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死去要这么痛苦”;“要是能再吃一顿就好了,再出去一下”;“我不能再想好吃的了,可是除了这个,没有什么可以期待的”。“他的伙伴们总结出了他的特点和相伴经验,并且忍得了他的自私”。“已经不把我们当成拍电影了,而是特别自然地当成帮他的人;别拍我了,但是每周来看我一次”。“带着这个后悔,八月过去了,没有他在”。
3.5.他的死和其他人无异。是枝裕和的纪录片叙事的角度都没有把对象作为一个特别的个体,无论是濒死的平田、失去记忆的丈夫、厌食症的Cocco,观众看到的不是对象的特性而是TA生而为人的基本共性;与昨天看的张元的“金星小姐”那做作的手法和张扬的个性相比,对比太强烈。谢谢小艺,再见。
从看过的三部纪录片来看,是枝从没有试图隐藏自己身为创作者的存在以达到某种客观,而是在需要的时刻自然而然的出现,与拍摄对象互动。这部片子更是以主观视点结构,带着淡淡的怀念。人物也有其动人之处:乐观又任性,但活得淋漓。结尾很棒。而看时屡次感慨的是:是枝导演真是个非常温柔的人啊!
很难心平气和地看下去,中间停了好几次,才磨磨蹭蹭看完了。如此直面死亡,虽然导演没有着意拍得沉重,还是让人透不过气来。他那么爱吃甜柿,他写诗,他爱着海,他一直说起那场音乐会,他很高兴出了书却吐槽书的名字,他不想住在医院,他回忆起自己的父亲,他说自己不怕死却很好奇。
平田去看烟花,烟花绽放的光反射在他白内障的双眼上;平田做洋葱猪肉炒面因为看不清,水放太少把面炒老;平田最后一次入院前去游戏厅打机;平田以前会因别人的逝世感到恐惧,而如今自己不怕;平田希望自己能没有痛苦地离开......触动心灵的纪录片
最開始的還是希望體驗死亡,到最後還是會害怕,最難得的是捕捉到了這一瞬間對象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困惑、懦弱與尊嚴,組織素材的方式,是最好的對於拍攝對象的尊重。從紀錄片到劇情片,是枝關注的依然是「死亡」以及死亡之後的留下來的人的故事。
1天看了2部纪录片恰好都是94年的。河濑直美拍生和老,极度主观和情绪化。是枝裕和拍病和死,全程冷静贴近,唯一打破距离的是帮已因艾滋而失明的拍摄对象捡起了掉在地上的药。 20160330想看
20.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记录患者的心路和日常,孤独,无奈,而每个用镜头记录死亡都是沉重的,Do people have to suffer much in order to die?
比河濑阿姨的[黄樱花]拍得还是平易近人一点。除了导演风格不同,大概是有了旁白,并且人物本身比较有话题的缘故。另外影片很重视纪录片伦理。
一部关于死亡的纪录片,细节处理的特别好,尤其是生命逐渐黯淡的状态,感慨活着真幸福。是枝裕和真的是一直都在拍死亡啊
是枝裕和电视台时期纪录片之一。艾滋病人死亡记录配合烟火、樱花组成日式凋亡叙事。关注边缘人的种子可能在此已埋下。
哎,人啊,虽然说一直说着笑着,也一直在吃普通的食物,生活还是尽量波澜不惊,但到了死亡面前,人还是会恐惧的啊。。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