拍的不可能、無法言說的苦難、語言不可能的共處,諏訪是處處提醒虛構無法觸及到真實,導演作為廣島人自我懷疑對照Béatrice的無法自處,要言說歷史太難、廣島的當下也全然改變。 諏訪與Duras神奇地貼近。
Béatrice Dalle怎麼看起來跟吸了毒一樣⋯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