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grim, rust-belt Pennsylvania, Wanda is down and out. She works sporadically, has abandoned her husband and children, sleeps on her sister's couch, drinks and smokes too much, and goes home with men just to have a roof over her head. One night she walks into a bar after closing and finds a nervous Mr. Dennis pacing. She takes up with him, and he proves to be a criminal. They go on the road, visit his father, and he plans a robbery. He's rude and demanding; Wanda accepts his abuse docilely. What future does she have?
第31届威尼斯电影节帕西内蒂奖 最佳外国电影芭芭拉·洛登
作为独立电影的《旺达》被称为有着 “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般的影像,技术层面上看确实如此,不过令我惊讶的是其风格化的色彩展现,显然洛登在影像上有着更绝对的控制权。之前已经提到的黑色煤矿地,它粗旷的表面和电影本身的胶片颗粒感一脉相承。电影的主色调则是青色:旺达的衬衫、房间的墙;而另外一个抓人的颜色则是夺目的大红,或许是作为一种标记危险的颜色,它时不时出现在旺达旅途中遇到的男人身边:开场的矿地里出现了一辆红色卡车;第一个扔下她的男人把一个大红色的套西服的袋子挂在车里;旺达被偷走钱的电影院门口有着大红色的门,她走了进去;意大利面酱和汉堡包里的番茄是大红的...... 这些颜色的反复出现,预示着某种思维定式的存在。
令我惊讶的是,我曾经对金敏喜的评论与杜拉斯和德里罗对旺达的评价逐一印证。无论是杜拉斯说“《旺达》中有一种奇迹。通常,视觉再现和文本之间是存在间距的,被摄者和表演之间也是如此。但在这部电影里,间距完全被消解了,在芭芭拉和旺达之间有种瞬间且永恒的连续性。”还是德里罗说“旺达是被设计出来的一片空无”,都与我对洪尚秀镜头下的金敏喜的看法如此切合。但是芭芭拉显然比金绝望,这种软弱甚至让观众窒息,但是这种描写/拍摄人的方式抵达了其他形式难以抵达的准确。同时,芭芭拉是自己拍摄自己,金与洪却达成了表演者与拍摄者主体分离情况下的契合。
【4.5】从上世纪40年代至今,“邦妮和克莱德”在美国电影史无数次的变奏中得以永生,而在芭芭拉·洛登的镜头里,这个荷尔蒙永远旺盛分泌的公路犯罪片框架又一次迸发迷人的生命力:抓狂紧张亟待爆发的人物气质延续到《醉酒的女人》及其后的卡萨维茨,散漫风情画式镜头写生后启马力克《穷山恶水》,这部《旺达》几乎奠定了后世美国独立电影的整体基调和人物审美。但它更迷人的是拒绝了“邦妮和克莱德”的命运共同体,片中的女性仍旧受制于男性,却在男性的秩序中以寄生方式行进,性别政治在这里获得了诗意的表达。
反类型,很难想象导演真实性格和旺达之间的联系,演得太好了。观看时一直有种神奇的观感,无目的游荡并搭上抢劫犯这样的事绝对称不上生活化,但旺达虚无却又总是在寻找什么的状态让所有架空都落地了。虚无,不是人物空洞,相反,芭芭拉用了吃意粉、路痴、健忘等小动作充实这个人物。事件层面是她搭上抢劫犯,心理层面是抢劫犯搭上了她。她笨拙懒散,关怀他人,多次无意扰乱了丹尼斯的情绪和计划,紧张的抢劫和逃亡变成叨叨絮絮的家长里短。一比一的画幅里,边缘女性旺达虽落魄,但始终处于画面中心。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没处安置是什么感觉,就是旺达着感觉,她就像一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糊里糊涂地跟着茶色眼镜走了。 一路之上,她与酷酷的茶色眼镜倒也有那么点生情,特别是如果没有一个男人关心过她的头发、穿着,没有一个男人赞扬过她,你做的不错——她就需要那么一丁点儿肯定,跟救命稻草似的。 结果,茶色眼镜去抢劫第三帝国银行的路上,旺达开车却跟丢了。这一来却救了她,茶色眼镜被当场击毙。 她在人群中、电视上,看到那个世界上最相关的人死相难看。
非常非常喜欢系列。少数的“喜欢看下去”的电影,真心想知道人物命运的电影。最值得称道的是创造了旺达这一鲜活如在眼前银幕形象。粗粝的影像和略带奇幻的现实主义令人联想到《幸福的拉扎罗》,有趣的穷仔晃大街令人联想到侯麦的《狮子座》,镜头宁可对准一个乞丐街溜子也不要对准普通人,因为这样有趣的多。旺达的天真与不争令人无奈与心疼。纯粹的角色电影,故事都成为陪衬,人物立住了,发生什么都是合理的。
29 AUG 2021 (4+) 自導自演,對blonde果種既膠又蠢的描繪幾乎政治不正確(被老點清晨買三個漢堡真心笑左)。粗粒+即興+停不了漫無目的的遊蕩,非常易認的典型美帝獨立電影質感︰有女、有車、有公路、有鐵鏽帶,你可以講笑話係卡薩維蒂版的Nomadland,但我會認真話佢wanda遠遠甩開Nomadland,不能同日而喻。
永远等待别人帮助,等待被人拾走,等待被需要、被命令和被夸奖,这样一个被动语态的女人是如此常见。至于“懒”的部分,一是不具有代表性,毕竟附属者天生面对更严厉的环境压力和内在迎合期望的驱动,没什么选择懒的权力;二是“懒”其实是对现行体制的消极对抗,并不符合接受一切的“空”这个概念。
影片最好的部分是它不去做任何溯源的探索。wanda为何如此,将来又如何,童年如何,家庭又如何,影片一概不浪费口舌。她就是如此,曾经如此,未来也会如此,以被动的姿态承受生活,偶尔被枪弹的碎片击中,做不知目的为何的抵抗,转眼又陷入下一个漩涡。
旺達沒有力量,就連存在與否似乎都沒有區別;她不被在意,甚至到了被反覆提及也不會被找尋的程度。理解女人真實的無助和軟弱就該澆滅《邦妮與克萊德》的想像。旺達最後只是漫遊著旁觀了男人的計畫,而男人設下的一切其實也是是徒勞虛假的。
这种麻木和无力使我感觉沉闷又不安,最后她从车上尖叫着逃离时我以为她终于活过来了,却不想后来还是回到男人的酒桌边。啊,无法逃离。又想,不接受这部电影,是否亦是我潜意识在疯狂抵御这种无奈颓丧呢。怕自己在某个瞬间也和她共沉沦。
旺达的生活或许看上去是了无生气的,无所事事的,虽然这点毋庸置疑,但这不代表她的生活就不是美丽的,最起码不代表这种生活不值得被拍摄。电影的镜头始终认真地观察着,感受着,而丝毫不多愁善感或带有抱有批判。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