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天到冬天,从720人减少到16个人,源海实验学校的打工子弟经历了一系列残酷的事件:被赶出校园,被赶出作为临时教室的厂房,露天上课,甚至连露天上课所赖以坐席的水泥电线杆也要被抽走。原本济济一堂的孩子们,流离失所。有人失学在家,有人转到路远收费高的学校,有人与父母分离回了原籍老家。直到寒冬来临,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只好挤进一辆小型公共汽车里上课,4~6年级的学生来到一位老师家里坚持全日制上课。在寒风中,孩子们依然要跑回学校大门外来做操和嬉戏,他们始终没有泯灭把学校当乐土的赤子之心。
崔子恩,独立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研究员。已经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论说著作16部。
算起来,算是一群我的同龄人啦。 不知他们现在怎么样了。 反正我们还是社会主义省略号。 爱祖国,爱人民,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 顽强学习,坚决斗争,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
有些纪录片侧重剪辑和表达,有些纪录片贵在真实和及时,这部片子看起来有些零碎,但拍到了我们很难看到但确实存在的世界。以后正史之外的野史除了文字还有就是这些宝贵的时代记录了。
不太典型的崔子恩作品,既无关他信爱的天主教,也不是他热衷的同性故事,而是关注民工子弟学校的纪录片。镜头依然粗糙,真怀疑遮光罩型号不匹配,老是出现边角阴影。英文片名因直译中文反倒拓展了含义
源海实验学校2006年9月19日关闭,也就是在暑假回来刚刚开学,没有人提前收到任何通知。这是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后来老师和学生搬着小板凳在外面的马路上上课,就坐在砖头上。区别的子弟学校需要多交50元学费和50元餐费,对很多河南农民来说难以负担,去公立学校更是要交1000元的集资助校费,然而北京公立学校的教材太简单,学生还是要回河南参加中考的,考试就没有半点优势。最后只剩下16个学生和1个没有工资的老师,有一个周末教务主任突然来到学校没收了所有的桌椅板凳,说不让补课,老师求着让周一没收,教务主任说不行。同时被关闭的学校在大兴有26所,海淀37所。十几年前的纪录片了,要是一直有学上的话,片中的孩子现在大概是在大学毕业的前后。
“Bandit!” 十分好奇这个词是怎么从学生口中说出来的。导演水平一般,素材太少,不够深入。比如,片中经常提到警察(甚至原教委主任)和师生的矛盾冲突,实际却什么影像都未记录,甚至录音都没。
就片子而言,拍的并不好,结构很散,叙述的也很凌乱。但就该片子的勇气而言,我推荐,让我们看看我们的社会主义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看到北京24间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的消息,便想起来两年前在UCCA看过这么一部片子。好多细节已经不记得了,还有印象的是,学校被迫关门了,学生们没地方去,只能蹲在校门外玩耍,个头小一些的,从铁门的缝隙里钻到校园里,他们不过想寻个去处而已。他们在片子里高唱少年先锋队队歌,可谁是接班人?
就手法而言,这是部烂片,没有节制与起伏,乱无章法,怪不得某影评人说独立电影是狗屎,是啊,官方的电影多么恢宏、多么冠冕堂皇,那么多历史的必然,那么多神化了的牺牲,它让你哭,让你笑,颐指气使,而独立电影只是一个切口,我相信他能把艺术拉回粗糙,拉回生活,最起码能让你真诚而平静的面向生活
外地打工者子女的学校被政府关闭,孩子们只能在校外露天上课,吃饭,时不时在不远处偶斗车倾泻建筑垃圾,灰尘四起。几米外就是在吃饭的孩子。喝水直饮水龙头里的水,但孩子们却都依然开心啊!少年不知愁滋味。我想说没关系,他们人生的一段插曲。
我妈说搞不懂那些人,我爸说奇怪那老师怎么教四年级又教六年级,中间打了会儿瞌睡(实在撑不住),两三处泪点,小萝莉种太阳,之前不知道导演拍同志,怪不得还去拍小正太的鸡鸡,“他们不属于警察””那是啥““共匪” 广播体操天天做,三根电线杆...
前一阵遇见陈老师,他说年轻时候在单位当过崔子恩的团支书。团员大会崔不去,陈后来随口问,你最近挺忙啊?崔回答,那是你。我才不是这样。 每次地铁路过南城都会想到这些孩子。他们长大了去哪儿了呢?在干嘛?读上书了吗?是不是也跟父母一样去打工了呢?
小时候曾经经历过,当时的自己也是像片子中的孩子一样,不懂这些都意味着什么,只知道我在上学,我在做操,我在和朋友玩~回过头看到这些只有悲戚和叹息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