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以一个带弹孔的钢盔特写画面开始。钢盔的主人,美国上士扎克刚刚在敌方的一次枪杀俘虏中侥幸存活,并被父母双亡的韩国小孩(这个韩国小孩叫“Short Round”。和夺宝奇兵第二集中福特的那个东方小搭档叫一个名。显然,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的在编剧时,有意模仿借鉴了富勒的这部作品。甚至连角色的名字都没改!)所救。结伴而行的两人,又陆续碰上黑人卫生兵和一个美国侦查小队。小队的任务是找到一个制高点进行瞭望观察,然后给炮兵部队提供敌人的具体方位以便后者实施炮火打击。几经危险周折,他们最终来找到一个理性的地点:一座寺院。然而,在随后的清理寺院,架设观察设备,观察通报敌情过程中,他们遭遇了敌方的严重干扰和猛烈攻击……
(应看)之所以给4星,一个原因是很难看到美方有关朝鲜战争的电影。电影公映于1951年,其时韩战正酣,战场的残酷不是我们能想象到的。一个侥幸逃出生天的美国中士老兵遇到另一小队美军士兵,一起去完成任务。任务完成了,也付出惨重代价。电影中,美军士兵看上去就像是战场溃军,毫无战斗力。可是,到了关键时刻,战斗力就山蹦发出来了。感情戏也很质朴,士兵因为孩子被杀,激愤之下杀了关键的俘虏;最后时刻,他把钢盔与死去的中尉换了。韩战之时,敌我双方武器差距也不是那么的大。如果现在再爆发战争,我觉得双方在军事科技方面差距会更大了。可以预见,未来的战争是科学家之间的战争,兵士只做善后工作。
4.5; It depicts a wider variety of character types than are usually encountered in American war movies - white, black, and Japanese-American soldiers, a North Korean POW and a South Korean orphan - which creates a series of tense dilemmas.
影片中處處見佛像,本該是精神寄託、象徵平和的神聖殿堂,最終都變成血腥戰場。人死的死、廟塌的塌,唯有佛像的面容依舊肅穆。塞繆爾福勒借助早年戰地記者的經驗,完成了這部美國本土第一部反映韓戰的電影,布景雖然粗糙但細節刻劃毫不馬虎,讓影片時時刻刻充滿衝突的緊張氣氛。Short Round 與美國士兵的情感線、北韓俘虜運用種族偏見的心理戰術,都叫人大呼過癮。
最早关于韩战的美国电影,事实上除了这部片我也不记得有看过其他美国电影拍韩战的了,Samuel Fuller总是有新颖的题材,B级片因他而起,而他时至今日也还是这个领域的王者。 ////// 这部1951年的片子选角有亚裔有非裔,对亚裔的刻画真实而且给予了尊重,明确了反种族歧视的立场,为此还被FBI调查,Fuller是个值得尊敬的导演。
6/10。富勒设置了鲜明的反思性,敢于揭露美军杀俘、劫掠牲口的丑行,黑人医护兵帮战俘包扎时涉及公车实施种族隔离的谈话,也提到二战期间美籍日侨集中营,有力地突显社会问题,另外开头带弹孔的钢盔缓缓升至地面上被束缚的主角,震惊所有来者、硝烟和掩体中仍面容肃穆的佛像,分别象征渴望求生与和平。
导演富勒被誉为“美国B级片、黑色电影、独立电影——三线教父”!这些名头就够看一看此片了!千万不要认为此片就反映了当时韩美两国的状况,很可能是美国本土的一厢情愿,为了美化美国厌战情绪打出的幌子!瞧一瞧选的几个韩国人就知道了,朝鲜共产党异常猥琐,小孩子把友谊万岁认为是韩国国歌,很讽刺
这部影片在朝鲜战争爆发半年后仅用10天时间拍完,因而是第一部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影片。富勒从影前做过很长时间的记者,专门报道犯罪事件,二战期间,他也当过战地记者,在军中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可以看出这些经历对他拍摄这种战争片很有帮助。同年他拍的《坚韧的刺刀》也是同样的题材。
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不管是站在哪个角度哪个立场去拍都显得很无力,无论怎么看这都是一场可笑又荒诞的战争而这种荒诞的后遗症到今天仍在延续。。。一群散兵游勇带出的富勒对这场战争的态度看似不可思议其实却是那时的美国主流价值观,或者说是白人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吧。。。
1、难得的是朝鲜战争刚开始就拍了正面反映这场战争的电影;2、老美没有低估对手,不过有意丑化朝共;3、借朝共上校之口,批判美国对黑人和日裔美国人的歧视,还是很中肯的;4、朝鲜人英语普及率高啊,随便一个小孩和军人,都会流利的英语,老美也真不了解朝鲜。
平时没什么人看的电影院,在这部电影放映时,却来了一整屋子老年人。我,唯一一个亚洲人,坐在一堆法国佬中间,看着美国人拍的朝鲜战争的故事,略显奇葩。剧情工整,泪点打动不了我,最后在墓地换钢盔的动作也无法震撼我。嗯。。朝鲜军人的服装跟我d很像。。
三幕结构紧凑,每个人物都代表了一种群体或一种性格,他们对战争的感觉迥异,却不断相遇,直到阵亡。小孩跪倒在佛像前,美国大兵站在稍远处望着,族群与战争、信仰和感情难以言明。寺庙成为战场,热兵器与旧文化,这种跨文化视角在战争片里格外震撼。
二战结束还没好好喘息,就奔赴朝鲜战场,这大概是战争接二连三之后的疲乏、厌恶而又无可奈何的状态。这片总体上的呈现贴合了这种精神,在里面没有英雄,只有苟且喘息的散兵游勇。1951年的电影有这样迅速的厌战气息的反应还是比较难得。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