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国电子乐的记录片,时间跨度从70年代末的后朋克时期到80年代中期的电子流行。
70年代末,朋克还占据着英国的大街小巷,但总会有不同的东西吸引着年轻人的视线,越来越灰暗的伦敦街道也预示着什么的到来。
在JG Ballard科幻小说的刺激下和德国乐队Kraftwerk的启发下一帮年轻人,穷的响叮当的年轻人,包括Human League, Daniel Miller and Cabaret Volatire开始了采样器在英国的旅行。
接下来是嘉里纽曼在1979年的成功真正让合成电子乐进入到了主流社会。再接下来就是大名鼎鼎的Depeche Mode,他们今年还要在伦敦演出,幻想一下他们30年前的样子,噢,11月份之前你都可以在bbc的网站上看见他们。这一下爆发的合成流行风包括了 Ultravox, Soft Cell, OMD and Yazoo 。
每个乐队都有一个故事,1983年的宠物店男孩和新秩序巩固了合成流行的地位并指出了未来电子乐的方向。伊恩科虒斯永远长眠,但他如果看到今天的景象不知会做何感想,或者也会像他当年乐队的采样Bernard Sumner一样,沉着而幽默,因为音乐是永远向前的。
发条橙的配乐师变性了 在70年代就把电子乐用到库布里克的电影 用大moog合成器做的 电子乐是有关未来预言的 德国搞电子乐的人很严肃 把自己当音乐工程师 最初70年代玩英伦合成器的人是属于内心疏离的 歌曲是保持距离的 像纽曼那样 到第二批80年代玩英伦合成器的是内心火热的唱法和合成器结合起来 像soft cell 很有活力 把合成器当成小型乐器去运用 80年代英伦流行乐的模版就是冰与火的结合 一个摆弄合成器的 一个激情歌手 通常是女性或者男同
纪录片里过渡用的短片影像拍的都好赞呀!很有想法。从合成器的视角讲述了后朋克流行电子的兴衰,不足之处就是我更期待完全用乐队和歌来阐述这段历史。看纪录片就是一个发掘乐队的过程,233。喜欢开头拿《发条橙》做引子,喜欢快乐分裂!
70s-80s的英伦电子乐兴衰史,迪斯科的朋克前世。 一点笔记:1979Gary Numan 泡沫经济:要么工作、要么出名 市场 撒切尔 法西斯式的阶级制度宣扬 雅皮士文化 1981年夏天 英国城市暴动 1981 Depeche Mode was real. silicon teens The Human League 《Tainted Love》北方灵魂乐与Kraftwerk
音乐纪录片有的好处,乐队本身是都差不多的,还是时代碰巧决定了他们玩什么。合成器刚要成为未来,结果就变为过去了。Oasis这个大路货就出来了!!哈哈哈。还有好玩儿一点是大部分乐队其实是想成为主流的啊。只不过四十年过去了,那些“非主流”音乐人都白发苍苍了,我们还在讨论“合成器”到底是不是摇滚乐呢。太没道理了
一部关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伦电气之声的纪录片。始于Wendy Carlos为《发条橙》创作的未来之声以及Kraftwerk的降临,反叛摇滚的sci-fi nerd、合成器诗人和程序员,作为控诉的工业电子,后朋克的火花joy division,充满疏离感的Gary Numan,富有奇情的new wave乐队们,synthpop的诞生,电子乐如何成为大众音乐,又如何在撒切尔的时代市场化、庸俗化并断送了自我的艺术。joy division使那个时代辉煌,而作为new order的他们又用舞曲亲手终结了它。之后的舞曲时代是怎样的情状难以想象,以至于oasis表示是他们把年轻人从充满rave party和摇头丸的俱乐部里拯救出来,最后一句台词“连oasis这样的大路货都跑出来了”简直把人笑晕!
英伦摇滚爱好者追过来。一班乖张的年轻人用电子乐搞了一些实验音乐,有的是住在工业区的声音记忆,有的纯粹觉得兴奋。歌词里迸发的青春荷尔蒙和舞池里扭动的年轻身躯,合成器音乐从小众“假音乐”变成了80代的主流音乐。
非常好的纪录片 让你完全搞清70s这个神奇的年代并且心生敬仰 未来主义 科技乐观 那时候的人必定认为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正如想象力满满的synth 啊 这样一说 想把搁置在家里的合成器拿出来用用了
英国合成器流行,兴起于70年代后期,于80年代快速发展,成为主流流行音乐。 大多受德国电子实验音乐以及70年代本土朋克浪潮影响,也受科幻电影和幻想小说影响(《发条橙》《欲望号快车》等),未来主义,反乌托邦,表现都市人精神世界的隔绝与疏离。 发展至80年代,用冰冷的电子节奏表现现代都市人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日趋流行化,也日渐泛滥,最初的实验性与独创性受到挑战。
其实无意中“降低门槛”这件事并没有错啦,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关键是大众的鉴赏力有没有下降,好东西无关种类……(最后真是笑死……接着看live forever那部纪录片的话效果奇佳:-)
没穿joydivision文化衫看片的原因,在于11.7供暖的通知并未兑现。《乐夏2》对我最大的影响,便是去回溯70S德、英电子乐。每一种风格和类型的发生都有它的语境,就像这部片子展示的电子乐同陷入模式化和腐朽的摇滚的对抗;每一种实验和先锋也都会被商业收编,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央的过程也是其黄金时期的落幕,就像片中所示80年代中期英国唱片公司对创造性火花的压抑、演艺界对合成器的滥用。同电影相似,艺术都在三个维度力(商业、技术、艺术)的推动下发展着吧,而技术需要沉淀,才能获得美学和尊严感,当然,我看到Depeche mode对彼时刚刚出现的采样器的无比兴奋、看到pet shop boys一行人玩模拟器时候的可爱模样,很是感动,“我们尝试些新东西……并且拥抱每一件我们搞得到或买得起的新器材”,而之后绿洲乐队风靡说明历史的有趣在于不可控、甚至对颠
俺真喜欢合成器那股闷骚劲儿……三分钟热度王子:吉他弹得可以称之为根本不会,又想搞合成器了。(片真好,里边儿好多我的心尖尖乐队
金发合成器美男美女们忆往昔+吐槽,好欢乐!没想到gary numan还有类似bob dylan新港插电的遭遇,“不摇滚,不工人阶级”“我要站上舞台,谁要代表人民了,我都不知道他们名字”。 尽管70s-80s合成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玩音乐的门槛且在后期有产出同质化的倾向,但依然比当下许多音乐要悦耳得多不是吗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