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丁的乔治哈里森纪录片
第17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纪录片
没有对白,几乎全靠访谈,斯科塞斯用三个多小时回顾了乔治哈里森让人敬佩、让人感动的传奇一生,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哈里森与拉维香卡的友谊,在印度音乐中需找灵感,不顾任何商业化的考量,哈里森喜爱印度和灵修,这帮助他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找到了精神和灵魂的力量,找打了对待死亡的勇气,找到了探索的渴求,对于哈里森,披头士只是他人生的起点,他有更加远大的目标,他对音乐的理解是爱,是自由,对于朋友对于家人,他的真诚令人感动,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组建乐队、投资电影、用自己的力量照亮这个世界,哈里森绝不是列侬和麦卡特尼之间的调和剂,他是伟大的吉他手,伟大的音乐人,独特的人格力量让哈里森的形象和那些优秀的歌曲会一直留在全球乐迷的记忆中,也许哈里森仍然是披头士的哈里森,但我们明白,哈里森也是这个物质世界中独一无二的哈里森
乔治哈里森,最喜欢的披头四成员,甚至觉得这个人具有一些神性,看完这部纪录片也想和他在公园长椅上聊聊,仿佛他总是能洞悉身边人的内心,又是那样温暖。在神面前艺术家都显得狭隘起来,John追求理想国,Paul享受现实,George 选择在物质世界里建造自己的花园并邀请朋友们一同分享,这是一个值得大家重新认识的人。
挣扎在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像磐石化开,在死后用灵魂点亮房间。三天连续不断地吟诵,在歌里加入自己的信仰,认为神秘不存在,而只是人们对未知的恐惧。他的声音像风,连结花朵的生命。Beatles里,乔治大概是最极端,但也走的最远的那一个
小乔临死前状态越来越趋向神化,生活在物质世界抛弃一切物质,之前听说乔是INFJ,共情能力强能感知神性,总感觉在侬死后乔对自己死亡的那刻已经有了准备,那一刻来临的时候也是因果注定的。也许他还能活更久但他没这么做?,万物终将消逝而你不会。
在物质世界修养灵性是不容易,但毕竟他是一生物质过剩的虫啊(为什么大家只捞被忽视的林果而真忽视乔治!我最爱的小虫!突然掀桌) 看了他不少采访,宗教的确是一套信则灵的自洽理论,在此根基上他悟出自己对生命与世界的解读,做出的音乐根植于宽广的善良而传递着一股超然的爱。他说,人在世间是为身后修行,肉身有尽但生命不止。我在听他时最信世间真有灵魂,最看得到希望与永恒,他让陷在深井里的人重见天光。 他有显而易见的凡人缺点:性格两极化,追求极端体验,过度的享乐和精神活动(啊60年代)。常感到不满和愤怒却不落入虚无,他用音乐传递着真正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相信这会把世界变得更好。太多理想主义者最终变得逃避遁世,但乔完善自己也会对身边人付出爱和关怀。大家都以为他沉默,他却有最多真心朋友。想成为他这样的人
与John和Paul不一样的一只披头士,乔淡然又不屈地对抗着物质世界,你能从他散发着印度香气息的、烟雾缭绕的旋律中窥探到他精神的一隅,亵渎神,重塑神,构造神,成为神,What is life
这个五星很自然就给出来了,因为我终于透过听说,认识乔治哈里森了。他的故事补全了他写的歌,但音乐仅是他生命的切片。三个小时,他拉了把椅子,坐下,述尽一生,又退回他的郁金花田去。
认识了哈里森是怎样一个人。觉着他能和如此多的人建立某种纽带,看到很多人说受到他正面的影响,觉得是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散发出去的善意,这些能量最后也会辐射到自己身上,哈里森收到的能量也会是相当大的了。
太有意思的片了,哈里森的那种帅真是静水流深,暗藏着强大力量,但很奇怪好像没有从他的音乐中爆发出来。他可能本应成为宗教人物吧。
听到《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就哭出来了,虽然在披头士里的空间一直被泡和侬所压制吧,但是还是喜欢他们四个人在一起的样子。我爱小乔,喜欢他冷静内向却内心热情矛盾的一面,重义气,真诚,勇于追求,哲学的气质,灵性的音乐...他是很有才华的人,甚至后半生都像诗一样:在物质世界里追求精神境界。他是披头士解散后改变最大的人,可他却说自己:天性如此。
乔治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竭力寻找现实与理想的平衡点。也许是因为我自己本身也是这样,没法像列侬那样高昂愤怒地反抗,又不愿完全屈服于物质现实,所以在乔身上能得到更多慰藉与平静。
片长接近四个小时了,本来没想着今天要看完,结果却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半个下午和整个晚上,其实老马丁这次对素材的使用已经可以用失败来形容,但是还是情不自禁地去陪着他们一起激动,一起欢笑,直至一起哭泣。这次的故事无关绝对的主角John和Paul,无关绝对的配角Ringo,只是那个腼腆的George,平静地来到这个物质世界,然后就这么参透了一生,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才华,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也要“lit the room”,最后和Ringo的那句“你要我陪你一起去吗”,真是太TM伟大了。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