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潮湿的广州,某服装厂内,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职工在喧嚣闷热的厂房中紧张忙碌。靓丽新潮的服装经一道道工序制作出来,行销各地。独立品牌EXCEPTION(例外)的服装也在此诞生;青年设计师马可与好友创立了别具一格的“例外”,她将自己对时尚、历史、文化的感悟全部融入服装设计之中。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巴黎时装周,马可带着“无用”系列来到这个时尚之都;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汾阳,由于服装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致使地层的个体成衣制作受到强烈冲击,有的人选择坚守,有的人则被迫改行,为了生计钻进漆黑危险的窑洞……
本片为贾樟柯“艺术家三部曲”第2部(第1部《东》),并荣获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
马可的服装理念在我看太故弄玄虚,一次性水杯也可以因为时间或其他因素具备承载故事的能力。 马可的服装是无用,贾樟柯的矿工是有用。 如果不是记录矿工光腚洗澡,这片我打一颗星。
贾樟柯拍纪录片有自己的讲究,对象必定是与他有相似的审美倾向和艺术触觉的人。问题是拍着拍着对象就不见了,变成贾樟柯自己的电影构想,老贾这样的才华释放力不必浪费在纪录片上,他会淹没对象。
时装、工业与全球化。马可提出了“无用”的概念,一种反商业的、亲近自然的、“不肤浅的”的独立设计师理念,也可引申为对资本主义强调实用的生产模式的抵制。当马可高谈阔论并在巴黎时装周收获喝彩的时候,贾樟柯的话锋却陡然转折,展现了山西煤窑里的缝纫机夫妇,他们简陋房子的廉价彩灯一点不比巴黎秀场的光效差,都是对美的向往。而且,他们亲自劳动。于是,纪录片出现了反讽效果,很硬,但我就喜欢这种硬拍硬摇硬转的态度,概念鲜明完整。
贾樟柯说拍《无用》的时候,因为和环境磨合得久,“已经开始架轨”了。没想到是架了这么多...纪录片永远不在单纯的记录,可单看剪切好的素材去加以评判,也难免有失偏颇。现场的捕捉能招架得住这个极其容易失控、将内容架空的主题,很难得了。
真替“无用”这个名词感到可惜和难过,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部眼界极其狭隘的广告作品里完全被误读、被利用和被污名化。从传播学角度来讲,马可的“无用”和贾樟柯的《无用》其实是互惠互赢互相“有用”的共谋关系。只有对于那些不停劳作的工人们来说,它们是真正无用的美学。显而易见,作者在借衣服展示贫富,也在借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工业彼此对立的假象来表现城乡之间的冲突。巴黎在展示历史、概念和设计,汾阳则在表达经济、实用与日常,这两种平行而平等的生活方式却被能说会道的艺术家叙述成小众与大众、前卫与落后、自然与扭曲、奢华与朴素、高端与底层、过度消费与低度开发等等这些二元对立的社会矛盾。毫无疑问,贾樟柯在依凭个人经验和个人好恶虚构一种无用的真实。
片子剪辑的真是巧妙,与众不同的纪录片。第一次看贾樟柯的作品。 衣服对某些人而言,真的只是蔽体保暖而已。 想来衣服的价值取决于购买者的初衷吧。
这部片的名字是以服装设计师马可创立的第二个品牌—无用命名的,所以没看之前以为科长是为了赚钱,收钱拍了一个品牌纪录片,为马可小姐立传。慢慢看完才惊叹科长用意之深,用服装业这一管窥探祖国不同人群的生存状态。对于马可来说,服装是自我设计理念的表达,往大了说是为了创办一个有中国美学的时装品牌,去巴黎时装周跟其他国家的大牌媲美。对于珠三角工厂里踩着缝纫机不停劳作的工人来说,服装是他们混口饭吃的一种来源。而对科长家乡汾阳的裁缝来说,做服装连混口饭吃都办不到,因为服装工业化的进程让他的裁缝店毫无竞争之力,而他只能去矿上打工。
看到这部电影是因为自己工作的媒体与马可的无用空间之间有了一些合作,当时并不知道片子是贾樟柯拍的。这算是一部广告片吧,不过依然可以看到那种质朴的美。????
很多画面内容像极了曾经拍宣传片过程中会被删除的段落。我们的宣传片和广告极力渲染着虚构的盛世,而贾樟柯们的纪录片却记录着残酷的真实。 工业化的产物是“实用”的,思考后的结晶是“无用”的。
看的我好难受 三年前去无用生活空间看展览的时候 完全没想到这有多讽刺,让你作耕牛不够,还要用你的贫穷和苦难来作浪漫的宣传。 “奢侈的清贫” 哈哈,怀疑马可没明白贾科长的意思,十年后的17年还在自己工作室的展览里放着这部
当涓涓细流般优雅的运镜伴随着《情人》响起的一刻,很感动,也被流水线生产的场景震撼。电影关注消费时代服装业表象下中国各阶层人群的生存状态,以服装为纽带勾勒起中国社会服装生产的全貌。广州机械化服装生产流水线,服装设计师马克,汾阳县城的裁缝,三者看似是独立的存在,实则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欣赏马可的服装设计理念,一位返朴归真的手工工艺坚守着,让大自然加入了服装的创作。回归了被工业生产切断了的服装与人之间的感情。同时感谢贾樟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变革时代复杂的多面,镜头下的人是一代中国老百姓最具普世性的群像。我们太容易被周围的事实和经验局限住的视野,特别是年轻一代需要贾樟柯。
第一代和二代导演我看到的是“理想和反抗”,第三代导演我看到的是“民主和平等”,第四代导演我看到的是“反思和自由”,第五代导演我看到的是“禁锢和挣脱”,第六代导演所表现的基本上都与阶级有关。此片就算是表达一个青年设计师做服装,当贾樟柯陪同马可回到山西老家的时候,镜头仍旧不由自主注视着那些底层人民朴实且沧桑的脸颊,同那辆穿梭在其中的白色SUV形成鲜明反差。尤其后半段的两个不同命运的裁缝,同马可这样的服装设计师干的一样的工作,但生活却是天差地别。此片仍旧是好的,尤其是前后的对比,将阶级的固化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