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网搜索 导航
位置:首页 战争片 1944 高清下载
1944[爱沙尼亚语,俄语,德语]
豆瓣评分:8.2

1944

又名:暂无

主演:Märt Pius,Maiken Schmidt,Kristjan Üksküla

导演:Elmo Nüganen

地区:爱沙尼亚,

类型:战争片

年代:2015

发布:2022-09-24



导演: Elmo Nüganen
编剧: Leo Kunnas
主演: Märt Pius / Maiken Schmidt / Kristjan üksküla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爱沙尼亚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5-02-25
片长: 100分钟
IMDb链接: tt3213684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赫尔曼塔悬挂了四天之后,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
  占领塔林,并非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11月,在萨雷马岛泥泞、茂密的森林中,叶沙尼亚士兵顶着德军舰艇的炮火,驱逐了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德军。大规模的战事终于结束了,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临这片小小的国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难以抚平……
  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


《1944》下载观后评论:

1944剧照

1944剧照

1944剧照

1944剧照

1944剧照

1944剧照

  • 一个弹丸小国,在战争期间经历了多少的磨难~被德国强征的爱沙尼亚人在前线直接面对被苏联强征的爱沙尼亚人~纳粹德国是邪恶的,集权苏联同样邪恶,在两个强权大国之间的夹缝中很难生存,同样的情况在东线非常普遍,立陶宛拉脱维亚芬兰丹麦波兰甚至整个巴尔干半岛~小国是卑微的,小国的人民更是牺牲品,看到现在于苏联解体后真正独立的这么多小国,很难去一点点发掘它们在大国暴政面前卑躬屈膝求生存的历史细节~而在残酷的战争期间,要么当纳粹的炮灰,要么当苏联红军的炮灰,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与自己的同胞以命相博至死方休,呜呼哀哉~看到最后几个“党卫队”的孩子们被俘,当苏联政委下令要进行处决的情况下,尤里终于放弃自己苏联红军的伪身份,转而向爱沙尼亚人的身份求得认同,在保全了孩子性命的同时被牺牲,这也算是救赎自己曾枪杀同胞的罪孽了吧
  • 1.这是我第一部没有憎恶臭名昭著的德国党卫军电影,也第一次知道,党卫军的一部分并非在德国,而是为他们的家园而战、自由而战。2.故事的前半部是党卫军的主观视角,后半部分切换成苏联红军的主观视角,也是忽然领悟红军中一部分人并非纯粹的苏联人,而是来自他们霸凌的民族。3.两个视角的切换,深刻揭露了同族人由于分属两大阵营的对峙与血拼的强烈悲剧性,凸显了人性的张力。4.家园,是本片的一个隐含主题,既能让双方血染沙场,也能化敌为友,目睹着家园被坦克与炸弹的摧毁,观者代入时有一种切肤之痛。5.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剧,通过短短的战争切片,竟流淌出如此淋漓的鲜血,导演的手法很高明。6.人类,永远是政治的祭品,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当然,对小国更甚。7.导演对于苏与德的情感,虽然在故事中不著一词,但是看出了明显的倾向性。
  • 想不到一个小国能拍才如此精彩的二战片,个人觉得已经可以秒杀美帝与老毛子的主旋律二战片,也许这就是一个夹在恶邻间的小国在不停地碾压中的体会与思考吧。本片的视角很独特,从分属不同阵营的同种族人在战争中的行为心理展开,同为爱沙尼亚人,因为彼此身上的党卫军制服和红军军装,就在自己的国土上杀得你死我活,又因为听到民族语言而放下武器各自离去。观众如果了解爱沙尼亚这个小国的苦难历史,就会对片中的一切理解透彻。战争本身就没什么正义与主义,有的只是霸凌的残酷与、政治下的炮灰、人民的苦难。从爱沙尼亚人看来,苏联那个红色恶魔比纳粹更恐怖,片中的政委和纳粹官员的对比就非常明显。片子的制作相当精良,苏德两军的制服,标志,武器乃至战术无一不是真实还原,连很多细节都无可挑剔,我们的抗日神剧们好好学习学习人家吧。
  • “有罪的人没有反省,无罪的人反而自责。”《1944》这段历史,始终都是爱沙尼亚人的痛。二战开始,苏联就占领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又被德国进攻,1944年,双方在爱沙尼亚战斗,爱沙尼亚人有的是苏联一方,有的是德军一方,打来打去,相互残杀,各自投靠,但双方的爱沙尼亚人是纠结的,片子在这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尽量表现一个国家的人民,在战争时期的矛盾心理。片子拍于2015年的今天,怎么看待那个时期的无奈,确实表现得很好,总的格调是苏联造成的,但作为爱沙尼亚人,无论是哪一方,都是痛苦的,几十年后来看,都是理解的角度来看待。我们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期,但现在很难比较客观地看待历史,民族的感情上,表现不出像这边片子一样的人性,包容。小国总是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没有选择。
  • 如果没有看这部电影,真不知道爱沙尼亚曾经这样被苏联德国轮番辗压过。弱国无外交已经不算什么了,弱国连自己的人民都保护不了,雇佣兵还能拿命换钱,爱沙尼亚士兵却稀里糊涂地当着炮灰,他们怀着国破家亡的深仇大恨,为了要活着,不得不自相残杀,为仇人卖命,他们穿着党卫军的制服,为德国冲锋却拒绝向希特勒致敬,他们打着苏联红军的绑腿而家人却被流放西伯利亚。 他们无处可逃,或许将年轻的生命交给战场,也会好过以后被清算,或者终身受到良心的谴责。如果你想战胜法西斯,你就要先成为法西斯。苏联大概就是比法西斯更恶毒的法西斯。流放,诛连,政治犯集中营,斩草除根,不但让异见者永世不得翻身,连他们的子孙都永无出头之日。老大哥真没有教我们什么好,这些路数都上演过啊!
  • 处在两个大国之间,从来就不是一件幸事。爱沙尼亚的苦楚,立陶宛,格鲁吉亚,乌克兰能理解,波兰更能理解,后者在历史上所受的苦难,远超前者。一九四零年,苏联人侵入爱沙尼亚,带走了七万人从军,一九四一年,德国人又打了过来,带走了五万人从军,整个二战,爱沙尼亚牺牲了二十三人,占总人口的八分之一。相比德国人,爱沙尼亚人更恨苏联人,这在影片中有呈现,他们视德国的入侵为解放。斯大林是个不折不扣的恶魔,是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梦魇,在他统治下,富裕中农被剥夺财产,驱赶到遥远的西伯利亚,家破人忙,妻离子散,造成了大量人间惨剧,他们有理由痛恨苏联。其实,痛恨苏联的何止他们,我们中国人难道就不恨苏联,不恨斯大林吗?否则,蒙古国怎么会独立出去。

网友评论 (0)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