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田和弦繼《完全選舉手冊》後的新作,導演再度觸及社會的敏感話題,探討日本的抑鬱症患者。日本的自殺率全球最高,到底是什麼迫得人走投無路?電影得到釜山電影節的最佳紀錄片,以精神病院為舞台,從患者、醫生、職員和義工等不同角度,觀察這個社會話題。
想田和弘认为镜头要够长,才能让观众作为观察者进入场景。最后的一幕是他观察电影理论非常好的示例,引起我的深思。
以去标签化的镜头去探索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真正传达他们作为人的存在!
看想田和弘的《港町》和《牡蛎工厂》都有一种慢节奏的平和安详的感觉,像是走在一个被时代遗忘的小镇里。但是《完全精神手册》却看得我昏昏欲睡,大段的缓慢的访谈真的太催眠了
两部精神作品都有点点疲乏,选材没错,组合缺乏些什么,说不出来。
醫者仁心⋯難得見到拍精神病患者不居高臨下的
复健094.这个患者说得好好,我完全认同。“如果你是健康的,是不是意味着你是完美的?我意识到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一个人会被贴上‘健康’的标签,但他肯定有一些缺陷,就像我有精神疾病一样。”“健康的人有时是没有怜悯心的,不像这里的人,他们不了解我们的情况。”这是一个患者在考虑加入乐队时的顾虑。无知造成偏见,可是两拨人都没有什么互相了解的意愿,健康人有着高高在上的傲慢或是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病人有病耻感或者疲于向其他人解释,但其实他们有什么两样呢?影片中很多的护工都是患者,他们不说话你又分得清他们是医护人员还是患者么?给予一种疾病的关注,非隐喻的关注,平视的关注吧,影片视角做得好。
想田和弘#观察电影 之二-- 山本昌知精神科问诊纪录
嘛 好无聊(。・ω・。) 其中abuse infant那位母亲的故事在2019年的电视剧坡道上的家得到了很好的重现。很微妙的感觉去对比电视剧的美化和纪录片里强烈的震慑感。我的没心没肺不知道是因为我把自己代入成了那些suicidal的人并觉得无聊,还是说我就是无法共情自杀的人。这么说来很刻薄,但我希望如果我自杀,别拖拖拉拉影响身边人,就每天开开心心待人,开开心心决定离开。but I realize this is not possible for people with depression 我觉得可能是美国太万恶了 十万种心理疾病被define dsm和Hollywood大概是影响世界文化的原罪
这是peace的缘起吧,都是可怜人,尤其在社会关系这么严苛的国家,生存空间真的很狭小了。批判小泉政府和《选举》还是保持一致。希望写诗的那位哥们能出成诗集。
人物刻画特别好,每个人都活生生的。特别喜欢读诗的那一段。微观生活里勾连政治。
我大概用了一天才把它全部看完,杂碎的琐事,只是客观的拍了问题却没有看到想法,可是有些细节真的太深入人心了,这个世界苦难太多,我们要怎么办。
很难界定拍摄敏感题材究竟是扒伤口探猎奇还是真实展现。导演态度很真诚,但真诚未必真正解决矛盾。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