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孩沈星辰(刘冬 饰)自小家庭不幸,母亲与人私奔,父亲因此车祸死亡,她从小寄居舅舅家。80’后男孩明远(黄明 饰)小时候曾和沈星辰家是邻居,明远父母私下从事走私,明远父亲扛下一切入狱,得知明远母亲跟了别人后在狱中自杀,给明远的内心带来重创。数年后,升至高中的沈星辰和明远被分在同一个班级,儿时的友谊发生了微妙的转变。然而,各自家庭的不幸让两人背负着巨大的心灵创伤,渴望被爱却不懂得如何爱人,关于“爱”与“生命”的思考,也在两人的分分合合中延续。
本片改编自网络小说《天长地久》,曾获东京国际电影节大奖提名。导演李芳芳16岁时曾写出青春小说《十七岁不哭》,同名电视剧在当年引起全国中学生热烈追捧。
第2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影片(提名)李芳芳
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 媒体关注影片
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提名)
星辰是永不泛黄的白色。 2020年,沈星辰,39岁。 (叫天长地久/玻璃房子挺好的(杭州风景片(涉嫌侵权?(其实我是搜张国荣的这么远那么近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搜到这个这么近那么远???
没有下限的堕胎,没有轰烈的吻戏,经历离婚潮的原生家庭,拼命顺藤而上的学子,抵不过青梅的天降。 因为叶白衣而关注到黄宥明,温习老片真真觉得《80后》里少年感满满的他长得一张高级脸,耐看有味道。“信号不好,那你好不好啊”一句太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桥上甩手把照片扔到身后的河里,然后明远牵起星辰的手。电影镜头语言很好,台词有些却过于文艺书面。希望尊重原著的同时,好好修缮剧情的狗血。 最后,日月星辰,注定一生。
80后是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人,影片中贯穿的香港回归、申奥成功、非典、张国荣逝世、北京奥运会等历史大事均属于80后青春的记忆,通过几个人反应了当时背景下对80后的人生价值观、爱情观等产生的重大影响,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最喜欢剧中一句话:少年的我们都是热烈而坚持的,那是一种光芒,引人入胜。我羡慕那些时光流逝,却没改变他们的人。 这个电影,虽丧但温暖。在陈默推开明远后被箱子砸中,嘴里还说着:“星辰,我姐”的那一刻,我泪流满面。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啊。 PS:小时候看过一遍,印象挺好,因而知道了黄明这个演员。昨天在B站看了黄宥明的李玉,突然想起了这个电影。
浪费80后的片面,串联80后的大事件每个都让我们80后起鸡皮疙瘩,因为真实有感触,本来可以演成像请回答1988那样的深情回忆,剧情却那么狗血,有些音乐配的像演鬼片
挺失望的,除了97香港回归、2003年非典、2001年申奥成功、2008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熟悉的一幕幕能引起些共鸣外,再无和80后成长相关的元素。凑进来的剧情中,以两个离异再婚的家庭下,两个在原生不幸家庭影响下长大的子女青梅竹马的爱情为主线,夹杂问题少年和心机女的俗套大陆剧,为了冲突,鸡血来凑,实在难以诠释80后的主题。80后这个称呼,不是极个别人的,是这一代人的,以更平和的基调和视角去处理远胜于去寻找不幸博同情,平凡而有特质的80后仍在书写着这一代人朴实而又生动的故事,愿电影能重选素材再现80后精彩人生,让每一个80后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开场的跳皮筋,申奥,非典,确实都是80后的印记,但是整个看下来都觉得80后怎么那么惨呢,主人公推算是80年的,都是家庭有问题的孩子出身,渴望被爱又不知道如何爱人,最后决定不再分开,各自带着伤疤走进爱情,慢慢学习爱人慢慢疗伤
很久以前看的,80后的亲情与爱情。太偶像剧了,以前看的时候真以为80后就那样,实际上有点过于“伤痕文青”。剧里蕴含了特别“父母”辈的价值观、世界观,再回顾觉得自己真成长了。
初中的时候好喜欢这部片子来着,填充了我对高中不切实际的想象。不过高中还真神奇地和小学暗恋过又失散的男生重新分到一个班了,高中的第一天点名的时候故意等着他回头看我,脑子里想的就是星辰明远点名那一幕。然而真实的高中和电影相去甚远,没有好看校服也没有爱恨纠葛,只有考试考试竞赛竞赛。我俩不约而同社恐自闭程度十倍加剧,三年说过的话不超过十句,小时候特别熟络长大了反而像陌生人,最后选了不同的学科走了不同的方向。刘冬和黄明那时候真好看,脸上写满了倔强和孤勇。啊,十年过去了偶然在别的剧里看到黄明,真的感慨万千
属于80后的的一部青春片,80后这个词特别风靡过一阵,看完,有点小唏嘘,就像有个弹幕是这么说的,这电影在当时并不狗血,后来拍的人多了,也就狗血了。还有一个感受就是,看到十一、二年前的杭州西湖还有小巷,还是好熟悉的感觉啊
男女主人生轨迹有一定特殊性,还不能代表80后的普遍情况,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把爱情渲染得太重要,而没有更深入铺陈人物的人生价值。
杭州背景的几个不同80后的青春成长,有几个点还是能引起共鸣的,至少曾经那个熟悉的西湖+非典+奥运... ...最难的一代,最缺爱的一代!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