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曾在2011年柏林电影节上获得剧本银熊奖。
17岁的尼克(崔斯坦·哈利拉吉 Tristan Halilaj 饰)居住在阿尔巴尼亚的北部地区。马上就要高中毕业了,准备拿到毕业证开个小网吧维持生计。15岁的妹妹露迪娜希望能考进大学过上梦想的生活。但这个平凡的家庭却因为卷入土地所有权的争执而变得焦头烂额,父亲被谋杀罪起诉躲进了深山。根据古老习俗,如果家人杀了人,那么受害者的家庭可以同样杀死一个杀人犯的男性亲属。因此家中所有的男性都不允许离开家半步。整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露迪娜的肩上。她被迫离开学校工作养家。新的责任让露迪娜逐渐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能手。尼克却因为长期的“离群索居”的生活而变得沮丧和焦躁不安。最终,这种负面的情绪让他决定用血为家族间的斗争做一个了解——哪怕这个决定回让他丢掉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拍得很扎实。男孩女孩两条线对比,都令人动容。以两个家族间的事件一窥阿尔巴尼亚社会的愚昧野蛮。简单、细腻、沉重。最后男孩被迫离家,没有见血,却真真是最血腥的宽恕。
一部平静、朴实却又犀利的现实主义作品。阿尔巴尼亚北部山村,卡努法典,家族血仇,被禁锢的青春。片中并没有赤裸裸地展示血腥一幕,被仇恨的也并没有得到宽恕。最后,男孩被迫背起行囊远走他乡,却也可以说是走向了自由。
世界上存在难以理解和血淋淋的奇怪习俗。夺走一个最迷茫时期的少年的自由,那是怎样的感觉?就是他所信仰的天空,一瞬间就崩塌了。最后看似平淡却不留痕迹的残忍。男孩的离开,女孩被迫的瞬间长大,破碎的家庭,以及他一个人在未来的长河中的孤独,都透露难以消化的悲哀。欣赏小小剧情,大大的精彩!
1.“血腥”是流动在男权血管中的顽固旧制。2.仇恨牵涉宗族家庭,地域礼法只体现表面上的公正平等,矛盾得不到调解反而得以激化。3.自由与责任在片中互为矛盾,兄妹俩在矛盾中实现被动与主动的转化。
越是文艺的沉闷的电影分越高?节奏很慢啊,有些细节真的可以省略。要想明白故事,还需要对阿尔巴尼亚社会有一定预先的了解,否则理解起来会有一些困难。
血债要血偿!阿尔巴尼亚一个偏远农村的地方法典凌驾于法律之上,最终是两个破碎的家庭!第一幅画面油画般质感,完全可以做CC封面
北欧 阿尔巴尼亚?? ,一个曾经耳熟能详的国度,现在如此遥远。 因为人性、种族、古老的爱恨情仇……隐喻之下的关乎社会、个人、成长的思考,而产生共鸣。 (2018、10、08)
可以当做了解阿尔巴尼亚宗族文化的契机,血仇却讲的客观到冷冽;镜头里的村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胶片的粗粝质感与影片的气质分外贴切。音乐忧伤而又高洁淡雅,如同倾诉离别时的嗟悔
没有CC我怎么能看到这么好的电影。高原山区的神态在镜头下纤毫毕现,配乐极其动人心弦,当然还有压抑的情节:都用上智能手机了还在乡村习惯法的统辖之下。曾经中国给了阿尔巴尼亚国民人均四千元的赞助,而那时中国国民年均收入不到二百元。现在人家早就忘了。
从一个普通人家的一件事映射出了阿尔巴尼亚的社会现实,尤其是被卡努法典束缚的北方地区,女性的地位和权力完全被压制,影片中尽管轻描淡写,但依然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人们的鲜血只能用鲜血来救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所谓的“法律”似乎约定俗成、根深蒂固,殊不知如此荒谬和腐朽。
有些沉闷压抑,和以前看的巴尔干影片的感觉很类似,稍显拖沓,反映的同样是不发达地区少年的挣扎成长。近十年受关注的阿尔巴尼亚影片好像都是讲卡努法典的。问题值得思考,这样“落后的”血债血偿的“乡规民约”到底是值得尊重的“维系传统社会关系”的准则,还是应当被现代文明消灭的“封建糟粕”呢?
1.第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 2.以牙还牙 以血还血 土地和尊严即是一切 野蛮而直白 简单且纯粹 3.打开民族和地域,还是一个成长的故事。反叛和迷茫,渴望和不安。结尾尼克向外踏出的每一步,我似乎都能看见 他脚下的根须在一条条的断裂,他身上的躯干,却在一寸寸的坚硬。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