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根据冼星海在阿拉木图的经历改编,赞颂人民音乐家在异国他乡遭受苦难却仍心系祖国的伟大精神。战时艰苦,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隐姓埋名,却不忘寻找机会回到祖国。同时他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在遥远的延安时刻鼓舞着艰苦抗战的人民,激励无数有志青年为祖国顽强斗争。而在阿拉木图,他的音乐才华使他结识了当地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两人建立了深厚友谊,正是他的音乐让不同的民族凝聚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难。他所作的《阿曼盖尔德》便是这样文化互相影响包容后的一个成果,对当地人民产生深刻影响,为两国的友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 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提名)西尔扎提·亚合甫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 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女演员迪纳茨·努尔赛伊提
第9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提名)西尔扎提·亚合甫
冼星海,中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仍然心怀国家民族,一曲《黄河大合唱》唱尽了中国人抗战之伟大决心。本片通过多人的视角展现一个全方位的立体角色,胡军的演绎也使得冼星海这个角色更加丰满。袁泉虽画面不多,但把一个女人对丈夫的牵挂与期盼演绎的淋漓尽致。
最近传记有点上瘾 也可能是暗黄色灯光的房间比较有氛围 挺不错的一部传记类 分两次看的,可能后面部分剧情转折比较精彩 也可能是音乐有特殊的魔力吧
怎么说呢,惊喜度不高。观看的感觉还是很像在影院看的大部分片子,剧情的走势,起承转合的感觉都挺流水线的。不过题材确实是好题材,氛围营造得也很到位,胡军和袁泉的表演也非常漂亮。总归而言,欠缺点东西。
四史教育放的片子。电影史栏目主创方的作品的确拍出了不太刻板的传记,但编剧和导演表述了一切想表达的人却似乎忘记了音乐(作品)本身。
后半段眼泪没停,70周年建国纪念片,用冼星海来表达我爱我的祖国,该是最合适不过了。胡军很厉害,全程俄语,袁泉不多的几个镜头,却深情款款。战争真是害人,他最后也没能活着回到祖国。那个时候,或许在俄国会比中国生活的要好些。那个年代的跨国友情和亲情真动人。
本是冲着袁泉去看的电影 结果落幕以后 被胡军的演技感动的一塌糊涂 被骗走了不少眼泪 同时也不得不感慨 而今,我们的生活真的足够幸福, 那些总挂在嘴边的压力和焦虑 在如此强烈的情感面前 不值一提
长大了才知道小学时候音乐课上的那些歌是不能用来乱改词胡唱的。在电影频道看的这部片子,画面挺美,节奏很缓,看的不全,没太理顺逻辑但也没发觉什么漏洞;作为一部传记题材史诗片称不上优秀,但还不错。
1.胡军把冼星海老师演活了,这是他的杰作,我几乎忘记了他演过的其他任何角色; 2.哈萨克斯坦演员们的素质极高,尤其是那对母女,表演非常令人信服; 3.有几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培养音乐家很不容易,而战争总会结束的”、“祖国在遥远的地方,但我相信它总能听到的”。 4.如果爱国电影都这么拍,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拒绝欣赏这种伟大而深刻的艺术,它令我重新认识了冼星海老师和他的音乐。
#你是这样的人#祖籍番禺,澳门出生,留学巴黎,回到延安,辗转苏联。电影《音乐家》讲述了冼星海生命中最后几年在哈萨克斯坦的故事,既有音乐家惺惺相惜的无国界友谊,不为人知的家国情深,又有战争年代的异域风情。看完才发现原来冼星海的人生经历这么丰富, 在阿拉木图,他创作出了哈萨克民族英雄交响诗《阿曼盖尔达》,修改了《黄河大合唱》。胡军的演绎也非常到位,是一部值得看的主旋律电影。
作为关于音乐家传记片,音乐在其中占比太少了。外国小女孩的戏虚假又矫情。成年女儿“再抱我一次”更是莫名其妙。当下这条叙事线索是为了呼应一带一路吗?
胡军饰演的冼星海,演的很形象,特别是在中俄边境线的那段,故国故土可望不可即的那种悲伤的感觉,很生动!最后吐个槽,俄罗斯小姑娘为什么长不大????
讲述了音乐家冼星海本来去俄国剪辑影片 因为突发战争不能回国 最终滞留在哈萨克斯坦 与一对母女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也倒在了哈萨克斯坦的舞台上 至死未能见到妻女 为祖国的战争期间音乐奉献一生 音乐对战争年代有相当的重要性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