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迪南德(让-保罗·贝尔蒙多 Jean Paul Belmondo 饰)经受着一段糟糕的婚姻,又不幸被公司开除。他在一个无趣的聚会上遇见前女友玛丽安娜(安娜·卡里娜 Anna Karina 饰),重燃旧情。厌烦一切的他决定抛妻弃子同她一起逃离。他跟着玛丽安娜去了她的公寓 ,发现一具尸体,接着很快发现她正在被黑帮追杀。在相处期间,玛丽安娜给费迪南德取了个昵称:皮埃罗。他们开车奔向南方,一路上疯狂抢杀。当他们到了法国,两人关系开始紧张。皮埃罗不再读书、思考、写日记,玛丽安娜也厌倦了这种生活,坚持要回城里。他们在一个夜店里遇到黑帮,混乱中两人失散了。皮埃罗疯狂寻找玛丽安娜,两人最终重聚。玛丽安娜利用皮埃罗得到一箱钱,之后逃走去找自己真正的男友——之前她多次提到的哥哥。皮埃罗开枪打死玛丽安娜和她的男友,将自己的脸涂成蓝色,身上绑上炸药。最后一秒,他后悔了,试图摁灭导火索,但是失败了,炸药砰地一声爆炸了。
本片获得1965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戈达尔的风格太特别了,摄影构图也绝了。极度的自由,可能就是一种自我毁灭吧。满口的爱,大概率是谎言,爱埋在心里才是真的。没有最后10分钟,我会觉得这片名错了吧,应该叫狂人玛丽安,但看到最后,才知道,失去了爱和希望的皮埃罗,才是真的狂人。
本想叹声天地一沙鸥,又觉法国新浪潮不兴这么矫情的。各种无逻辑拼贴,甚至是本身就不受规训的表演,好像是对着博物馆里的一件后现代艺术品,视域中的时空坐标不断延伸,形成的一出影像作品。只是新浪潮到这儿,似乎就只能是街角小咖啡馆里的解愁剂了
今天是生命中美好的一天 梦组成了我们 我们组成了梦 逃离生活背离自己不是好事 颜色真好看 不过最近审美疲劳了 雷管自杀狂人皮埃罗
从所谓的狂人皮埃罗背后,我看到的不只是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迷茫更是这个时代之殇它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而这也为我们的精神提供了更大的缺口,永远也难以填补
第一次新浪潮。有点不习惯法国导演的叙事方式,导致一部电影看了三天一一细碎的语言与画面交织,打碎故事,慕名而来,一头雾水…… 很好地练习了听力,证明我法语基本表达还可以?
文艺青年怎样才能远离《狂人皮埃罗》的生活?很简单,这种生活并不会持久。事实上,这对《法外之徒》的爱情生活未满两小时就被死亡终结了。不管戈达尔对于「电影」的认知和改造于六十年代是多么前卫、叛逆和新潮,他的电影都还没逃出电影的框架。名言「电影止于阿巴斯」证明:作为爱情的产物,电影终有消亡的时候。将电影生活化,生活电影化的人是阿巴斯。用后阿巴斯时代的眼光来看,这种形式主义美学已然开始落伍了。倘若你看过哪怕一部阿巴斯式电影,就会对这种打着解构电影旗号的「老电影」失去兴趣。看过《野草蔓生》的人或许还能够看出《狂人皮埃罗》的问题:这是一个不懂女人的男人。他沉浸在自己的思想、理论和白日梦当中,对于女人真正在乎的东西毫无在乎。幸亏新浪潮里有个叫瓦尔达的女人,一部《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足以秒杀一堆男性主义电影。
10 虽然我看的电影不多,但我仍然觉得这是电影史上最好的作品之一了。这样的光影构图,谈论的政治历史,提及的诗和艺术,独白与配乐,还有任何电影能做到吗?极致的疯狂,浪漫与爱一起走向穷途末路。 法国新浪潮,今天依旧潮到爆。
永远逃离 才会一直自由 /通常为跌宕起伏以后的生死伤感 但《狂人皮埃罗》里的爆炸和消亡 正是死的本能在脑子里不断预演的画面 幻化成冲向自由后的平静
法国适合拍默片 美丽的景色 和不好好说话的人 一个被无聊所困之人的臆想 人生无非是生活和爱情 但当这两件事看得透彻时 你就是皮埃罗
【7.5】戈达尔究竟还有多少种方式不好好讲故事。与其说是《狂人皮埃罗》,不如叫做《狂人日记》。它诗意又游离,离群索居又发人深省。最后皮埃罗将自己的脸涂成了大海的蓝色,用炸药一圈一圈绑在头上这种极其戏剧化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堪称末路狂花。 “电影就像战场,爱、恨、动作、暴力、死亡,一句话总结,就是感情。”
三次看《法外之徒》三次被劝退,成功治好失眠。《狂人皮埃罗》是浪漫与感性的结合体,是解放,是冲向天际讴歌本我的进行曲。乔伊斯,福克纳,雷蒙德钱德勒,即便读过,对这部影片也无从切入。罢了,近一年内不打算看戈达尔。
4.5 生活始终在别处,意味着La lutte continue(连续战斗)的意志,一切技巧、想法、糅合、态度都是自主意识的动力总和,充其量也就是新浪潮的知识型,意识形态肯定不会自己去启动摄像机,不过疙瘩狂人广延又坚定的诗意,是从电影未来可能性止步的地方开始的。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