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姆·达斯(Ram Dass),原名理查德·阿尔伯特,是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后为追求人生真义,赴印度灵修达数十年之久。他被称为20世纪最受推崇的心灵导师。1971年,拉姆·达斯首部著作——绘本《活在当下》”(Be here now)出版,迅速在美国热销200多万册,其“活在当下的理念唤醒了整整一代人的心灵意识。
人是什么?在一个中风瘫痪者的眼界里,人是灵与肉的分离而又统一。拉姆达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中对于死亡的冥想和感悟使他超越了自己对于苦难和死亡的恐惧。然而把整个人类缓慢的自我认识过程叙述成“回家之旅”不说全无道理,但至少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脱胎于灵修经历的观点意味着他视网状的人类社会为遥远的彼岸,而将生命的真实存在筑建在了只有于致幻药物作用下才能“观察”到的死后世界。
五年前读过日文版的《Be here now》,是研究室一个对灵修有兴趣也有慧根的日本女生塞给我的。读到拉姆.达斯吸毒致幻的叙述时,觉得挺想扔书。后来女生去印度追寻灵修导师,染了个肝炎回来,休学了半年。我们的交往也渐渐零落。谈不上是“纪录片”,整体就是一堆并没记录什么的喃喃絮语,也并没传达出这位一代嬉皮宗师真正的思想内核。
《拉姆 达斯:归途》:生命只是一场梦,跟变化做朋友,痛苦是恩典。如果你认同你的灵魂,死亡就是一瞬间的事,没必要在否认死亡中耗尽能量和丰富性……深深的感动。人们一但准备好了,就会愿意去学习……纪录片结尾,他说:从你的平静,你的爱,你的同情开始,然后去爱一切,让我们送彼此回家。
如果有一天我知大限将至,如果他们愿意陪我最后一程,那些我爱的人们和我一起去往风景美丽的小岛上 读过最后的时光,爱,平静,冥想,安静,释怀,接受生命礼物最后的馈赠—死亡。死亡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种转换,我们的意识不灭,里面留藏着我们全部的记忆。优美的镜头,诗一样的摇曳。
人总会变老,当你再也跟不上时代变化的速度,当你听不懂年轻人谈论的事情,当你对世界毫无价值,当你的存在给他人带来的只有烦恼和痛苦,生命的意义会是什么?继续生存的勇气该从哪里获得?如何再面对这个曾给过你欢笑泪水多姿多彩却又从未改变的世界。
里面的话... 纪录片就是可以这么做,先表达自己内心再去想别人接受的事情... 看了短评怎么有那么多讨厌的人,亏得看过片子可还是不知道inner peace and love
死亡就是脱掉不合脚的鞋子。 坦白讲理解得并不深刻,死亡是终极解脱吗?那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为了追寻什么?活着难道不是为了更好地去爱和不爱吗?
神以食物的形式出现在饥饿者面前。年轻人总喜欢说 我以后绝对不会如何如何,虽然我也还不老,但是我是真心觉得任何事儿话都不要说得太满。
是断断续续的喃喃自语,死亡不是否定,是 going home,going home 我想是指灵修中意识统一的回归。
住在那么好的疗养院,每天看着那么美丽的景色,周围一堆人变着法哄你玩,这不叫die in peace,没有任何意义
我是真的很想要获得一种平静,很想要把他人打碎的重新修复,但是这些,这些都不是答案,只是一种虚假的幻象。
跳...大神玩家的自我嘟囔?又是与自己和解?中风中风(抱拳)。总有很多美好的死前故事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