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超过15个国际影展争相邀请的2011超高评价获奖纪录片佳作,
导演利用反讽的方式去记录巴勒斯坦农民孩子成长与乡里抗争的过程,
一举拿下了2011阿姆斯特丹纪录片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及观众票选奖、2012美国日舞影展纪录片最佳导演奖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2013) 奥斯卡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Guy Davidi
◎简 介
2005年,导演埃梅德的四子出生后,他开始用摄影机纪录孩子的生活,邻里也拜托他纪录下社区的特别庆典,在他纪录同时,以色列ZF开始在他的家乡筑起了隔离墙,这让他的乡里很愤怒,展开了抗争的行动,带头的正是埃梅德的两位好友,这段纪录孩子成长与乡里抗争的过程,亦逐步改变了他的生活,他的家人兄弟朋友,陆续有人被枪杀或逮捕,每一台破碎的摄影机都代表了一个故事…
相机不仅作为记录者,它实际已经承载着抗争的意识功能介入了这场战争,而这种间接的介入反而把不安推向了一个高潮。以五台破相机得来的资料是如此之少,让人怀疑是否它在其间转变了自己的实用功能,这是基于真实心态的功利主义,也是人心最真实的忧患。
还是很震撼的,巴勒斯坦村民5年来不间断的把自己的生命经验转换成可回放的影像,然后由一位以色列人剪成一部风格朴素但无比强大的纪录片。真是拿生命在拍片子,完全放弃了“活在当下”的生命体验啊。
为了看这部片 补了一整天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历史。大部分的素材都是一位甚至说不上业余电影工作者的农民拍的。对准事件 拍摄 已然成为直觉。本该是零散的片段 剪辑出彩 结构性很强。客观记录和主观表达的结合很有力量。举起相机本身就是一种抗争。愿世界和平。
巴以边境。Reflexive Cinema. 很有意思,节奏不是令人害怕的一直特别紧、一直抗议和催泪弹,是从DP眼中综合地看这五年的政治、坚持、村庄大伙、家庭、友情、苦中作乐
真是一场人类奇观:那些逝去的童真和无暇顾及的个人梦想都最终被裹挟成了家国情怀~而连同地面上那一面面隔开山隔开海隔开世世代代与土地牵连的围墙 筑起来的还有心中那堵越发不可逾越的高墙!
此紀錄片一點也不似是業餘製作,借助小兒子出生談及所屬村莊之改變,精簡而獨到,令人更有印象更立體地說出當中以色列以大欺小的種種及村民堅韌保維土地的決心,穿插小兒子的側寫及作為父親對未來的想法,而且整套片流暢而不張揚,用上頗為平實但有力的宗旨而成,剪接應記一功,值一看
看完才知道导演来现场了,取道约旦,第二天就离开香港。问答环节:片子自2012年上映开始获奖到今天,家乡形势有什么变化吗?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更糟了,我从没想过一部电影能改变世界,生活还在继续。孩子长大后离开村子了吗?没有。想让他们过上怎样的生活?一切主自有安排。
“我要去游行”。男人说。“你也看到他们之前对你做的事了,你就是学不乖,你被他们抓走了,我跟孩子怎么办,你就不能在家陪陪孩子,找点事做。”女人说。“无论发生什么,我都拍下去,使我的人生得以实现意义。”啊,确实是勇敢,正铮铮铁骨。但也心疼那一家人。那些以悲壮为精神粮食的人,跟上瘾者何以区别,温情家与贤妻儿,都不足以让浪子回头,人生的意义究竟在炮火纷飞的真理中,还是相濡以沫的长情里?
纪录片最出彩之处甚至不是音乐和剪辑,而是在斗争和枪声中取选了儿子吉百列的视角。蹒跚学步时就会指着开过的装甲车说“军队”“子弹”,永远相信世界会好起来的伙伴“大象”在示威中身亡,父亲被抓捕,橄榄树被点燃。“人总有一刻要离开童年的”,吉百列躲在大人身后,看流血的羊羔。对于他们,童年的消逝来得太迅猛,仇恨和愤怒的继承又太理所当然。
怎么可以要求在中东拍摄的纪录片有怎样好的画面…实在太伟大了 我对这种纪录片的作者都像对战地记者一样敬佩 …最后以色列 真的太残忍了...
真的是看夠了流水帳式的紀錄和以巨大的事件話題為賣點的電影。太多人讀錯的字最終拋棄的正確的讀音,放在紀錄電影的定義上,同理。
有幸拥抱过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打开影像,瞬间回到了那晚越过west bank, 萍水相逢的巴勒斯坦司机大叔摸黑带我回他娘家村里,在缝鞋子的店里爷爷和弟弟送我的热茶。城的另一边被以色列武装把守着,他不能靠近,让我自己过去看看再回来,我心里酸酸的。祝他们都平安。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