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是欧宁、曹斐应邀为第50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而创作的实验纪录片。它以缘影会名义制作,采取个人创作与群体协作相结合的制片方式,展开对广州城市化进程和典型城中村三元里的拍摄和研究。《三元里》从三元里这个城中村开始对广州进行切片研究,它以城市漫步者的姿态,探讨历史之债、现代化与岭南宗法聚落文化的冲突与调和、都市村庄的奇异建筑和人文景观,最后形成一部黑白影像诗篇。
《三元里》曾在世界各地放映和参展,并被纽约现代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以及Uli Sigg、Jean Marc Decrop、Monique Burger、Michael Berger和管毅等收藏家所收藏。
黑白纪录片,40分钟,2003
导演:欧宁/曹斐
拍摄:欧宁、曹斐、缘影会成员
声音:李劲松
制作出品:缘影会(U-theque Organization)
前两部分分别是车流和房屋建筑,后面以人为重点,第一部分持续时间很长,担心一直都是这样。是关于三元里的纪录片,但我觉得按这种拍摄方式,它可以任何一个地方的纪录片,对三元里本身的意义不大。开头部分剪辑不错。
高密度的影像呈现,纯粹为了形式而产生,苏联蒙太奇理念的延续,不得不让人想起雷吉奥的作品。不过2003年,对于中国纪录片发展来说,还很年轻,拍出这样的作品,也可以理解。只是现在的纪录片理念,已经跟过去完全不同了,所以,这其实是一部很陈旧的作品,也缺少对人和物的停驻而流于表面。
4.3画册一样的纪录片。曹斐惯有的富有节奏感和幽默感的剪辑,观赏程度?不过有被配乐喧宾夺主的嫌疑。再夸夸配乐,太厉害啦不愧是老搭档劲松李!
这部实验性纪录片其实动静皆宜,无论是作为电影播放,还是截取其中的部分画面重新排列,都能够表达一种思想,类似电影在艺术展上看了不少,挺有意思。
在吕新雨的纪录片课上看的,是一部向维尔托夫《带摄影机的人》致敬的作品,挺好的。。其实我只是想表达我现在很想去广州玩的心情= =
拍摄的内容流于表面。分类为实验纪录片,其实也只是名字好听,而这样的题材,调成黑白色彩实则也不能让其格调增高,反而使真实性流失了。还原就应该还原得彻底一些嘛,哪怕粗糙一点也不影响的,因为纪录片的美感的并不来源于所谓的镜头调度,而是一些更真诚和更淡出的东西,那和拍摄者的初心有关。(导演的原初目的更多是想录下广州,抑或是借广州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其实很容易看得出来,而一旦让功利心成为了拍摄的主导原因,拍摄手法自然就会跟着别扭起来。)另外,现在所谓的“切片式研究”,某程度上也只是能力不足的另一个说法。综合来看,作为散步影像合集是不错的,但是不会给人留下任何深刻的记忆点,所以整体而言也就一般以下的水准。
降格,快剪,摇晃镜头。最后不同职业人群的合照也很有力量。白云机场的飞机从屋顶飞过。三元里的夜,有人睡得很香。三元里的夜,有人难以入睡。
三元里曾是我脑海中的广州尽头:一号线的终点站。十年后曾再次到访三元里,发现它已然处于城市的内部,成为了快进的、混杂的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又看了一遍。尝试更深一层考虑作者意图,快节奏的蒙太奇剪辑。城市光景和三元里,飞机和村人的生活,城市人和村民,狭窄阴暗和开阔单一。
急切地把你拉进来,又拒绝你往“里”看。剪辑、配乐、节奏都很好,只是似乎并不有助于内容的表达。手里握着三元里,心里想着广州城市化,脑子里琢磨着“实验性”,最后啥也没整出来。
詩歌節放的,三元里,曾經銷毀鴉片的先鋒,再變成毒販聚集地,再到被拆的城中村⋯故事太多了,日常畫面快進然後來回剪輯,配上現場電音莫名帶感
快速的镜头,狭窄的视野,飞机低鸣从你的头顶飞过。黑夜中睡去,白天复又苏醒。三元里,广州的城中村。里面的人失落或者容易开心。Pro.Vissel说她认识欧宁,我好奇,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