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达豪集中营,人间地狱。受尽非人虐待的天主教神父亨利·克莱默(乌里奇·马特斯 Ulrich Matthes 饰)身形枯槁,与同囚室的人一起秘密举行着弥撒祷告。在无尽的折磨与摧残下,度日如年。一日,克莱默母亲去世,而纳粹发现了他的用处,便趁机借克莱默母亲去世之名,“仁慈宽容”的允许克莱默回卢森堡奔丧九天。回到家中,克莱默很快便发现了纳粹的阴谋。一方面,盖世太保中尉格布哈特(奥古斯特·迪赫 August Diehl 饰)试图利用克莱默神父说服当地教会,进而使当地武装力量放弃抵抗;另一方面,格布哈特也给克莱默开出了非常诱人的条件:释放克莱默及其被关押的狱友。一面是放弃信仰和良心出卖国家民族的负罪感,一面是在巨大诱惑前的本我驱使,在如此艰难痛苦的抉择面前,克莱默神父最终会如何选择,九日将尽,他的命运到底会何去何从。
本片根据天主教神父克莱默被羁押在纳粹集中营期间所撰写的日记改编而成。
拥有信仰是一件幸福的事,更是一件痛苦的事,凭借信仰告慰灵魂,更要为了信仰,付出代价。《第九日》根据一位在二战期间被羁押的天主教牧师日记改编而成,纳粹企图利用卡里莫牧师劝降卢森堡的武装力量,卡里莫在迷惑和犹豫以后,坚定地忠于自己的信仰,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电影对于犹大的讨论引人深思。
施隆多夫行至晚年作品里仍没有丝毫倦态,《第九日》文本一如既往丰富而深刻。影片伊始第二个十字架的矗立已经昭示神父在殉道与求全之间将如何选择,但导演却没有简单地将坚持信仰与向纳粹妥协简单一分为二地对立:战争有敌我明确的双方,信仰与选择却不是非黑即白。很难说本片是在用宗教的视角审视战争与极权,还是用战争的极端情境叩问道德与信仰。
和德国的学生们一起在课上看这部有种莫名奇妙的内心压力……还没看完(。就快了……画面偏黑,压抑。不是看起来那么舒心的电影……
曾执导《铁皮鼓》的德国国宝级导演施隆多夫2004年作品,根据卢森堡大主教让·伯纳德的真实故事改编。比较有节制,不煽情,但很感人。
乌尔里希·马特斯在《帝国的毁灭》里演戈培尔的。曾执导《铁皮鼓》的德国国宝级导演施隆多夫2004年作品,根据卢森堡大主教让·伯纳德的真实故事改编。比较有节制,不煽情,但很感人。
在电影表达方式上很普通甚至平庸,但是如同那些思想深邃的德国电影一样,本片又抛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抉择:从饱受折磨和羞辱的集中营里出来的神父,在德军给他“放假”的九天时间里,决定重回集中营。看完后又倒回去看,那给小女孩巧克力的画面是何等动人,那离别前的打雪仗又是何等心碎
如果克莱默神父妥协 那么他就是犹大 但是纳粹军官告诉他 犹大是为耶稣而存在的 没有背叛 耶稣就不会被钉死在十字架 就不会有基督教 整部片子关于信仰的对话充满思辨性 就算是克莱默神父 也有弱点 比如他发现铁管里的水 为了不被渴死他没有告诉其他犯人 人性是复杂的 尤其是在那么一个残酷的大时代背景下
军官对犹大的解读有点JCS的味道,但电影里这种表达的态度明显是合理化的扭曲说辞,可以理解神父内心震动。只找到了毛家压制组的资源,还好也找到了国语字幕,那个配音听得我反复出戏……
我真没看懂 也不爱看 甚至我不知道里面的某个神职人员是好是坏 更甚至不知道纳粹军官在要求神父做什么 犹大 ?毁了红衣主教吗还是教皇 我是无神论者 但是我希望自己有信仰
尽管人性常常徘徊并共存于黑白之间模糊的灰色时代,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这是两个世界:在黑色的世界里,只有暴力和残酷;在白色的世界里,只有放纵和自私。它们非此即彼,却又组成了一个混淆黑白的世界。如何在一个相约瓦全的世界里重拾人的尊严?当亨利神父徘徊多时最后选择回到集中营承担他和同类共同拥有的黑暗时,我看到了那个世界最后一滴纯净的眼泪,它包含着我可以一直相信下去的那一部分:当我们在精神力量和人性弱点之间举棋不定时,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思想之独立,灵魂之完整,以及在生活中尽量尊重他人。
6/10。主色调是积雪后的阴霾,神父裹黑袍接受纳粹队长的威慑,然后带着白色康乃馨去母亲墓前,黑与白强烈笼罩着无助的噩梦;神父扑过去舔舐废水管渗出发黄的水滴拥有独占的罪欲,纳粹宴会的橙色光和办公室映衬在厚重黑暗中的红色墙纸,橙黄越贴近红色象征权力的诱惑,神父在这里交出干净如灵魂的白纸。
在看似无尽的苦难与折磨中,他终究拒绝了试探,正如摩西胜过权力的诱惑,马太胜过金钱的诱惑,保罗胜过虚荣的诱惑一样,他也胜过了作恶成善的诱惑 - 他是亨利克莱默,他是伯纳德神父,他也是千千万万追随良心背起十架的圣徒;他们的名字也许已被我们遗忘,但却写在那存留到永远的生命册之上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