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网搜索 导航
位置:首页 纪录片 2021德国8.7分纪录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HD1080p.中文字幕 高清下载
2021德国8.7分纪录片《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HD1080p.中文字幕[[db:字幕]]
豆瓣评分:8.7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

又名:巴赫曼先生和他的班级 / Mr. Bachmann and His Class / Herr Bachmann und seine Klasse

主演:Önder·Cavdar,Dieter·Bachmann,Aynur·Bal

导演:玛利亚·施佩特

地区:德国

类型:纪录片

年代:2021

发布:2024-01-02

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下载地址一

在哪里才有家的感觉?在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有着复杂的排斥和融合外国人历史的德国城市,和蔼可亲的老师迪特·巴赫曼帮助他的学生们体会家的感觉。这些学生年龄在12到14岁之间,来自12个不同的国家,有些人还没有完全掌握德语。在退休之前,老师希望激发这些未来公民对不同工作领域、主题、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好奇心。看完这部引人入胜、让人感同身受的纪录片,让人不由自主地意识到,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幸拥有这样高情感、有耐心的老师,冲突就能通过讨论得到缓解,约翰·列侬的"想象"就能成为现实。导演玛丽亚·斯佩德和摄影师Reinhold Vorschneider向人们展示了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可以是一个壮观的过程-并将其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以至于电影本身几乎具有了某种英雄气概。
  • symnz2021-06-14 18:01:29

    在中国学校,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考试,但没有学过如何和别人相处,如何和自己相处,如何欣赏生活中的美 ,如何寻找身份认同,如何面对民族历史

  • 无糖吐槽2021-04-01 23:19:39

    言语的驳斥只捍卫了一种观点,而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搭建了无数座世界。比起金熊在架势上的咄咄逼人,巴赫曼先生在对待历史与当下的态度上更温和却也有着直面无法终结的争论时的果敢与坚定。

  • 欢乐分裂2021-06-19 17:36:49

    几乎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教育模式(作为前教育行业人员无比羡慕)——专业业务能力强悍(身兼多职,寓教于音乐让人欣羡,唱起老迪伦太迷人!讲解作文/阅读/语法的方式一看即知深谙教育心理学),又兼爱心情怀(关爱学生的种种细节好贴心),更难得的是做到严慈相济(引导学生如何面对/解决问题);学生群像也是成功的。 特别感动的三点:1、针对个人情况商讨升学计划;2、课堂上谈论两性关系,这般宽容自由的言论氛围令人激赏,谈及同性相恋——“只要他们相爱”,只想给孩子们鼓掌!3、以现状的移民潮结合二战时期劳工,选取施塔特阿伦多夫含有丰富蕴意,这是一个通达历史纵深处的管道——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历史教育。 很喜欢空镜掠过的景物时序,季节流转,巴赫曼先生送走学生的后脑勺上写着孤独。

  • 南悠一2021-03-06 14:41:22

    高亮简介中的一句话吧,“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可以是一个壮观的过程”。谈技巧是没什么用的,再高亮一遍: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一个壮观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包括再教育。

  • 陀螺凡达可2021-03-05 17:34:01

    看完后爱上巴赫曼先生了,尽管从中段开始才进入他的私人空间。三个半小时不嫌长,就像助教一样旁听一节又一节课,观察巴赫曼和小孩们的交流沟通。音乐段落很动人,空镜很有效,素材组织天衣无缝。

  • TWY2021-06-14 18:00:05

    开场两个细节:清晨,导演拍了上学路上的面包店;巴赫曼先生问刚到达的学生们还想不想再眯一会儿;结论就是这部电影很懂一个在电影节赶场看电影并在开场一分钟前还在努力把披萨塞进肚里的人的心境,让人感动。

  • 胤祥2021-03-11 22:55:19

    #71st Berlinale# 评审团奖(原鲍尔奖,现三等奖)。鸿篇巨制,比起一部“爱的教育”和更为直观的移民/身份问题而言,导演更关心的问题实际上是德国的人口政策:为何要引进外劳,如何对他们进行公民教育,如何通过语言和教育体制(还专门补习了一下相关资料)来塑造“德国”。导演精湛地用直接电影的方法把这个大问题贯彻在日常细节中,并将其历史化(追溯到20世纪初、纳粹德国时期、60年代土耳其外劳等等),工业小城施塔特阿伦多夫这个地点选得也非常精妙。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柏林学派居然开始煽情了,结尾真的好动人!

  • Orisonku2021-06-13 18:02:22

    SIFF2021/ 我一直感激自己在成长的路程中遇见许多不可多得的好老师,但也从来没有一个曾说:你们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一纸分数无法代表你们。一直以为教育应该授之以渔,知识的填鸭是短效而无意义的,教师所应做的是开荒、点灯、导向,身前的路只有学生自己能走。巴赫曼的课堂看似散漫无序,私以为其抓住了个体成长的三项重要能力:表达、尊重、辩论。因为表达才需要不断探索自我,并通过差异化的方式进行展示。因为尊重才有了交流的基础,才有了平等与包容的可能。表达与尊重之后才能开始辩论,惟有辩论才能不断接近问题的内核、事物的真相,从而更好地共情他人、更新自我。而我们当今的教育漠视表达、崇尚权威、打压异见、泯灭个性,反而本末倒置地寻求被模式化的一个数字,原来一文不值。

  • Lies and lies2021-03-06 11:49:23

    巴赫曼先生如天降的圣诞老人,给学生带来智识,欢笑和音乐。没有《墙壁之间》的聚焦,却更为温柔悲悯。

  • 圆首的秘书2021-03-05 19:07:03

    追踪了预科学校全科老师巴赫曼先生和他一整个班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虽然在观点表达上并没有《发狂黄片》那样激进,但该片同样将现实(移民)与历史(种族)勾连起来,形成了某种历史社会学调查。在巴赫曼对学生的循循善诱和反复追问中,二代移民儿童缓慢地构建出一套关于如何对待他人,如何看待性别、民族差异的价值观。可以说,整部电影是一套欧洲社会议题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难得一见的人本主义的典范之作。

  • 晚不安2021-04-27 20:16:35

    3.5。看到了一种极为理想的教育模式:音乐教人和谐,历史教人铭记,性别教人平等。教室里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而巴赫曼先生的耐心使这种交流和成长变为可能。基本上是直接电影的拍法,抹除拍摄者的介入性;镜头非常沉稳,大量课堂实录,且有正反打的反应,空镜来做季节性转场。三个多小时片长的意义在于,使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反馈更为完整,但我仍怀疑其必要性,最后的空落难免有种挥之不去的设计感。#CPH:DOX#

  • 天马星2021-03-06 11:55:47

    【柏林 2021】真·《放牛班的春天》,朴实、真诚、包容的巴赫曼老师,不仅治愈了学生也治愈了观众,3个半小时根本不够看,想要亲身听一堂巴赫曼老师的课。

  • 乍暖2021-11-02 20:47:53

    7/10。如乌托邦的课堂,不同国家的孩子在老师教育下融合在一起。探讨性别、国家、爱、同性恋等等。纪录片本身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甚至我觉得有点啰嗦了,但它可以作为所有老师的必看电影,学会和孩子说话。

  • 神仙鱼2021-09-20 22:39:08

    观看感受近似于好老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同理也近似于认识了解一个人:一开始有陌生感防卫心难以沟通进入(感到乏味犯困甚至排斥),渐渐熟悉找到钥匙敞开心扉(发现每个学生的特质被老师悉心擦亮各自闪光时趣味满满),最终心灵相通亦师亦友成为彼此人生抹不去的注脚(被感动并极其不舍近220分钟的电影走向结束,结束后的怅然若失也类似送走学生的老师)。移民、战争、宗教信仰、性别等等历史与现实的宏大议题都似涓涓小溪随着课程讨论自然融汇进这个如同大河的过程中,真·润物细无声。发自心底的真诚表达很重要,师生之间、电影与观众之间都是。8.5/10

  • 蓝詹2021-03-06 06:22:23

    其实真的不必拍这么长。另外德国小孩都好乖好成熟,非常有礼貌,想象不了在法国能拍这样的老师,Bah……

  • Panda的影音2021-07-19 11:25:18

    巴赫曼先生:我在柏林读了师范,一开始我学的是社会学,但不清楚自己要去干什么,所以毕业前转到了师范。但我为什么要当老师?最终实际上是因为,我妻子和我,我们一起生活了15年,我们有两个孩子,而她也没有固定工作,但总要有人挣钱养家,所以我就是那个去工作的人。这便是为何我当了老师。我其实对此还排斥了很久…因为我,把学校当成是公共机关,这样我从一开始就对它产生距离感,直到现在依然如此。我无法想象,自己不能再远走高飞…(-你就像老师中的E.T.外星人。)对,是这样。……我四十多岁的时候 想过要退出,不能再做下去。当你感觉到自己无法培养出什么,却总是在与其做斗争,强行给孩子们套枷锁,为了不让他们去闯祸。我的童年很多时候就经历了这些……我不想成为这样的老师,这样的人。

  • 吃查30002021-05-02 18:05:47

    从结构和指向上看,是最像波士顿市政厅的。隐退至摄影机后,将陈述交给拍摄环境中的人,由大量市镇风景、工厂设施、工作场面的空镜介入进行定调。更加宝贵的是,巴赫曼老师是教音乐的,他自己就可以掌控影像的节奏和旋律。毕竟陈述(想法的表达)和倾听是最重要的,由此展开沟通的可能。如果说劳伦冈泰的课室风云是一次提问,那么这里提供了一种解答的可能,那个我们期望中最好的形态。

  • jj73浅之2021-09-20 19:58:21

    “教育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壮观的”,看的过程里想起自己被电影最初吸引的原因,就是想看看广阔世界里那些优秀的普通人,他们在改变什么。谢谢巴赫曼先生。@资料馆 11th bjiff

  • 圈圈儿2021-06-21 11:49:35

    德国的教育分流制度在本科念德语系的第一年就被拿出来介绍,当时我还以为大家对分流是欣然接受的,一方面感叹德国职业教育做得好,另一方面就是阶级固化已成事实。看了这个片子才知道老师们也还是希望学生进入Gymnasium,因为文理中学才有最大机会进入Universität。在升学背景下又融入了移民、种族、宗教、性别这样丰富的织体,让片名也显得更沉重了。咋办呢,只有一个Bachmann可不够呀。

  • 罗宾汉2021-06-24 13:59:23

    一部年度十佳电影悄然登场。这部长达312分钟的作品越看越像是德国当下社会的缩影。这不仅仅是一部歌颂教育者的纪录片,更像是在展现德国面对难民问题的真实感受、反应和行动。这未必会是一部唱好默克尔政绩的宣传片,但起码让人看到了德国对待外来移民的真实态度,以及落到实处的措施,使得作品兼具人性的感染力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 鲍勃粥2021-06-19 17:08:19

    9.3/10 #siff24th 几乎超越了任何一种类型的电影,或许从另一角度讲,再次证明了纪录片才是电影之王:青春,歌舞,景致,不失叙事。当怀斯曼不知疲惫地将镜头对准机构或体制时(instituition),此片瞄准的则是一种社群(community),因此它不必如市政厅或图书馆一样构建一个拼图或连环,不必均匀地关注每一个散点,只是去呈现最有感受最有关于“人”的一切(社群不就是关于人吗),既不急于展现,也不急于下结论,反而所呈现出最动人的一面。音乐和肢体呈现了具有脉搏的动感,地貌证明着时间的缓慢流动,而面孔和话语则是关于“人”的本体。

  • 西楼尘2021-07-12 00:02:33

    会有女孩记得那天第一次戴上头巾的感觉,有男孩记得那晚收到吉他生日礼物的惊喜。会有女孩记得曾有人问她为什么同性不能相爱,她当时说不出来,只说觉得恶心。也会有男孩记得曾有人告诉他成绩并不重要,保持真我最重要,他一直记在心里。巴赫曼课堂包容着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学科,也有不同声音。

  • 深邃2021-06-20 23:44:22

    #siff2021# 晚上看德国队踢球,白天看德国人上课,这个巴赫曼先生可比勒夫有型多了。推荐克莱尔西蒙的《年轻的孤寂》和《入学考试》,整两块屏幕跟这片同时放,对比着看就跟法国踢德国似的。

  • LORENZO 洛伦佐2021-03-06 23:28:41

    太棒了,四个小时居然不觉得累,津津有味看完,孩子们都太可爱了。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以及性格在这里碰撞,在课堂上和生活中交融。这是未来社会的常态,这是欧洲的未来。

  • Ada的B计划2021-05-04 20:55:26

    4.5,室内场景负责讲述,一组组环境镜头则将讲述的内容引向更广阔的外部,已述的人物和无需赘言的背景,言与不言的两面。

  • 闲WIND2021-06-15 15:23:06

    巴赫曼老师夸杰米,出乎意料地是一个细腻的,能观察到同学情绪和行为变化的“硬汉”,竟然有点泪目。 真的每个人都会希望“被看到”,那教育是不是就是在做这件事。 SIFF 2021.6.14

  • 木六2021-06-07 19:36:45

    假想有个班级 就设定是在加拿大温哥华罢 班里学生有英法汉西日多种母国背景 课堂教授使用英语和法语 同时要求学生进修拉丁语…是否给人感受就大不相同呢? 而故事所在的德意志工业小镇 来自土耳其俄罗斯保加利亚等的孩子们 为何多语言成长环境就被视为问题了呢? 整本观感除了日复一日的不断对话交流 更多是失望 其实有至少三处本可以出彩: 前段跟移民孩子们探讨家和祖国; 90分钟后忽然开始大胆触碰的宗教/历史; 以及萦绕整本的文理/专科/职业中学的升学分化. 可惜 都是蜻蜓点水般的浅 最后就只剩篇幅换取的日常细节堆砌了 3.5

  • 徐若风2021-05-31 18:39:48

    移民劳工子女学校与“ET老师”巴赫曼先生都是挺好的设定,提供了一个直接而又日常、相对温和地讲述各类社会冲突的舞台。虽然取舍上不够精炼,实在是太太太漫长了。相比此前《墙壁之间》的那类剧情片式设计(当然那部已经足够精妙了),这种直接电影还是更能展开设定上的丰富性,把社会问题从“缩影”中延展,重新给还原出来。

  • 2021-06-26 15:15:56

    想把Hasan在結尾唱的那句歌詞補完:從前有位巴赫曼先生,他在移民聚集的小城教書育人。孩子來自五湖四海,在此成爲一家人。他的課堂很不一樣,常常能聼到動聽的音樂響——傳説中的精靈、鮑勃·迪倫的福音、同性之間的愛情,隨著音符流入大家的内心。他樂意與我們聊故鄉、話信仰、談愛情、講兩性、解矛盾、建友情。看到我們的成績平平,他也會操心。體貼細膩的諄諄教導又讓我們重拾對未來的信心。他説,分數只是一個瞬間的縮影,每個孩子都遠比這個符號更行。我們是一把琴,他激發了弦的無限可能,我們是一塊石,他開鑿出夢的初始輪廓,他更是一彎潺潺的甘甜溪水,滋養著在異國他鄉成長的心靈。(Bach在德語中的本意為小溪,Bachmann即住在小溪旁的人。)歌曲Und Wenn Ein Lied和巴赫曼自己創作的Rottweil太好聼了,尤其是歌詞的含義。

  • YiQiao2021-06-18 15:29:03

    论公民的养成 从教育出发辐射大到集体国家民族种族文化政治历史的学习和争论小到个人知识艺术情感等精神观念意识的培养和成熟落点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谆谆教诲不过如此//不仅一遍遍耐心真诚肯定地告诉孩子们他们的特别和优秀还始终将孩子当作能够交流沟通的对象的老师实在是太有魅力了 学习在甚至针锋相对的意见之下平和讨论这件事太重要了//难得在三个半小时内保持了专注和好奇

  • 寒枝雀静2022-01-04 20:25:46

    B+/ 当然是动人的。开头重复的“进入教室”动作既是与观众的“观察”契约,也是对巴赫曼调度者地位的确立。于是逐渐生成了多语言多乐器与多时空的迭奏。相比那些光洁得近乎纤尘不染的人道主义画面,更重要的是对这一套话语断裂处杂音的捕捉:沉默、抗拒、伪装和刺破。不过整体而言,依然是太多具象的“可能”而缺乏无定形之“潜能”的。当然不管怎样都比《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之流好太多太多。

  • arlmy2021-09-19 17:08:48

    9.19 不必理解为教育,更愿称之为:一种更正常的交流与对话。他在不断地引导对话持续进行,引导思考,诱发想象。勇敢地说,于是便也能勇敢地做了。理解城市与历史;讨论归属感、少数群体;理解家庭与身世;梳理梦想和路径。深刻理解周遭世界并隐蔽了身份的导师,给予家的记忆与归属感。他依赖的工具:阅读、音乐与写作,都太美好了。

  • 渡口无边2021-06-18 14:39:50

    从“观看”到“浸入”,摄影机始终作为一个倾听者的姿态。绝非只是老师与学生、学校与课堂那么简单。一位可亲的全科老师,毫无说教感的朋友式沟通以及寓教于乐,都让每个家庭迥异的学生成为独立鲜明的个体,而非规训于机械式的课本教条。背景设置还凝练了移民和社会问题,文本层次丰富,218分钟不言长,感谢巴赫曼。

  • shininglove2021-09-28 19:20:44

    最好的教育,不是爹味,更不是妈味,而是人情味。

  • 我来我征服2021-09-18 17:53:15

    纪录片做出剧情片的质感,每一处却又天然地动人,教育是细水长流的壮举,它帮你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让你懂得美,看到光。那些用条条框框把孩子们限制起来以求他们不要闯祸就好的“宗旨”,还不到真正教育内容的十分之一。观影过程中数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愿未来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巴赫曼先生。除了北京剧院硬件条件特别垃圾,座位又挤梯度又差银幕小且烂之外,本场观影可称完美。ps,片中每一段音乐我都恨不得听上一百遍20210918北京剧院

  • 小是小非2021-10-01 20:58:40

    正常的 教育 应有的样子。看他们讨论信仰、宗教、性取向、移民,为什么来自移民家庭的同学德文英文差你应该去帮助TA,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人人都诚实地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光是看看这种 正常,就让人热泪盈眶。

  • 冰山的阴影2023-03-11 18:10:29

    可惜了,没有看到更多关于教师理想与制度矛盾的内容。

  • 德卡的羊2021-07-06 14:12:37

    间或插入的城市景观具有将点状记录扩大至社会集合的魔力。

  • Nightwing2022-04-11 21:42:56

    打破恶性循环的魔咒已是不易,还要再反哺社会,那需要多强大的意志和行动力。为这些移民孩子所量身定制的课程其实是能普惠所有学子的,而他们却因为处在社会边缘,而享受到这短暂而难得的真诚交流和全面发展,他们的血液里流动的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的新精神和新智慧。这个纪录片像老师其人一样亲切耐心,是这苦命的两年多里难得让人因温暖而流泪的佳作。top 2021

  • 二月鸟语2021-07-18 16:44:58

    SIFF21,8.4/10,片长接近四小时,却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巴赫曼先生太有魅力了,是非常向往的教育模式,好希望当年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抛开所有偏见,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家的感觉,在这样一个移民如此多且文化认同复杂的环境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导演并没有带着立场去塑造一个英雄或者圣人,而是通过冷静的镜头,捕捉下巴赫曼和学生的日常,通过时间叠加来呈现出的能量,也给很多纪录片创作者做了很好的榜样。

  • 十一伏特2021-09-20 20:18:27

    半年时间的德国初中毕业班课堂教学记录,从此来展现探讨各类社会议题,东欧移民、宗教信仰、性别婚恋,教育的过程就是去消除化解这些偏见。 全程几乎都是固定机位拍摄,极少有镜头运动,没有旁白解说,都是用师生间对话来展示。跟拍时间在2016-17年之间,却刻意隐掉电子数码设备的使用,连毕业旅行时都不见使用,直到结业式才出现一两次手机。算是有意识筛选素材过滤后的部分真实。 3个半小时真的很长很长,也并未提出新鲜的观点,或者展现陌生的生存状态,涉及到的其实都是时下常议的热点话题,到结业旅行后面最后半小时已经有种疲惫的无力感。

  • 超cute侠2021-07-08 23:22:14

    选择的城市非常有意义,既能反思二战问题,也能探究移民故事,巴赫曼先生化身为一个完美的教育者形象,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氛围里,并能不断激发他们的潜能,人生能得一师如此何其幸也。

  • 神哥2021-09-11 09:18:32

    纪录片真长啊!好老师素质教育的故事。

  • 豆友1905893662021-06-13 17:07:21

    SIFF2021#7 美好的三个半小时,最好的教育方式T T。

  • 吴邪2021-06-14 17:07:41

    @2021SIFF. 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巴赫曼先生的课堂里不止有音乐德语数学艺术,还有对二战和德国历史的理解,对不同种族,性别,情感,社会关系的讨论引导和循循善诱;原来bach是溪流的意思... 很有幸遇到过几位像巴赫曼先生那样的老师

  • 持人的摄影机2021-07-10 21:20:28

    7.0/10。和蔼可亲有爱心的教师巴赫曼与他来自12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充满互相包容与理解的各种暖心素质教育(理想方向、兴趣培养(如音乐)、身份认同、相处之道、等)。影像上是陈词滥调中的模范生,典型的直接电影+观察型纪录片,三个小时的素材组织的很不错基本不冗余。

  • Fleurs.哼哼2021-10-30 14:13:39

    教育,好像能改变很多,好像什么都改变不了

  • 七月在野歪2021-09-23 15:53:58

    #BJIFF2021#07 @资料馆。观影过程中已频频泪目,最后一镜更是热泪盈眶。教育之为人的意义,是引发思考、引导想象,也是关注自身身份的历史与民族文化,更是学会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尝试去解释你的想法”的说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你自己这么想的还是你听到别人这样说”)也很重要。以后如果有下一代的话会再拿出来感受的作品。巴赫曼先生显然是个绝佳的记录对象,素材的编排很好。

  • tankry2022-10-06 20:53:53

    这些成绩,我就这样说吧,它只是暂时的。Ferhan,你明白吗?它不是真正的你们,你们与它截然不同,分数根本无法代表你们,它只是某一瞬间的影像,记录了像数学、英语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更加重要的是,你们都是很棒的孩子和年轻人,你们都非常真诚,也要继续坚守这份纯真。优与劣,都不重要。好了,亲爱的同学们…再见!

  • 栅栏间隙偷窥你2021-06-18 23:29:18

    与《波士顿市政厅》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免不了被拿来比较。巴赫曼由于聚焦的是移民青少年,因此矛盾并不像波士顿市政厅中的成人世界那样激化。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导演对民族、性别、lgbt等话题温柔的触碰,仅仅是抛出问题,答案自在观众心中。

  • NanSLi2021-06-14 18:40:02

    24thSIFF#-自我解体和逃逸的痕迹:身体的虚无感。此时的摄影机挪腾出空地,在它之上发现一个有利的场所/发现潜在的运动;我的视野总是被“人”的身影遮挡住:它在后面。它跟随着,既是他者又不是他者——走进室内,以一种讲述的速度去触碰到柔软的界限:无限叙述的痕迹彼此交叉,互相应和,但自身却是一个没法被命名的风景。叙事者在摄影机或者说是我们的身后,将看到的还是真实吗?

网友评论 (0)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