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大将军提图斯安东尼卡斯跟哥特人进行了一场时间很长的战争,最后除了他的四个儿子以外的所有人都牺牲了,但他们获得了胜利。大儿子卢休斯提醒父亲在庆贺胜利的仪式上应该有敌军的俘虏做祭品。提图斯采用了儿子的意见,从被俘虏的哥特女王塔莫拉和她的三个儿子中选出塔莫拉的长子作为祭品。失去儿子的塔莫拉发誓要找提图斯报仇……
女导演出手不凡,后现代结构莎翁的冷门经典,圣诗复仇,残酷物语。我猜很多人会爱死这部电影,因为舞台表演太展现演员的表演功底了,都是好演员啊。
用现代的方式(演员西装革履、甚至出现汽车、摩托、电玩等现在感十足的物品)演绎莎士比亚古罗马复仇舞台剧,血债就得血偿。男主(安东尼霍普金斯)要是一开始把那几个反派全部弄死,老老实实按民众的意愿当皇帝,实在不行让自己的女婿二皇子当,后面四五个儿子及女婿接连惨死、女儿被轮奸后惨遭割舌剁手、自己也被骗的剁了一只手的悲剧不就没了吗?所以如果要做事,一定要做得彻底点,不要留后患。还有皇帝居然会一眼看上俘虏皇后,人家三儿子都和你差不多大了好吧,也没看出她有多美。总体来讲很新颖,最后的晚餐审判复仇变成舞台剧及当众审判这一点很棒,创意十足,冲这一点还是多加一星。四星。还有,这是1999年的戏,如今20年过去了,古典文学与现代的结合创意依然很棒。
亲子离殇这是贯穿本剧复仇的主题。很多表现手法还是话剧的衍生,荒诞、夸张。结尾处的男孩与婴儿是一个点,希望冤冤相报自此终结,新的生命新的开始新的一切。
无人甘愿屈服于悲痛,复仇从来不是什么邪恶,在仇恨中,人们只能交付生命,而无法以卑微的忏悔来避免鲜血。这个世界上有爱,所以恨与恨也环环相套,悲剧性与荒诞性内外相嵌。
没啥可挑的,有些东西和罗朱很像,当代(含义本身)和古代(时代背景、制度)混合的奇异世界里,莎士比亚的故事才能reach its prime。真的觉得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写的都很好,最重要的是作为英国人、白人、男人,shakespeare没有因为身份、利益相关而拒绝任何人身上的戏剧性。hopkins也当然是演得非常好的,他关于泪水的独白,还有aaron关于color和revenge的独白,都非常好。lavinia和tamora是不是圣女和妓女的对立呢?圣女被父亲献祭,妓女被秃鹫啄食。我觉得这是复仇剧典范了,大概,影片结尾的处理值得多想。(忘记说设计细节令人爽透!比罗朱更爽!也许和90代末有关?
朱丽泰莫挑了两部最难排的莎翁,第一部泰特斯,最后一部暴风雨。电影的时空转换的确适合这样的莎士比亚,开头小卢修斯的惊鸿一瞥如同科塔萨尔万火归一里那双重的罗马。艺术就该如此,就像莎士比亚一生从不在乎古典主义,我喜欢这样的表现力和天马行空。
风味独特的一部莎剧改编。台词大段保留的同时,美术、意方负责的服装、镜头、音乐、甚至视角的新定与切换都堪称颠覆又合宜,两个半小时里有力讨论了暴力复仇的起源与走向。女导演Julie Taymor令人惊艳不已,强强主演亦赞。
舞台剧电影化,画面好看。古代和现代混搭得挺好玩的。印象最深的是女王的情夫,一个下等奴隶无所不用其极的恶。莎士比亚的台词还是不习惯。
挺特别的电影 报不完的恩怨 罗马大将Titus战胜哥特人后,将哥特女王的长子作为祭品杀死,并回罗马后拥戴一个昏庸的王子做了皇帝,一心复仇的女王勾引皇帝,做了皇后。而Titus要把女儿嫁给国皇帝,他的儿子不干,Titus在忙乱中杀死了一个儿子。随后,女王的仆人和情人摩尔人阿龙唆使女
没有想到莎翁会写这样的剧,也没有想到电影可以和戏剧有这样的结合……全片原汁原味的莎士比亚台词,戏剧舞台般的美术布置,霍爷张力十足的表演。服装大赞
不错,眼前一亮。也许人生就是这么绝望,命运就是莎士比亚,让好人坏人一起死光。 99分,减一分是最后提图斯善良的儿子没有干掉黑鬼的杂种,简直撒旦在人间,高潮前早泄。
电影中华丽的服侍、布景和质朴的价值观相得益彰,莎士比亚属于老派的贵族文化,尚勇不尚谋,有很多人总认为贵族文化“尚谋”,这其实是错误的,“勇”不是胡搅蛮缠和泼皮打架,而是坚持“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决心,中国的当代年轻人应该多读、多看经典,形式已死,没有价值了。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