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一个德国探险家在亚马逊丛林中罹患怪病,求助于族人几乎被屠戮殆尽的巫医,他们沿河蜿蜒而上,试图寻找失散的族人和能治病的神秘植物;1941年,一位美国探险家也踏上雨林土地,偕一位当地老者回溯足迹,雨林中沉睡的记忆逐渐被唤醒,过往留下的疯狂与灾难亦如热带植物般滋长,蔓生成更扭曲的疮疤......
根据人物原型在亚马逊流域探险日记而写成的《蛇之拥抱》,是年轻哥伦比亚导演希罗·盖拉写给南美大陆的黑白影像诗,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大奖,更代表哥伦比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31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国际电影(提名)希罗·盖拉
8.9 这就是我会梦见的电影。雨林深处,蛇之拥抱,灵魂救赎,时间破碎。《迷失Z城》是饱含着我对神秘主义的情怀诗,那这部电影就是这些科学暂时给不了的,共情无法达到的梦本体了。尽管它还是在旁观与缅怀,但《百年孤独》里哥伦比亚那场大屠杀再次在我心中呼喊,亚马逊河流啊流啊流。
关于记忆和梦,一如既往是我喜爱的表达形式。全片黑白给摄影提出更高要求,但是出人意料的画面非常精美。“蛇之拥抱”因为彩色因为卡拉马凯特,非常具有冲击力非常震撼。世界不过是“我”和“古拉卡圭”。
野蛮与文明交织于神秘的南美丛林,两条时间线编排的极好,叙事线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最震撼的无疑是结尾的“蛇之拥抱”,让我联想到衔尾蛇的传说。
哥伦比亚导演,根据1909德国探险家&1941美国探险家两人的日记,展现亚马逊河流土著居民的隐匿。 南美洲橡胶园对环境的侵袭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压榨剥削; 殖民主义带来剥削的同时,一定意义上也带来了科技文明; 基督教的试图救赎以及自身的塌陷; 土著人未被文字记录下的文化的消失,如孤独记忆的沉睡;欧美携带人类各种文明一定意义上成为一种负担。 蛇之河流的隐喻,豹之死亡的窥视。 死藤水致幻。 整体还是蛮平稳的。 河流转场时间画面。 哥伦比亚自身的视角,提供另一种《现代启示录》。 没有殖民地强烈控诉;导演想搭建一种有效的沟通。(跑题~看完,想去买袋哥伦比亚咖啡豆~~)
《蛇之拥抱》是根据德国人种学家Theodor Koch-Grünberg和被称为现代植物学之父的Richard Evans Schultes两份探险日记创造出来的,但显然我们看到的远不止两个丛林探险故事。
当然是佳作,实现得太不容易了,可惜游记历史的联结其实可以使隐喻更有指向性。此外,魔幻现实不太喜欢,且表演略逊,和哥伦比亚另一部大使馆看的短片相比就显出我个人偏好了。另,充分检索利用本民族/国别神话资源也很有启发。
黑白,声音(音乐、音响、声乐),梦中意象(豹子与蛇),信仰,被遗忘的歌谣被灭绝的原始部落。丛林中的迷乱疯狂。两个时间段,同一段寻找的旅程。 看了想早点退休,和男主这样一个人生活。
好像有种对位关系在里边。《陆上行舟》 里河流和天地是受体,文明要去播种,让歌剧和殖民者的诗意在雨林深处开出花;《蛇之拥抱》 反过来,只要是洁净的意识和身体都是受体,都能接纳河流和天地的播种,但他们身上文明留下的痕迹既有可能是催化剂,也有可能是脏东西。
讲述了两条平行故事,横跨40年,都发生在哥伦比亚亚马逊河流域。电影关乎消失的文明,有人想去了解也有人想要利用它。是三十多年来亚马逊雨林的第一部长片,这是人类学的,超现实的,狂热的,令人难忘的。
暴力摧毁文明 但是文明内部也可能发生分歧 ;蛇之拥抱 也就是敬畏自然 ; 物品只是一种连接 随时可能遗忘 ; 知识就是一切 消逝的文明亟待传承。真-实验艺术电影 很多意象连结 但不刻意 很真诚
黑白的电影氛围如梦似诗,以蛇为喻,意指了古今两代对神秘探索“蛇蝎”诱惑的欲望,现代文明与异族文化的冲突,融合也在古今两条探秘路程里交织,更迭。最后,主题拔高,蛇喻为亚马逊河流即为天地众生之始的母体,大象无形间皆是自然神秘之魔力。
用一个“衔尾蛇”的结构,让河流串连原始,文明,冒险,自毁,永恒。所以在最后想到的反而是《降临》,而非《2001:太空漫游》或《现代启示录》更加直指黑洞或内心的线性叙述。《蛇之拥抱》在中文的语境其实不那么难理解,因为我们既不具备西方博物学根基和传教士文化,又多少受着释道的影响天然就会用“一条”作为量词去修饰“河”,“蛇”,“命”,再想到影片结尾的亚马逊河与《长江图》结尾的化外视角又是何其相似。要是把这个文本搬到怒江或香格里拉,我想依然可以成立,不论是少数民族的消亡还是上世纪天主教的“侵入”。田壮壮在《猎场札撒》,《盗马贼》,《德拉姆》,甚至《狼灾记》中都有可以与本片比对的试探,而长江的源头不正是在青藏高原吗?《长江图》如果舍弃一些你侬我侬的桥段转而向这个方向探索,最终的成色说不定会好得多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