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存亡危在旦夕,“信条”一词是唯一的线索与武器。主人公穿梭于全球各地,开展特工活动,力求揭示“信条”之谜,并完成一项超越了真实时间的神秘任务。这项任务并非时间之旅,而是【时空逆转】。◎获奖情况第6届豆瓣电影年度榜单(2019)最值得期待的外语电影(提名)◎幕后制作影片拍摄辗转三大洲的七个不同国家,从美国到英国、从东欧的爱沙尼亚到意大利阿马尔菲海岸、从印度到北欧国家丹麦和挪威。其中,爱沙尼亚的飞车戏码,阿马尔菲海岸的游艇,英国街头的法拉利F50竞速,印度孟买的高楼历险、斯堪的纳维亚的破冰前行,直至在南加州拍摄的飞机爆炸等场景都需要大规模的场景调度最终完成。《信条》摄影团队用约160万英尺的胶片完成了绝大部分场景的拍摄,使用IMAX摄影机的方式很随心所欲。而为了实拍影片中不可思议的逆向视觉奇观,摄影团队重建了胶卷盒中的机械部件并重构了电子元件,使得IMAX摄影机能够正向逆向同时拍摄,不单使用IMAX摄影机来拍摄,还令IMAX胶片逆向运转,倒卷拍摄。◎幕后花絮影片开拍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已经在脑海里用20年的时间思考了电影中的一些画面和情节。为电影的细节和剧本也筹划了大约6年。《信条》中视觉特效镜头有280个。对于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影片来说,这个数字最低。《黑暗骑士》有650个视觉特效镜头,《黑暗骑士崛起》有450个,《盗梦空间》大约有500个,《敦刻尔克》有429个。该片剧组有500人,其中250人需要随影片飞往全球多国拍摄,在每个国家都有大场面戏份。影片中一架波音747飞机横穿一栋大楼,最终炸毁。那场戏是用一架真的波音747X1实拍的。原本导演打算用缩微模型加布景,辅以视觉特效来拍摄,不过剧组在美国加州勘景时,发现了一大批波音旧飞机,导演和工作人员在一番权衡之下决定用真飞机实拍。《信条》中角色正逆时空对打交锋的场面,全部由演员亲自上阵,演员都要经过复杂的反复排演。演员约翰·大卫·华盛顿第一时间得知自己将成为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男主角后,也曾向自己老爸丹泽尔·华盛顿求教。为了通过实拍呈现震撼的时空逆转,需要依赖周密的计划和大量的排练,所以男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学习倒着演出动作戏。影片男主角约翰·大卫·华盛顿,在片中饰演的角色从头到尾没有出现姓名,只是被称为“主角”(TheProtagonist)。约翰·大卫·华盛顿第一次读到剧本时,把自己锁在华纳公司诺兰导演的办公室中,花了整整5个小时来阅读,他不断地来回往前往后翻,因为剧本实在是太难懂了。原本影片中“凯特”这一角色年纪很大,但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妻子艾玛·托马斯看过了伊丽莎白·德比齐主演《寡妇特工》之后,坚持让克里斯托弗·诺兰也看下这部电影。最终克里斯托弗·诺兰围绕着伊丽莎白·德比齐的形象,重新创作了“凯特”。◎影片评价《信条》是硬科幻作品,它是以物理学的概念来包装故事,以物理学的学说为根基,对世界的样子进行自洽的假想和推演。“熵”是理解《信条》一个很核心的概念,它的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对于时间别具一格地操作,构成了《信条》叙事上的多重复杂性:它有正叙,有倒叙,并且正叙与倒叙还可以汇合,从而实现“时间钳形行动”。即,让过去的你和未来的你抵达同一个时间点,完成同一个任务。如此烧脑,也注定了它会将很大一部分观众拒之门外。《信条》还是挺概念化的,电影的主要精力是以故事还原这个概念本身,所以电影虽然辗转三大洲七个国家拍摄,但它们也都沦为背景,部分人物也只是概念的道具,情感动机相对欠缺。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