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乡下小姑娘扎齐是个言语粗鲁又脾气暴躁的孩子,而且十分叛逆,在说脏话之余还经常与大人们捣乱。可是在巴黎生活的两天时间里,她却感受到成人世界的冷漠和虚伪,发现这个世界存在着严重混乱失序,所有她认识的人都在对她说谎,连她妈妈在内,都缺乏真诚善意的交流和沟通,这使扎齐在离开巴黎时感到自己已经被折腾得老了很多。
电影《扎齐坐地铁》, 本来有卓别林的喜剧风格,比那更荒诞,但是影片最后一句“长大了些”,突然急转直下的伤感。那一句是在看到成人世界的互殴后,有种对成人世界的不屑感(最后那一段互殴还挺震撼的)。不同于小津《早安》里面,儿童的视角看成人世界:整日说些客套话,实在太无聊了。 扎齐是在观看了慌乱无序的世界之后,她知道坐地铁的初心已经不重要,有时候没必要拿真心面对世界。 反正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除了美的东西,其他都不值得。
本片具有法国电影的浪漫和可爱,西班牙电影的艳丽和奔放,以及卓别林电影的幽默和风趣。话说法国有些电影想象力真心丰富,几乎完全跳脱出传统叙事的逻辑和框架,成了作者的个性表达,当然你也可以把本片这种欢脱的叙事模式理解为匹配扎齐这样的孩子欢快的童年情景,但不管怎样,确实很不一样
不到三十岁此前的几部就拿到了奥斯卡戛纳威尼斯等奖项的路易马勒起点太高了,欢脱的默片技法兼有游戏动画的方式像梅里爱一样把电影拍成了魔术,同时也有自己作品的那些特点,对法国和新浪潮的讽刺自嘲,富家子弟身份极具反叛的挑战固有道德观,早熟的孩子,群戏打砸大乱斗,儿时战争的阴影和屈辱。对同年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也有恶搞,最欣喜还是看到《天堂电影院》里年轻嗜睡的努瓦雷,埃菲尔铁塔那段太高能了。法国文化修复版。
★★★★★★★★★★这手法...太太太可爱啦!太太太天才啦!太太太疯狂啦!“我变老了”——这就是历史的全部。#89min,法国文化中心
93分钟版本。欢脱的节奏,变速剪辑、跳切运用、堪比真人版猫和老鼠,28岁的路易马勒比同时期的法国新浪潮导演走的更远,里面的色彩和服装让人估计韦斯安德森很喜欢这片吧
路易·马勒写给巴黎的怪诞情书。马勒在《鬼火》中让一个帅气抑郁的公子哥浪荡巴黎,《扎奇坐地铁》则让一个乡村早熟的孩子梦游巴黎。繁复绚烂的技法呼应了失序的现实。马勒在实景拍摄中炫技,实是意图整合卢米埃尔和梅里爱两大电影传统于一片。舅舅的同性恋身份、无名者,每个人的身份都在杂耍中被褫夺、更换,扎奇也经历了从裙子到牛仔裤的转变,然后如其所说“变老”或“成长”
即便放置于新浪潮作品中看也相当前卫。并且其与雅克·塔蒂的《我的舅舅》构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镜头语法构建策略。如果说雅克·塔蒂在《我的舅舅》中采取的是极端理性或曰冰冷(冷色调、机械元素、固定中全景、刻板肢体设计)的构图/运镜思维来呈现现代性社会中疏离冷漠的社会概貌。那么路易·马勒在《扎齐坐地铁》中则以一种极端感性甚至是混乱无序(手持特写、升降格、跳跃性匹配剪辑、环绕镜头、超现实情境)的极具间离特色的镜语体系完成了一次对“影像世界”中律动与空间的同频共振。所有看似混乱失衡的语法技巧均在此同频率的世界级共振中脱离其原初现实主义与物理法则的肘掣与束缚而获得完全意义上的现实正当性。一部将放飞式跳脱镜头语法以不可思议的同频共振式手段完美嵌入电影文本的典范之作。
简直是一部默片,十分自然且有效地捕捉到人物动作表情的变化,反观语言只有在埃菲尔铁塔吟诗段落才起到一种类似启蒙的作用,这之前扎齐对城市的好奇成为主要叙述对象:这种好奇是一种混沌杂糅的情感文化,扎齐对城市是熟悉的,但电影却借助虚构手法表现,从动机和效果上看这又是真实的,再往前溯,某种程度上扎齐对地铁的原初向往可视为火车进站时期观众/人物对交通媒介的情感变体。吟诗部分后展露出扎齐被城市侵蚀的疲态,在影射政治的餐厅混战中,扎齐始终保持着非巴黎市民的参与者身份,但连基本的观察行为都未曾发出,此时语言仍被挤压,一直到结尾处扎齐说出“我老了”,像是一记警钟,又像是另次启蒙,其辐射范围是广泛的。
她却感受到成人世界的冷漠和虚伪,发现这个世界存在着严重混乱失序,所有她认识的人都在对她说谎,都缺乏真诚善意的交流和沟通,这使扎齐在离开巴黎时感到自己已经被折腾得老了很多。
电影中扎齐来到巴黎一刻都没有坐过地铁其大背景首先是工人罢工运动的思潮动荡直接引出巴黎人的精神境况把现实搅动得犹如一团浆糊/扎齐的儿童视野犹如全知视角的旁观者天真活泼地看待这个荒唐世界/大人永远追不上扎齐的电影镜头语言无论是非逻辑性安排的跳接画面抑或是大批量的镜头隐喻都让这部电影趣味连连/当最终巴黎的世界一片混乱虚拟的士兵和现实的人民打作一团俯倒的扎齐安睡在其中最后离开巴黎只觉大人的世界叨扰成长苦恼/
4.5。一部歌舞化的电影,后期音效如音符谱写成旋律,对白被拆分成词语,言说的行为和唱的行为同一;蒙太奇魔术造就的虚幻空间,让身体发挥更多可能性,如同舞蹈创造的虚幻世界(区别在于,扎齐是有意识的在和蒙太奇互动建立虚幻空间,而歌舞片则是更纯粹地以身体来建立)。 我觉得最有灵性的一段是,扎齐起床,施魔法般穿衣穿鞋,然后调皮地把房东的酒瓶搁在远处。这里蒙太奇和现实间的张力激起了思考,现实也可以是魔术般的,蒙太奇思维早已从电影流入了现实。同样,从埃菲尔铁塔下楼梯一段也是一样的精妙。
Tati研究运转的城市如何“罢工”,马勒则讲罢工的城市该如何继续运转。扎齐最后也没坐上地铁,但她奔跑的速度高于所有的现代交通工具。魔法不仅在于有多跳脱现实,更在于如何回应现实:降格镜头、跳切这些恰恰不是炫技,它们来自于我们意欲穿越时间的意念;一场狂欢过后打碎华丽的装饰墙,露出的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