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曼凯
主演:加里·奥德曼,阿曼达·塞弗里德,莉莉·柯林斯,查尔斯·丹斯,艾利斯·霍华德,汤姆·派福瑞,塔彭丝·米德尔顿,汤姆·伯克,杰米·麦克沙恩,莱文·兰宾,托比·莱昂纳德·摩尔,山姆·特劳顿,约瑟夫·克罗斯,艾维·约斯特,亚当·沙皮罗,费迪南德·金斯利,保罗·福克斯,娜塔莉·丹尼斯·斯皮尔,里克·帕斯夸隆,保罗·卡拉夫特斯,克里斯蒂安·普伦蒂斯,约翰·李·艾姆斯,金斯顿·凡尔内斯,克莱格·罗伯特·扬,贾可琳贝瑟尼,卡米尔·蒙哥马利,克雷格·韦茨巴赫尔,乔安妮·汤姆森,达娜·林恩·拜伦,斯图瓦特·斯科尔顿,克里斯蒂
导演:大卫·芬奇
地区:美国
年代:2020
发布:2021-09-02
随着赫尔曼·J·曼凯维奇争分夺秒地完成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剧本,人们将通过这位尖刻的社会评论家兼嗜酒编剧的视角,重新审视 20 世纪 30 年代的好莱坞。
以伟大的作品来注脚伟大的天才,怀旧风格的《曼克》首先是芬奇写给父亲的一封情书,其次才是极具挑衅色彩的檄文。事实上,这部作品正是出自他的父亲之手。对于身为编剧的父亲来说,这部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对于身为儿子的芬奇来说,自己就是这部作品。一方面芬奇弱化了「导演」在这部作品里的权力,其实就是退隐自己,好让自己的父亲成为真正的主角。另一方面芬奇也矮化了「父亲」的地位,这位「编剧」既可实指也可泛指:他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一排风车。如果你让我说,虚假的艺术和一群创造它们的人哪个更应该被观众看见、熟知和铭记,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毕竟,伟大的作品都是由伟大的「公民」创造出来的嘛。最终我们对充满权力斗争的好莱坞提不起兴趣,却对在好莱坞打拼的这些人产生了好奇,并被他们亲密无间的合作成果深深吸引。
原来当芬奇可以有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自由的时候,他会拍的是这样的电影啊。这个方面来说我真的挺感谢网飞的…很多手法其实都是现代的新的,但是电影整个形式上的做旧又做的这么真实。很喜欢芬奇一些恶劣的梗,比如那个站起来说“MeToo”的小女孩,这种对好莱坞的嘲讽和自反表现的太好了。同时感情上又特别被打动,在芬奇已经这么克制了的情况下,看到好几场戏还是眼泪掉下来。似乎不是曼克在说台词,是芬奇在讲他自己的痛苦和困境,我大概真的是太爱芬奇了,从这个角度共情简直悲伤得停不下来。7年了,上一部电影已经7年了啊。也许是巧合,也许是今年的疫情和政治环境对电影业来说真的是巨大重创,感觉大导演们都开始拍“关于电影的电影”了,而每个地区的导演或许遇到的问题不类似,但也相通,创作在当今这个大环境下,真的太痛苦了,太痛苦了。
这是一部献给已逝去的黄金好莱坞大制片厂时代的电影。如果你问我看这部影片需不需要看“公民凯恩”,我想答案一定会是,但这部影片就像昆汀的“好莱坞往事”一样,里面对于30年代好莱坞制片厂时代的怀念和致敬实在是太多了,我想一部“公民凯恩”显然是不够的;这也不仅仅是在讲“公民凯恩”幕后的创作故事,更是在讲一个天才编剧不为人知的故事,曼凯维奇是被人遗忘,被人误解,误读的一个编剧,他和奥逊威尔斯和许多当时著名好莱坞制片厂的争斗正是因为他的特立独行,嗜酒成性让人怀疑,可恨,可悲;影片无论是从整个布景还是摄影甚至是配乐都始终能充斥着好莱坞黑白片的风格,让人一下回溯到那个黄金年代;这也许是大卫芬奇导演生涯继“社交网络”后野心最大的一部影片,这不仅是对黄金好莱坞的怀念,更是对他父亲的一种思念吧!(9/10)
黄金好莱坞银幕之后的黑金底色。绝不单单囿于为曼凯维奇的编剧事业著书立说,《曼克》近乎画卷式地展现了《公民凯恩》背景下其自我毁灭过程中的悲剧性癫狂与陶醉。宽银幕呈现氤氲光影,分段剪辑倦怠有如酒徒,大卫•芬奇的作者本性并未被黑白复古所缚,反而依旧以标志性的影像语言实现现代性输出。后世膜拜的银幕经典,初创时期不无腌臜卑劣;津津乐道的影界大亨,虚伪至极乃成“戏子”;向左向右的政治立场,说到底是利字当头……曼克,是以奇才本色亮相,却又以才尽籍口违约,酒精冲蚀他的意识与声带,但没有摧毁他的意志与决心。在这个没有神话的年代,他以酒神精神对抗威尔斯、对抗制片场、对抗光怪陆离的时代,所著不朽值得一部公民凯恩式的电影大书特书。当然,21世纪承袭这一经典气质最好的作品,私心还是归属于《狐狸猎手》。
9 终于等来Mank!大卫芬奇的好莱坞往事。以《公民凯恩》的调调讲公民凯恩的诞生,呈现这桀骜不驯又有血有肉的曼凯维奇,为早已被淡忘的他正名并完成对电影行业在那个时代的揶揄。这部电影啃生肉对我简直是灾难,但芬奇的蒙太奇与光影的完美交错,配上乱序闪回,使两条线的结尾不经意间同时推向悲伤的高潮。观感太棒了,太棒了!有趣的是,今年艾伦索金也靠着网飞导了剧本搁置了13年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让两位成了明年奥斯卡的有力竞争者,回顾《社交网络》中他们俩大师导演与金牌编剧的完美合作,还真像是一次对《公民凯恩》的致敬。
大部分时间听不懂角色在说什么,也难以理清曼克所处的局势,更无法走进奥德曼的生动表演中去。这些文本上的困惑一定程度上被乏味的复古影像风格给放大了,按理说奥森镜头里的光影、人物位置、调度都在强化影片调性和人物权力,传递出现代主义思想等等。而《曼克》里无处不在的可见光源与背光的演员都令人不解,厕所里来一个带房顶的仰拍又是在强调什么呢?这些乏味且错乱的影像不仅没有强化文本和主题,反倒成为妨碍。我承认自己文化沙漠,但影像与人的分离实在无法让我走进这部电影,去听一堆俏皮话或是老套的政治博弈。
3.5.主动修改父亲的著作加以自己理想化的呈现,是他自己完成自我使命的标志。这种感觉跟卡隆的《罗马》一样,是贴近创作者私人心坎里的。如果get到这点就不难想象为何要拍摄曼克,以及借用曼克到底想说给哪些人,说了哪些人。这片让我失望的地方在于社会历史居然躲藏着这么好,以致于啥都批判一番后,看到的只是对这个不成器的工业体系的批判,而创造体系和那个时代是空的,模糊的,就如曼克醉酒一样,两段内容选取记忆叙事的方式都是在抽象出一套叙事内容来组合成一套叙事内容一样,是虚假的,且伪装的。
挺失望的,没二刷的情况下就是这个打星吧。万万没想到成了这个颁奖季的《爱尔兰人》,假如对好莱坞史没有了解,其中的大段大段的台词简直就是煎熬,里面的梗一个也get不到,不断跳跃的双线叙事也无比考验你对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纵然大卫芬奇的华丽丽的电影视听手段狂轰乱炸地投放给你,但没有情感代入,只有傻傻盯着狗爹癫狂的表演,你完全不可能对影像建立起有效的互动与联系。大致剧情脉络看懂了,但是说实话真的有点无聊,看完就看完了,没什么可以回味的。
7.5 本以为是一出没有不知所谓暴力戏的《好莱坞往事》,但虽然也会搞点噪点和香烟烙印,《曼克》竟不是那种“献给电影的情书”,不太多着墨于那座空中楼阁,反而给我们看的是好莱坞的灰暗影子。小李子那个角色flop时我一点也不为他感到伤心,在曼克身上本不该也有这样的感觉,或许是无力的零碎事件堆叠毁掉了他的形象,也许问题在其他人那里,那一张张面孔出现的原因仅仅在于他们刚好存在于那个时代,并不真正被赋予什么血肉。
其实在早年作品像《龙纹身的女孩》中,大卫·芬奇就尝试抛弃好莱坞流程化的三段或五段式的叙事,采用自创五段叙事结构。《曼克》更是将时空上碎片化的叙事结构设计到了极致,看似混乱的每一幕其实所有的剧本元素都精心排布. 电影中Mank和Houseman的有一段关于剧本是否晦涩的对话应该是借角色的台词说出了芬奇个人的电影叙事哲学。镜头语言的是表面,对于剧本的别出心裁才是对《公民凯恩》的最好致敬。
如果沉迷于在《公民凯恩》的语境寻求匹配,将会对曼克这个人形成最大的误读,前者根本没那么重要。两条线加上闪回,政治梦想的湮灭与身处污浊环境的挣扎,曼克在现代唐吉诃德的寓言中重生。临近结尾的那段双线交叉,就没见过如此富有冲击力的画面:他面对的是威利,是凯恩,是奥尔森或者三个都是? 敬一个孤独的、善良的、天才的、社会主义酒鬼。Zum Mankberg!Zum Mankheim!
从《爱尔兰人》减龄到芬奇用超高清数字来做旧,说明科技进步的结果,是为未来的人类带来更加“活灵活现”的过去,即便它对旧好莱坞风格的“复刻”发挥完全中庸(影片画幅其实是“不可思议”?),另一方面更有无法忽视的用来借古讽今的政治片断;在如今这个时代确实不好想象一位名导能够无意识地做以上这些事情,不能怪罪芬奇,但这也让它浅尝即止,而精华都在那些意想不到的交叉处。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