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网搜索 导航
位置:首页 战争片 最后的前线 高清下载
最后的前线[俄语]
豆瓣评分:7.6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1年10月波多尔斯基学员在莫斯科郊外英勇抵抗的故事。波多尔斯克步兵和炮兵学校的学员被派往伊林斯基防线,与苏联第43军的部队并肩作战,阻止德军的前进,直到增援部队到达。由于寡不敌众,这些年仅十多岁的年轻人在一场持续近两周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场战斗旨在阻止远为优势的德国军队向莫斯科推进。这部电影不仅关于战争。它也关乎爱情,真正的友情,以及从童年到成年的道路。大约3500名学员和他们的指挥官被派去坚守莫斯科郊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们大多数人永远留在那里。

《最后的前线》下载观后评论:

最后的前线剧照

最后的前线剧照

最后的前线剧照

最后的前线剧照

最后的前线剧照

  • 强大的德军逼近莫斯科,前线苏军溃败,3500名军校生被送入了绞肉机战场,超过2500名战死,他们没有被记入军功。这几乎就是一部伟大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作品,捍卫了俄罗斯电影的尊严。苏联时代的早期,就产生了爱森斯坦这样的改变了电影进程的顶级大师。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苏联和俄罗斯建立了独特的电影体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不是一部歌颂丰功伟绩的作品,创作者主动地放弃宏大叙事,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着眼于小人物的经历,深刻地触及到战争的本质。即便苏联时代电影的战争题材电影,也不回避战争的残酷性和非理性。这部电影显然走的更远。也许在叙事的观赏性上,俄罗斯电影不如好莱坞的商业片,但其有自己的叙事结构和审美观念,这一点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此外,电影场面宏大,细节考究,群演极为出色。五星推荐!
  • 三星吧,主旋律的痕迹恨明显嘛……打完炮竟然还互相欢呼而拥,真的挺让人无语在那种生死攸关的情形下还能笑的出来嘛。苏德战争的第一年,41年后半年,德军兵临莫斯科的时候,苏联为了拖延迟滞德军前进速度,一共前前后后组建了几十个志愿师(具体数字忘记了),全部都是没有接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平民,其中包括了很多的学生,说白了就是纯炮灰,因为连武器弹药的基本配给都没有,伤亡是非常的惨烈。如果没有罕见的寒冬突然降临,莫斯科陷落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片中明显用感人的爱情故事削弱了真实历史中发生的由战争带来的死亡残酷野蛮,从这一点上该片明显就比之前的“勒热夫”差很多。另外该片导演的拍摄技法非常一般,给出的镜头缺少战争片应该具有的震撼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拍出了流水账的既视感,可惜了场景布置上所下的一番功夫。
  • 拍得很不错,平铺直叙没有搞个人英雄主义,刻画了俄罗斯民族英雄群画像,所有的面庞都很坚毅勇敢,每一个生命都牺牲得有价值。煽情的部分看着也很感人,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啊,他/她们有友情有亲情,还憧憬着爱情,但是面对国家危难没有一个人退缩或者要苟活,都有牺牲自己的使命感。我觉得比美国那种特别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电影要好。不太喜欢的点是脸部特写时间有点长表情容易做作,而且士兵们总是停下手中事情一起Ypa~以及德军的菜有点不真实。
  • 作为“电影”还可以,不失为可以一看的战争片,尽管感情戏那段着实没什么必要性。提几个问题或值得商榷之处:1、1941年10月,苏军居然用上了波波沙,显然PPD的道具没人做;2、1941年10月,苏军侦察兵军官竟然能端着美制“汤姆逊”冲锋枪作战,是因为这个演员就喜欢这枪么?3、整片中威力最大的枪械当属托卡列夫TT-33,在苏军军官手中,命中率几乎百分之百,且一发毙命;4、作为面积杀伤型武器,片中的喀秋莎火箭炮堪称“精确制导”。
  • 简直抗德神剧。德国军官在前线还在边红酒边钓鱼,这么蠢是怎么打到莫斯科城下的。学员都找了女朋友,喜欢战场上秀恩爱,然后领便当,就煽情了?打了几天阻击战,插个红旗,连对面交错负重轮都看不出来。苏军各个都是手榴弹延迟引信技能点满的人,敢情你们步兵炮兵军校学的技能都是手榴弹么?军校生在上面將官眼里,三千五百人就是个补充战线的数字罢了,对不起莫斯科背水一战的这个题材。
  • 俄制电影的转场总是短促而干脆,好似嵌合齿轮一般,咔哒一下就过去了。这使得电影节奏紧凑,但也导致前后幕之间的衔接不够流畅,故事有顿挫感,情绪积累不起来。就本片来说,故事略冗杂,战场上的三角恋除了煽情也没其他作用了,滥用升格也是俄制战争片的老毛病。好在电影背景题材的优势足够让人迅速代入,一想起那伟大的波澜壮阔的卫国战争,不得不喊一声“乌拉!”

网友评论 (0)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