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Kochegar / A Stoker
主演:Михаил Скрябин,Юрий Матвеев,Александр Мосин
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
地区:俄罗斯
年代:2010
发布:2021-09-14
苏联解体后那个“疯狂的九十年代”,在俄罗斯北方一座工业城市。主人公伊万是一名雅库特人(少数族裔),因为20多年前那场不光彩的茹侵阿富汗战争留下了脑震荡,现在是一家锅炉房里的工人。一位当地的黑道大佬是伊万从前的战友,常常利用锅炉房来毁尸灭迹,“没关系,他们都是一些坏人”,如此,他安慰伊万说。但直到有一天,当Skryabin的女儿因抢走了这位朋友女儿的男友而被送进锅炉时,伊万才开始醒悟。战争并没有结束。
影片是一部极端残酷的暴力现实主义作品,可谓延续了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一贯大胆黑色的风格。他执导的《兄弟》、《畸零与色情》等片让主流媒体难以接受,克里姆林宫最喜欢的导演Nikita Mikhalkov(《毒太阳》)也曾出面攻击称《兄弟》的主人公“充满破坏欲”,“荼毒青少年的思想”。不过在2010年底俄国影评人们颁出的“白象”奖中,《火炉工》摘得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四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
有人说过:俄罗斯文学倾向于悲怆。在片中,这种悲怆再加上战斗民族骨子里的勇,才得以成为“愤”,好似一面怒张的帆迎向了风暴。真想去俄罗斯游历一番。
俄罗斯,2010.原以为是一部现实主义,哪知是具有喜感的B级暴力片,表现直白也苍白,人物机械冷酷也毫无性格特征,白茫茫的俄罗斯雪地没有一丝丝纯洁而全是冷冰冰。暴力,残酷,毫无人性。
配乐独特、特点鲜明、寓意深刻,故事简单直接,但是却力道十足。九十年代解体后的俄罗斯、疯狂的社会、挣扎的底层人民、不断压迫的统治者。因为害怕“寒冬”,人人都在拼命烧炉子,可他们却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暖。 俄罗斯导演阿历克塞·巴拉巴诺夫?
和吗啡、棺材一道,成为巴拉巴诺夫的20世纪癫狂三部曲吧。锅炉工形式感最强,步调节奏如《兄弟》,变态劲的实验感却不如另两部。
雅库特锅炉工大伯的写作计划和不可饶恕,杀无赦。不同人物的重复长镜头,用最简洁的方式拍出最复杂的情感和故事,诗意冷酷。巴拉巴诺夫绝对是最会拍雪国之城的导演之一
轻快的音乐下叙述着一个杀人与复仇的故事,面无表情下深藏着杀人如麻与深深的情感。关于导演阿历克塞的另一部电影《畸零与色情》,感觉无趣与无味,而这部锅炉工拍得轻描淡写,却炉火纯青,深得我心。
有点哥特小说的意思。我有个小学同学,他爸爸只上过小学二年级。我们上初一的时候,他爸去俄罗斯给人烧锅炉。后来不知怎么的就写起小说了,曾经连续三年进了诺贝尔文学奖前六名。后来写电影剧本,也总是获得一些最佳编剧、最佳男演员之类的奖项。去年听说改行做了杀手,被捕入狱了。
曾经的卫国少校 ,和平年代却成了环境恶劣的锅炉工 ,莫大的讽刺 。用锅炉替黑帮焚尸灭迹 ,每次都那样坦然 ,当知道自己的女儿被害 ,同样的手法 焚尸,剧情有些粗糙 ,复仇斩草也不除根 ,最终自我了断,令人费解 !
北欧电影和俄国电影真的有点一脉相承的意思,在巴导死后再看这部电影,这倒数第二部电影仿佛是对他电影历程的一个总结,而遗作《我也想要》表现的东西明显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北欧电影大段大段的沉默,本片百分之八十都有配乐,更有意思的是百分之八十都用的同一个曲子
锅炉是一个重复出现的意向,每个人都要在厚厚积雪里走路是一种形式。不足的是形象的创造力,太过的是音乐。 2019.7.17
电影的乐曲是亮点!像舞曲,像预言,预示着开心地跳入死亡。主题乐曲轻快劲健,每每在人物行路与思考时跃动,指向下一段故事转折,往往是死亡的前奏。如果说《棺材200》是寓残暴于平淡,这部于平淡之余,更进一步,寓残暴于轻快——结尾的暴力之极配合着几乎摇滚起来的舞曲,更是相当直白的表达。张力十足,短小精悍!
导演表达方式极具北欧风格,全程90%的时间都是同一首欢快的配乐,但并不会觉得厌烦。而故事与配乐恰恰相反,暗黑系的,视觉表达也非常直白,某种程度上感觉跟韩国导演金基德的风格有些类似,在讲述人性/社会的黑暗方面有共通之处。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