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网搜索 导航
位置:首页 犯罪片 世界旦夕之间 高清下载
世界旦夕之间[英语 / 德语]
豆瓣评分:8.6

世界旦夕之间

又名:电路世界 / World on a Wire

主演:克劳斯·洛维奇,Mascha Rabben,芭芭拉·瓦伦汀

导演: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地区:西德

类型:科幻,犯罪

年代:1973

发布:2018-12-12


  某控制论与未来科技研究所的跨时代项目斯莫莱克戎1号,是一种应用高端技术架设微缩世界的电子怪物。它可以针对社会,经济以及政治事件做出精确的预测。由于这个研究项目的创办人兼总监沃尔摩尔教授神秘死亡,所长任命斯蒂勒博士作为这个项目的继任负责人。不久斯蒂勒的同事们发现新总监也开始状若疯狂。然而,随着老友--研究所安全主管劳兹神秘消失事件的不断深入,斯蒂勒渐渐分不清究竟是自己病了,还是身边的世界病了....


  《世界旦夕之间》是1973年法斯宾德为电视台制作的两部式科幻电影,改编自伽洛耶出版于1964年的长篇小说《三重模拟》(Simulacron-3),本片后来被好莱坞翻拍成《异次元骇客》(The Thirteenth Floor),并深刻启发了后来的同题材系列电影《黑客帝国》。

这部才该叫《镜子》。世界旦夕之间,人被魇住,被困住,被擒住。镜子内外,世界上下,真实虚假难以分辨。结尾镜头俯视拉高的虚无感,太tm棒了。

世界旦夕之间

很难相信这是1974年作品,法斯宾德的哲思和影像风格完美结合。在当时技术水平下完成的最赋内涵的科幻。 靠对现实加镜像重叠虚幻,制造远近大小幻觉来制造科幻感觉。完全和库布里克和老塔完全不同的科幻营造方式。法斯宾德的这路科幻拍法已被完全舍弃,太难了。 虽然说对未来的思考深度不及骇客帝国,可是几个主题基本上都有涉及。在1974年达到如此高度已属经典。 回看电脑天才斯特勒博士形象怎么看怎么像邦德,肌肉正装男,而不是我们熟知的极客造型。 在2021年回看看法斯宾德作品,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和恐惧吞噬心灵,比世界旦夕之间更有价值。

世界旦夕之间

可能是当时叙事心态和技巧的不同,现在看来真的好慢好啰嗦…即使如此,也难以掩盖它剧情与影像的超前性和影响力。加上德国的冷战背景,科幻与政治线可以说是完美融合了。还有,这部片子的英文和中文译名都好妙啊!

世界旦夕之间

镜中之镜,影中之影。 三重模仿,真实虚妄。 《楚门的世界》《黑客帝国》《盗梦》的构造传统, 未曾想竟是源于此处。 “缸中之脑”之醒世恒言,所言非虚。 别问“我从哪里来”,问就“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的不止远方—— 流浪异次元,不知身在何方! 几十年后,本片开创的全新原创叙述模式和脑洞,才被大众接受和体认,甚至被反复和套路。回到电影史的时刻,震惊,感动,惊艳异常。没有华丽特效包装和视觉奇观轰炸的年代,却有了最好的创意构思。1972这一年,值得被铭记:《世界旦夕之间》,我们无法确认身处的世界是否虚拟,亦或真实不虚;同年还有《飞向太空/索拉里斯星》,开启了人类重新认知自己反观自身的哲学科幻,才有了之后的《银翼》《攻壳》《WW》。科幻最早的艺术成就,构筑了今日世界。

看的毛骨悚然…所以银翼杀手黑客帝国盗梦空间都是从这儿来的,我称之为超现实的古典主义赛博朋克,法斯宾德真的不是神吗。构图剪辑美术设计配乐啥的着实又美又诡异,一开始还感叹70年代德国日常竟然如此前卫魔幻,后来才知道是为了区别于真实世界的设计,太精妙了。唯一不足就是德国演员对本重度脸盲太不友好了……得二刷

2020年看这部尤为合适,世界存在得跟假的一样,随时都是末日。真实世界存在于意念与想象之中,这一层物质世界只是表象,可上一层的“存在”,谁又知道是不是表象呢。这部太伟大了,机关道尽。interior design和家居也都是一级审美,德国美学我太爱了。

虚拟现实嵌套的故事,表现主义的手法淋漓尽致,镜子对破碎和错乱的现实的隐喻象征充满哲理性。叙事很缓慢但很稳,每一个镜头每一帧都是逻辑和惊喜。古典音乐的使用让影片多了一层深邃和理性,和一丝抽离出来的孤独。“世界旦夕之间”的标题影射着主角不停追寻真相的时间,令人恍然唏嘘。28岁的法斯宾德太牛了,牛逼的场面调度和前卫的布景,克制精炼的台词尽显天才气质。

摄影机自治地离开主体,扫射四周之时获得了一种强烈的主体在场,转向房间中的机器(“世界”的容器),在《世界旦夕之间》的开场,沃尔默的“末世寓言”中,一个突然间的拉镜头令影片空间的物理定律开始失效。电子音并不是无源的,而是世界的杂音。 无法通过反拟像接近的“真实”控制又不得不被控制。法斯宾德重述了秘教中企图返乡的囚徒的故事,在显在的,新柏拉图主义的表层之外,是一个在不断上升的序列网络之中显现的神圣,诺斯替的控制论机器。 不同于其好莱坞翻拍版本,法斯宾德将《世》塑造为一部介于卡夫卡与《潜行者》之间的,脱胎于包豪斯办公室的“德式科幻”,关于官僚主义与被害妄想症候群,在坚实的现代性空间中创造偶然性。如同舞台般房间中的happy ending背后是绝对的拘禁感,通往萨特《禁闭》的人际地狱。

看到第一集中断往后便能猜到结局……不过概念真的很前卫,两层虚拟现实的嵌套,用镜子来表达虚拟的现在,利用“我思故我在”来进行自我认知,以及德国的电子乐实在是太棒了!

七十年代的科幻片,28岁的法斯宾德,新德国电影的旗帜。没有特效,只有无处不在、形态各异的镜子,还有永远的窥探视角。越上车顶宣讲后的死亡和“上面”的谈情说爱骤然结尾,苍凉。五月是我的法斯宾德月~

镜与灯镜与灯镜与灯 这个鞋垫告诉我们,杜绝预测未来,杜绝科学算命。也告诉我们,哪怕是电子数据的人也是个人,电子小动物也是小动物,不可以虐待的哦(滚? / 官方:德国的天才神童!

这可能是三次元科幻片的天花板!这才是黑客帝国主要的灵感来源!虽然是毫无意外的层套层脑洞,但这可是1973年的德国片啊。少有特效而多用镜头开脑洞,情节尤其前半部极为密集紧凑,屏幕边缘时不时出现一个线头就很扣题,女性角色大多真的像布偶洋娃娃一样,不过有时男角色也有那样惨白的化妆。里面把镜子及构图发挥到了极致,加上各种德国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元素延伸。结局有细思极恐的感觉,(所谓的)本人不知不觉就被送进下一层打死,他自己好像还不知道,来到的上一层还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这东西通过触摸是肯定验证不了的,可以,这非常可以!看了这样一部作品,现在的很多经典科幻片比起来都相形见绌。

网友评论 (0)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