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网搜索 导航
位置:首页 纪录片 归途列车 高清下载
归途列车[汉语普通话 / 四川话]
豆瓣评分:8.3

归途列车

又名:回家的最后一班列车 / Last Train Home

主演:陈素琴,张昌华,张琴

导演:范立欣

地区:加拿大,中国大陆,英国

类型:纪录片

年代:2009

发布:2018-10-28


  本片获得《青年电影手册》2011年年度纪录片大奖。


  本片获得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的VPRO IDFA奖。


  1990年,家住四川广安区回龙村的张昌华(张昌华 饰)和陈素琴(陈素琴 饰)两夫妻为了能让家里过上更好的日子,也为了让张琴(张琴 饰)和张阳(张阳 饰)姐弟能 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朝一日可以摆脱像他们一样在农村的艰苦生活,毅然离开一对幼年的双子女去广州打工。他们辛苦的赚钱往家里寄钱,几年才能回去和家人团聚一次过一个年。平时只能姥姥生活的姐弟对他们早已产生了生疏感和冷漠。但女儿张琴像很多这个年纪的叛逆少年一样,不听劝告毅然退学,重蹈了父母的覆辙,从村里离家去广东打工……

此片的巧妙与伟大,在于以点线面方式,捕捉了一个时代的痛苦与挣扎。点是四川广安打工夫妇张昌华陈素琴一家人,线是从广州到四川广元过年回家旅途上展开的风土人情及各色面孔,面则是人山人海春运大潮所铺开的巨大紧张和焦灼。此片平实冷静到残酷地记录,创造出令人悲愤的力量。让人哭泣让人绝望的春运,还有一心打工挣钱给孩子创造幸福未来的夫妇俩,偏偏带给女儿的是痛苦。当父女两人终于无视镜头的存在扭打到一起时,所有传统价值观掩饰之下的美丽谎言都崩塌了。我同情片中维护父亲权威而奋力揍女儿的张昌华,我也同情片中的女儿张琴。他们都是被命运摆弄的棋子,是谁制造了他们的痛苦和绝望?这个问题几句话说不清。令人心生悲凉。我能想到的是,在家读书无趣、放弃读书打工的张琴,更难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因为她的认知已固化为『钱,不能缺少钱。』

归途列车

一个民族的烙印在这部片子里体现得淋漓,子女教育,留守儿童,农民工,春运归途,一切都和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密不可分。这种最原生的羁绊就像片中三次开往家里的列车一样以“年”为单位周而复始,你不确定这一年在外获得了什么但是你必须坐上这趟归途列车。我和主角都是四川广安人,看到08年的丽琴在酒吧里看奥运开幕式,在2020的我仿佛和他隔空对话了,想到在08年五年级的自己也在看着同样的画面,现在也体会着同样的烦恼,很多人都指责丽琴叛逆,没有富人命得了富人病,这些指责我不清楚从何而来,因为在我看来,她就是一个留守儿童,在这样的视野之下她必然会走向这一条路,也是每个留守儿童的缩影。而我不知道的是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算不上悲剧的日常生活,还要搭上多少次归途列车,去支撑他们只有家庭的人生。

归途列车

大二放寒假前看过,对广州车站春运场面非常震惊,后来看的《差馆》更是如此。父母离家不是为了远游,是为了生存。春节前车站密密麻麻的人头,无数双期盼的眼睛盯着那趟归途的列车。春节在家里一家人的冲突争吵太真实了,父母有再多的心酸无奈都好,在儿女眼中列车是未知有希望的前路,离开家比什么都好,殊不知一只脚已踏入命运编织好的天罗地网。

归途列车

父亲打女儿时的挫败感显而易见,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归途的列车来来去去,回来的人回不来,而下一代却梦想着外面的美好拼命往外跑。 苦闷不需要刻意营造,一切都在无言中。

【3.0】和国内围绕春运民工返乡潮的电视专题新闻的唯一差别是报道的深浅程度。作为纪录片,存在多处欠缺说服力的桥段,比如被摄一家争执扭打的戏剧性场面。对于家丑不可外扬的面子教育下的中国家庭来说,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如此自然地发生在摄影机面前的,很难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有剧本成分和过强的预设。

那个时候我在本地上大学,没经历过春运。我在哈尔滨,和广东南北两极。但是那些成长中的叛逆,诺基亚,杀马特。无视钱,又经常为钱发愁。因为上学没有工作自由。人生的列车,也许中途会下车,终有一天还是会再次上车,随波也逐流。

不知道讨论导演的立场和究竟是不是一部纪录片的意义是否重要,我看到的是个人命运与所处世界的关系。从全球化到所谓的大国崛起以及在其中渺小的个体,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不是苦痛所堆砌起的,工厂春运列车住所,压抑狭窄逼仄窒息。哪有那么多月亮,六便士也难拾,一切只是为了生活而已。

城市化进程已不可阻挡,一大批走不通“书包翻身”路的进城务工青年被迫成为了时代的牺牲者。 “归途”意味着什么?对于第一次被父母带着挤春运的琴琴,回家就是回牢笼。而在经历的社会的狂风暴雨后,“家”或许就是最后的尊严之地了。 摆脱拮据条件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以多看看这类纪录片,有助于了解国情,培养宽容与理解之心。

隐去了真正的创伤时刻,还是被剧烈地伤害到了。结构出乎意料,父母归家又离别而姐弟快速的长大,四次春运像洞子准确扎在即将蔓延的裂痕间。55min和59min的两个列车镜头成为超越现实叙述的时刻。从勉强维持到岌岌可危,父母和女孩都没有做错什么,但就是有巨大的力量违抗着他们能够如同一个想象中的正常家庭。剪辑太漂亮了

我觉得这片子拍的蛮片面的,导演带有主观视角,拍摄了他眼中的民工和家庭,不具有特别普遍性。所以父母的选择也是符合导演心中的农民工模样。父母与女儿的冲突倒是具有普遍性。无法互相理解。人生的转折点真的好奇妙啊。人在十七岁懵懵懂懂带着愤怒然而又没有人给予正确指导。丽琴被眼前的即得利益所吸引。看不到更远的世界。丽琴的愤怒是父母的不在场,讽刺的是父母的不在场是逼不得已,想要子女好好读书,改变子女未来的生活。而他们的不在场却把女儿更快的推入了与自己相同的生活境地。

在看到女儿给外公烧纸那段之后我意识到这个片子好像不是我想的那回事儿... 2008年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亿人民币,琴琴站在电视前怔怔地看。两张归途车票262元,广州站上写着振兴中华,“我们在车站困了五天了“。那年我也常常有超额的民族自豪热泪盈眶,晃眼居然都12年了。

【发展经济学课后作业】1. 片中有两个点特别触动我,一个是丽琴和爸妈矛盾冲突时,很熟悉,虽然现在也能理解爸妈,但是会更懂丽琴。各反应真的很真实,前一秒还因此感到好笑,下一秒就(泪点)触动心脏 。二个是春运回家的群像,人潮,三次春运返乡,以及之前对那个暴雪封路的春运事件的迷糊印象。 2. 脑子里一直有“ 少不入蜀,老不出川 ” 的概念,去北方读书后,也更是念想川渝。但同时又一直知道,四川是个劳务输出的大省,老家也还有一些亲戚在珠三角打工。这两个想法居然很和谐地在我的印象里共存没有打过架,所以也一直没有更多去想过。 3. 画面中很多乡村的场景都是那么美好,甚至让我想起了 《小森》。再随着列车哐哐哐地,人们离去,奔波去陌生城市,工厂。 哎 好不服呀 4. 字数用完了,再查查资料去写作业了。

网友评论 (0)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