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电影《羊羔》是一部处女作,讲述一个男孩和他的宠物羊被去城市里找工作的父亲寄养在亲戚家,勾勒出埃塞俄比亚乡村人民的生活状态。
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亚雷德·泽莱克
第68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导演处女作奖)(提名)亚雷德·泽莱克
第2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未来景象奖(提名)
16年上海电影节看的一部埃塞俄比亚的影片,风貌很好,我竟然睡着了小片刻,这在看影的历史中太罕见了。其实跟想看到片中姐姐的那个新女性的公路冒险故事,可是羊羔终究要回归羊群,恩!就像我的小松一样
平铺直叙。风景不错。借小表姐说的话——“不想早婚,不想和牲畜一样只知道生生生,要去上大学看更多的世界” 不止适用于埃塞俄比亚
片末“谨以此片献给我的祖母”。埃塞俄比亚农村常年不雨,荒年饥岁。父亲出去打工,小男孩与他的小羊羔被寄托在祖母家。天真他一心想带羊羔脱离祖母家追求自由以至于惹出了不少乱子,祖母却每次以慈爱和宽容对待他。直到他爱如己命的羊羔遇到了好的归属后,头也不回的离他而去,他才恍然祖母爱自己如此之深,自己却如这个羊羔般不领情。
第一次看埃塞俄比亚的片子,故事情节特别简单,风景很吸引人,但是我看了却很难受,大概是因为这个小孩没办法上学,最后连小羊都抛弃了他,前途茫茫……
故事稍显平淡一些,但镜头很出色,景色也相当漂亮。而且从此部影片中,可以看到人种的变迁、宗教与文化的传承等。这是本片让人意外之喜之处。所看的几部埃塞俄比亚的电影,都很有味道。
接着小男孩的视角突出了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社区内部的社会与宗教冲突,特别是宗教方面,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小男孩跟随他母亲的信仰,是犹太教徒,而他的亲戚家庭是虔诚的天主教徒,这点比较会被忽视,他堂姐又是宗教与科技的矛盾代表,这部片子不仅仅是家庭片,是一部有人类学价值的社会片。
像是一部埃塞俄比亚的《黄土地》,姐姐和弟弟分别代表了走出贫穷的两种路径,一是依靠后天的学习,二是依靠天赋的头脑。改变的过程是艰难的,愚昧的大人们说“读书有什么用,只会让你胡思乱想”,明明都快饿肚子了,还在叫嚣做饭不是男人的事。最后,姐姐出走了,以身体为交换,只是跟一个混混在一起也难说有什么前途。弟弟留下了,周围的人还是那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样子。好在姐姐的父母总算开始尝试女儿提到的科学种植方法,封闭顽固的思想有了一点点松动的迹象,也许进步的过程将极为漫长,但孩子是未来的希望。
贫瘠的土地风景却如此的美丽,伊弗让和他妈妈留下的羊羔在山顶卧在草虫中,梦见了妈妈还有爸爸温馨的一幕;在他逃跑的路上被羊羔的一声叫声嘎然而止;祝愿伊弗让凭着厨艺犹太人的聪明,像他的小羊羔一样,过上想要的生活
观看下来让人非常舒服,摄影到位,风景美丽。影片以小主人公下到亲戚家生活与自己的小羊羔相处为背景,展现了当地人生活的方式。
羊羔遇见羊群头也不回的离开了主人公奔走在大自然之间,自己赚钱就要藏好,被二流子发现被亲戚发现。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译制。
当大人把自己的固有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时候无形中给孩子套上了枷锁。只有放低姿态,尊重孩子的选择才会赢得孩子的爱。羊羔其实影射的就是那个男孩儿。很有意义的一部电影。
非洲高原的色与味。爱做饭的男孩,会阅读的女孩,下不了崽的羊羔,与这个忍受干旱、饥饿、贫困、蒙昧的国度格格不入。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忍受孤独,有人成功逃离远走,有人只能无奈留下。羊羔是故去的母亲化身,陪伴的慰藉,坚持回家的信念。壮美无比的山川,高处生寒的独屋,尘土飞扬的集镇,追逐巴士的孩群,节日篝火和神父祷告,英吉拉饼、炸三角和埃塞咖啡,导演的处女作献给奶奶,告慰故乡,镜头语言和表演还有些生涩、刻意,但画面和配乐还是相当出彩,不由得想起8090黄金时代的中国电影、云南、《孩子王》。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