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与雪》是一部美得足以令人窒息的纪录片,它是一部活动的摄影集,每一帧单独抽出来都可以成为令人驻足观赏并流连忘返的摄影精品。影片始动于1999年,加拿大籍摄影师格利高里·考伯特(Gregory Colbert)的作品受到许多收藏家的青睐。在此之后,他的足迹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亚、纳米比亚、汤加等国家。在那里,人与大象、鲸鱼、花豹、老鹰、、山猫等野生动物毫不违和地出现在同一画面中。他们彼此依靠,和谐共存,言语在绝美的画面前失去了用途,每次呼吸都成就了灵魂对生命的膜拜。
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是一次对自然的无上赞颂。
我该怎么说这部电影呢。纪录片我觉得不准确,可以算是个动态的摄影集。尘与雪,生与死,人与自然。话题很沉重,影片整体都是昏黄色调。唯美而又夹杂着一丝沉重,音乐不知道为什么听着有点宗教意味。
有机会一定要去IMAX屏幕看才有味道。一首散文诗似的纪录片,需要观众静下心来感受,感受,感受。 闭着眼的人把“我”最小化了,不再是干预自然,而是去看,以大象之眼,以生灵之眼。 结尾的飞翔,大概是肉体归为尘,尘化为雪后灵魂的自由吧。
不知道是什么使我感到震撼;不知道是什么使我感到恐惧;不知道是什么使我想要流泪。“我愿化作这场舞蹈。”“羽毛化成了火焰,火焰变成了鲜血,鲜血注入了骨头,骨头中流淌着骨髓, 骨髓化成了尘,尘归于雪。”
里面的旁白也就是尘与雪这个标题的来源,非常的印度佛教,这让我想到《悉达多》里的一些论述。缓慢的,单色的镜头仿佛专注而绵长的呼吸,生命每一次的相互作用和因此形成的褶皱都被放大了,生生不息,万物有灵之美被传达出来。“万物有灵”指示了一种人与非人之物的伦理关系,这一般只能在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中找到了。
极尽美学,美学极致。 画面,音乐,念白,一切的感官,人物,动物,景物,一切的呈现,甚至光影,天气,时间,一切的电影语言,都成为诗句,一同写下这篇题为尘与雪的长诗。
“羽毛化成了火焰,火焰变成了鲜血,鲜血注入了骨头,骨头中流淌着骨髓,骨髓化成了灰,灰归于雪。” ⊿视觉化的散文,梦境般的画面,尘归尘,土归土,最纯粹的信仰是对自然的敬畏,回归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万物归于一体。
沙子,风,水流,低语,火焰,眼睛,翅膀,舞步…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摄影纪录片,行为艺术,宗教和神圣感。 好嘛,我看不懂。
画面太优美。“羽毛化成了火焰,火焰变成了鲜血,鲜血注入了骨头,骨头中流淌着骨髓,骨髓化成了灰尘,尘归于雪”镜像的水面,生命的洗礼。在片尾赋有时光倒流般意味的镜头运动中,观者仿佛从尽头又回到了源头,万物联结归一,万物又好似重新开始。 ——格雷戈里 《尘与雪》 “此刻,若你到我面前,分成时,时成日,而你的一日,成一生。”述着不同物种之间心灵依存的故事,如同一首来自悠远部落的歌谣。 在这个只听得经文低诵的世界里,在光影变幻中,人与动物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和谐一体,浑然天成,人即是兽,兽即是人,万物大同。
这部纪录片大段大段的空镜,旁白也很少,甚至有一点超越空间时间的感觉。象神贯穿始终,不知道在哪里看见象是很有灵性纯洁的动物,大概片中的禅意就是和自然交融吧,时间空间自然拉长,天和海没法分辨,神灵给予的生命最后再次和神明交融。生命中曾经的爱人失去的一切重演,又消失了
“羽至火 火至血 血至骨 骨至髓 髓至尘 尘至雪” 一部动态摄影集 展示了现代人可能很难想象到的人与动物相处的姿态 和大象共舞 与猎豹相拥 在鬣狗堆里打滚 人和动物本都是生命 也都将有同样的归宿 / 不确定是否是纪录片 但是以艺术片被安利的 拍摄过程耐人寻味……
#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纪录片#很明显的表演,但是镜头又是完全旁观的、记叙的。原始的、宗教的、触碰的个体,自然、生命、文明,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但可以感受到一种沉浸的平静,和平静下缓缓流动的激荡。以及画面真的绝美,比起水和森林,更喜欢沙漠。
脸庞、沙漠、寺庙和海洋,合该是这种色调,起伏、粗砺的苍黄。看得心里沉甸甸的,缓慢地积起了尘,就像念白说,不知道到底是更靠近了一些,还是离得更远。但是在谈论与什么的远近呢?也不知道。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