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工业基地沈阳一家大型工厂,工人在破败的休息室休息过后,摄影机随他们来到同样破败的浴室,安静地听完他们对生活的各类调侃(下流玩笑话、喝酒赌钱、某家工厂倒闭之后工人的出路等),又随他们来到车间,听到小组长宣布大伙明天全部下岗的消息。数月过去,有工人返回工厂找寻还可以卖钱的玩意。
摄影机来到某家简陋的疗养院,这里躺着在工作时被污染了的该间工厂的工人,他们一个个百无聊赖,对着唯一的一台电视机或自己唱歌或看电视台放的歌舞晚会或看毛片,但无论何种“娱乐”,都无法令他们激动,他们基本上不再对生活有要求,关心的只是“公家”可以给多少抚恤金。
我看的是126分钟版而不是240分钟版。整个观看过程中就在问自己,如果我穿越回1999-2000年沈阳铁西区那家大型国企上班,我能干什么呢才能二十年后有出息?买房?承包这家国企让退休工人整天追我报销药费?学二人转?跟带头大哥当个社会人? 想来想去只有一条可行,离开这家厂,铁西区,沈阳,东北。 王兵的片子总让我代入其中,却走投无路。最后认同厂长那句话,今日有酒今日醉。然后唱卡拉OK,“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被直白冷漠的镜头语言震撼了,它就好像这间工厂的一部分,可惜我只坚持看完了第一部分,从开头的长镜头,令人窒息的雪白和冷灰色充斥了整个屏幕,满眼的破败,也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颜色,甚至连里边的人都和背景融为了一体,大家依赖这坐破败的庞然大物生活,现在它要倒下了,随它倒下的还有背后无数家庭,在一个365天不停转,逼仄发苦的空间里,人们离开它却不知去往何处,大家拿着钱四散而去,留下这座工厂,依然在风雪中矗立,直到有一天被推倒,时代的巨轮下,谁也逃不过,现在也是如此。
1.近乎隐去摄影机的纪录,时代的印记,这样子的作品无论何时,存在都显得弥足珍贵,这让当下的人,可以直接、近距离的以观看的方式去“触及”过去;2.由一条仿佛没有尽头的铁路穿梭在沈阳的各个工厂,然后开始进入工厂内部——车间、办公室、澡堂、休息室等等,工人们的生活、言语、情绪一览无遗的暴露在镜头里面。破败的工厂、无望的工人,在铁西区里苟延残存,及至消亡。
无法评价,也无需评价,粗粝的影像在这里只是充当一个单纯叙事的旁观者而没有在平静的文本水面上泛起任何涟漪,我们只是看到工厂里的工人们在闲时抽烟喝酒、洗澡打牌,不时喷出几句下流的秽语批判着一些实事,什么都在发生着,却又什么都没发生,它产生而后崩裂于更内在的角落并在昭示着时代运转存在失衡的状态。四小时的精神旅程附身在穿梭于铁西区各个工厂的镜头之中,凌驾于铁轨之上,冒着大雪缓缓地向远方驶去。
片头铁路段落镜头通过纵向的空间跨度把观众“载”入这座城市,摄影机即穿越时空的“火车”,有些地方联想到《潜行者》。移动长镜头能延伸这种代入感,但没办法,对于纪录片来说成本与现实制约肯定在审美上没法做到十全十美。剪辑稍微有些琐碎,但已经最大限度展现了纪录片“记录”的使命。工厂、铁西区、工人。
三部共九个小时的铁西区是对时代真实而细致的记录,独特的拍摄视角也体现出导演为与铁西区融为一体作出的努力。意义重大的华语纪录片。
再看《铁西区》,火车像穿越时光隧道而来,来自肌肤的温度,生命的疗养,前世今生。粗粝的画面下,蚂蚁一样活着,没有目的的行走。
观影过程中其实有点懵逼,不知道这些混乱无重点的片段都是什么意思,直到公司年终聚餐说厂子就快要散了,我才一下明白混乱?迷茫就是那时铁西区的样子
影响了一代独立纪录片导演,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在循着《铁西区》的路子往前走,可见影响力之大。只不过伟大的电影注定曲高和寡,豆瓣区区几千个评分,让人唏嘘。
回想《钢的琴》是否过于渲染一种时代的没落和悲哀,而《铁西区》中的工人状态是不是才是真的生存状态,那么那些所谓描写人心灵或者时代的所谓影片到底是反应社会之“真”还是以一种看似真吗状态讲述这它的假?
作为沈阳人记录下工厂破产下的铁西区,拍摄方式也很尊重事实和人物,富有人文关怀。现在早已物是人非,感叹国家发展之余,那段工厂破产的下岗潮下偷盗卖身的时代记忆难得被记录下来。假料贪污,职业危害,大批下岗。
今天晚上突然想起来这部片子 还能记得在工作室看画面里漫天白雪 铁路 老旧画幅比的那个漫长夏日 其实没过去多少年 我们就忘记铁西区的眼泪 开始拍些笑贫不笑娼的东西 为自己警钟长鸣 永远关注人本身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