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百年来人类遵循着古老的生存法则,在严酷的环境中努力生存。
广岛濑户内海的孤岛之上,生活着一对沉默的夫妇(乙羽信子 & 殿山泰司 饰)和他们两个活泼懂事的孩子(田中伸二 & 堀本正纪 饰)。因岛上没有淡水,夫妇俩每天清晨便要早起,摇橹至对面岛上挑水,一家的吃穿用行与农作物的灌溉全靠夫妇俩挑水维持。春去秋来,严寒酷暑,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每一天都做着永远做不完的农活,喜怒哀乐,全部随着清水融进恒久沉默的大地……
“日本也有过新浪潮。”因为老师的这句话而看了《裸岛》。 枯燥的生活几乎不需要对白,裸岛养育了主人公一家却也折磨着这一家,如果不生活在裸岛,一家人不用挑水浇菜;如果不生活在裸岛,大儿子或许不会死;如果不生活在裸岛,生活或许有趣得多......
日本导演新藤兼人进行影视音乐音响的一个实验性的影片。这部影片里面没有任何的对白,也没有字幕,是一部只使用音乐和音响创作的作品,又名《赤贫的岛》。
60年代日本新浪潮。新藤兼人。日本的新浪潮攻击主流电影的传统:复杂的闪回结构、幻想和象征片段的插入,以及镜头设计、色彩、剪接和摄影技巧等的实验创作变得相当普遍。导演们在宽银幕画面中展示不和谐的构图,并且手持拍摄于不连贯剪辑也成了主要的技巧。猛烈地批评日本社会,揭示背后的压迫和冲突。无资源
最近看到一个话题 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场雨 突然间就蹦出这部,有种解读 说潜意识裸岛就是指代日本,那对夫妻无缘由地坚守和隐忍就是那时典型的普通日本人,而担忧自己的孩子们存在可预见的悲剧,过早的夭折或是延续一种看不到未来的生活
无对白有声片。裸岛,岛国。家庭,国家。看到有人写《黄土地》和它的比较,我觉得《黄土地》的构图也比较像杜甫仁科的《土地》呢,土地占据画面大部分画面,人与天只在狭窄的一方。过去提到“岛国”这个词,总觉得带有鄙薄意味,因为我国幅员多辽阔,而小日本那么小,此电影打破我的偏见。
新藤兼人颇具实验性的无对话将生活的苦与乐全都融进在无言的时空中。而这种无言是完全不同于默片和雅克塔蒂的,新藤兼人在言语之外丝毫不做作,没有任何多余的布置。女主无望的呐喊后,男主没有选择安慰没有选择拥抱,而是继续浇水。生活的巨轮是不等人的,是容不得你去歇斯底里的。
新藤兼人的片子好原始质朴啊。远、中、近景的反复切换,除了渲染性的配乐和自然音之外就只有笑声与哭声。听到《樱花》这首民歌。
裸岛本身就是一个沉默巨大的呼吸吞吐着的生命,用人类的劳动、汗水、泪水、欢笑与死亡浇灌着。相比于漂泊的海上,岛给予一种稳定的生活重心,同时也是一种简化后的生活,类似于远古时代人与自然直接接触共生,hhhh重复就是人生的本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也令人动容,虽然传统守旧,(女人吃饭都坐得矮一点、被打之类的),但是儿子死后,女人几近要崩溃脱离这种生活,男人巍峨如山的稳定感支撑重振了她。这种反现代隔绝的生活方式大概也是战后日本人应对经济不振情绪焦虑的方法,我在想极简主义是不是就是这么来的??? 裸岛同时也是影射赤裸的生命:头朝地背朝天被阳光直射着…可以说文明的发展就是在编织着包装纸,关乎艺术和技术。
之前跟随导演做后期工作时,从他那里学到画外声音如何影响叙事、如何用声音作为一种结构性贯穿于电影里。《裸岛》中的音乐取代了声音,成为一种新的结构。
9.0 纯影像的魅力,文本差不多去到尽。风吹草动,新藤兼人仔细观察这片岛的一草一木,乃至人脸上喜怒哀乐,汗水,坚信万物有灵,音乐,重复的剪辑,肢体反应,形态近似日式文化中的“舞踏”,单靠眼神,动作延展情绪,诉说生存之艰辛,千言万语,不如不语
約十年前我去了導演新藤兼人的影展周,那年他99歲高齡,通過視頻向大家問候,他的兒子在現場與大家交流。這部電影樸素深刻,大致記得他這樣講:人的苦難好比滴下的汗水/灌溉土地的水,有多少苦難,大地都會慢慢吸進去的......
编剧岀身的新藤兼人在这部黑白“默片”里删除了全部对白,大概语言并不适合每天日落而息日岀而作的重复生活,摄影机却不厌其烦的跟拍挑水上山荡舟入海。并非某些评价所言极度贫困中人的麻木状态,电影有很多生活化的轻松,一些模糊的指向,在掖起裙角和撩开面纱之间暗示民族特征。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