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国的坐标,一个急剧现代化的城市。夜色掩映,欲望生长。
出租车,在这个城市里洪流里川流不息,似乎永不停息。
出租汽车司机,北京人,三十几岁,结婚七年,在这个城市最有激情的时候,他的人生已没有激情。
乘客:教师、医生、学生、生意人、嫖客、妓女、教徒,各色人等。
春天,司机跟每个乘客说:“明天要有沙尘暴。”夏天,司机不停跟乘客抱怨:“结婚七年,妻子已不爱他。”乘客们的人生也各有幸福与苦衷,有人刚刚失恋,痛楚万分;有人不远千里来北京的夜总会看望一个老情人;还有人告诉司机,不幸的婚姻不必勉强。秋天,司机想寻求逃遁之地,是归隐佛门还是弃世而去,乘客们给他不同的反应与回答……
寒暑易节,夜色未变,梦想、欲望、人性、世态都在这城市中交织。
资料来自:
才知道范俭也是在武汉念书的,怪不得拍北京拍的这么奇怪...但维瓦尔弟用的是劲劲儿的。想起来陈晓卿说武汉人对生活各种不服,所以盛产纪录片导演哈哈哈
生活令人窒息,每个人都是如此,的哥看着人生百态、这种拍摄纪录片的方式真的是很有趣。为什么能和陌生人聊这么开,大概真的找不到什么现实的出口吧……
08年作为一个非常有标志性的年份,在北京的一个出租车司机,每天与形形色色的乘客“一面之缘”畅聊投机,他们都可能很难在城市落脚,但相互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与心声,纪录片的广度覆盖面很广,有点像纪录片试验。
一辆车一部片,资源是48分钟电视版,出租师傅选得好,拍摄时间选得好,想起来上次拍MV回来打滴滴,车上提一嘴纪录片可以拍这个,我同学听进心里了,也不知道他们组最后拍成什么样
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又像是平常的几天下午,在和的哥的聊天中,那个高速发展中的中国,那个身处浮躁无所适从的人们,那个即将迎接08奥运的中国。
在《的哥》中,摄像头充当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对出租车空间内的哥和乘客的对话内容和画面进行记录,的哥自身成为一个NPC来触发对话,导演不时剪辑出租车外的场景做印证。在车内对话中有失落、安慰、思考、总结、忏悔、劝告,在车流川流不息里完成了对2007年末2008年开头人们生活和思考的纪录。由于07年打车的人以及导演选择的对象大都处在平均生活水平之上,因此样本的代表性具有局限。影片选用了维瓦尔第的提琴和弦乐协奏曲作为转场音乐,还在20min加快画面速度匹配音乐激昂的旋律。使用宏大叙事的背景音,这些文本分析,仿佛告诉你,就像“2008年”这词一样,听起来让人兴奋,但和百姓好像没什么关系。玩蛐蛐那段的乘客说出了类似戈夫曼的戏剧论挺有意思,说命运是人生的导演。北京乘客平均素质挺高。
中国版《樱桃的滋味》?月工资三四千的北京的哥生活压力大,想自杀,顾客多给十元,劝保重。或给《圣经》,或说要出家不要自杀。新年祝福谈及病有所医之类太奢求。末尾小男孩骗医生吃蚯蚓。
内容很生活化、接地气,满溢着市井气息。但一些镜头组接有点像新闻专题片,为了配合声音去选择画面还是缺乏了一些镜头表现力。但是从的哥的视角来表现世间百态本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为这浓浓的生活气点赞。
时代背景下,的哥这一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群,却不为人所知的个体内心活动,在镜头前展露无遗,生活真的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没有去发现,一个小小的出租车上,人性,梦想,欲望,小空间内的百态人生……
一个在北京开出租车的司机,一个月挣个两、三千块钱,对每个月的收入不是很满意,总想自杀和出家。当时是二零零八年,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这个司机现在的收入是多少?改变了想法没有?路内在小说里说,活着,终会有好事发生;川子在歌词里说,好好活着,就是最牛逼的信仰。
导演最偏爱的一部早年的作品,可能是在上学期间拍的吧,确实拍摄方式叙事视角都很独特,全程乘客与司机的闲聊串联而成,特别有趣。生死婚姻家庭,什么话题都有,人生百态。看完特别想知道十多年后司机的生活状态,是否离婚是否出家是否还在做司机。
丧彪老司机和乘客们聊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三教九流,众生百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幸福总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有各自的不幸。那个想要抱抱司机的哥们也太可爱了。真是个单纯又可爱的年代。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