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年代,夜总会小丑董国民(钟镇涛 饰)不堪忍受日寇对上海的肆意轰炸,毅然告别叔父投军,出发之前,董国民在苏州桥下与一名女子一见钟情,他们约定胜利后再见……时间一晃十年,董国民回到上海,自此时常在苏州桥下徘徊,渴望再遇当年人,然而物是人非,此时的桥下只有几个落魄的老兵露宿。董国民楼下的舞小姐阿舒(张艾嘉 饰)收留了一名来沪女子邓仔(叶倩文 饰),并给她生活上的帮助,二人以姐妹相称。董国民与邓仔在天台邂逅,虽然邓仔并非董国民所误会的当年人,但仍对这位青年产生了好感。不久阿舒亦介入了这段关系,但为成全邓仔,阿舒选择了退出。不久董国民终于发现阿舒正是桥下的当年人,而此刻,阿舒却与别人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本片为徐克电影工作室的开山之作。
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提名)徐克
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徐克
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张艾嘉
李欧梵书中过来,他认为30、40年代的上海是做为香港的她城而成为镜像的双城记的,这种影子足以在香港电影中可看到。 我觉得喜剧拍成这个样子,真的是把凡人在机缘巧合下的悲喜都展示出来了,太喜欢里面的上海之夜的曲子了。
不值五星,但是私心想给五星,一是爱徐克,二是爱主演钟镇涛张艾嘉叶倩文以及一干尚年轻的配角,三是片中那既伤感又快乐的情绪,既粗糙又浪漫的质感,这是属于香港导演的黄金时刻,徐克总是喜欢浮世绘的,所以他要描绘出一万元两个馒头,桥底下既是浪漫之地,也是孱弱士兵栖息之所,可是香港导演总是能够苦中作乐,所以这部片子格外欢乐。张艾嘉挺灵的,钟镇涛很帅的,叶倩文很美的,配角们都年轻着,真是一个黄金时代。
没想到徐克还拍过这么有年代感的爱情片,剧情其实不复杂,一对男女邂逅于日军进攻上海之夜的桥下,战后却是楼上楼下不相逢,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张艾嘉的风情,叶倩文的娇憨是这部电影中两道靓丽的风景。
徐克成立“电影工作室”之后的首作,编剧竟然囊括司徒卓汉、陈冠中等一众名笔。然而故事线还是过于浮夸,尤其是钟镇涛所饰演的音乐家董国民,踏踏实实地做其追求音乐不好么,却故意设置了许多打闹喜剧。不过在此片中徐克所戏仿的写实主义得到了很好的显现,将香港设置在上海的文本脉络中,达成了有趣的身份追寻。
时代背景的缘故吧,虽然是喜剧,却拍得很有大时代的洪流感。最喜欢里面两个部分,一段是男主第一次在阳台上用小提琴拉《晚风》,场景配合音乐特别浪漫;还有一段就是流落在桥底的那群伤残军人,很讽刺,特别心酸。个人觉得遗憾的就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喜剧片,所以给几位主演设计的动作表情都很夸张,连性格都是咋咋唬唬讨人厌,钟镇涛和叶倩文都很严重,张艾嘉那个角色稍微好一点,这种特别浮夸的设计让我多次感到不适,不过可能当时的香港观众喜欢看吧。
徐老怪的第一部电影,居然拍琼瑶式爱情剧。钟镇涛,张艾嘉,叶倩文,每一个人都刻画的那么深刻。作为一个男人,好希望是三人行。。。
港台电影再也不会涉及大陆了 台湾是因为老电影人老了 香港是因为电影人都在大陆混了 这电影挺好看的 喜欢憨憨的钟镇涛 故事可以
大呼小叫的各种浮夸表演,钟镇涛在台湾演了那么多深情的白马王子,被徐克搞成挑梁小丑。看点只剩20多岁的张艾嘉和叶倩文。金像奖9项提名却颗粒无收。5.6
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在香港和上海的互为他者中提到这部影片,可以参考做一个思考。最后上海混不下去了南下香港。新来的妹子问“这里是上海吗?”
重看上海之夜。黄沾和徐克第一次合作。在我心里,黄沾加徐克就等于销魂,等于惊艳。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我看他们合作的电影,有一种不枉此生的感觉。徐克的剧本台词、义气侠气、付之一笑,黄沾的配乐、填词。有位朋友说得对,里面已经显露徐克钟情的气质,比如乱世情,比如三人关系,比如战友的江湖再见,比如对政治和社会的讽刺。1984,电影和我同岁。徐克也70岁了。我永远爱徐克。
还是中国导演懂上海 看后好想把之前看的老外拍的中国元素片扣一颗星 好怀念以前的香港喜剧片 节奏明快 虽然表演略夸张 来到上海要靠自己不要做寄生虫。潇洒哥酷似罗志祥 张艾嘉有灵性 李丽珍都比叶倩文演得好 差点没找到大傻
80年代香港新浪潮电影。徐克。流行类型的快速更新。疯狂混合着动作、喜剧和感伤爱情的眩目手法,明显借鉴于好莱坞。场景繁忙到极致:摄影机冲向演员,广角机位迅速增多,打斗者无休无止地飞越。未看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