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根据爱尔兰共产党领袖詹姆斯·格拉尔顿生平创作,讲述他1933年从美国流亡归来,重启“吉米舞厅”的故事。所谓“吉米舞厅”是指詹姆斯·格拉尔顿在爱尔兰Effrinagh开办的一家舞厅,无数自由的思想家在这里学习、激辩、梦想和娱乐。
不过《吉米的舞厅》很有可能是洛奇拍摄的最后一部故事片了,早在今年8月洛奇长期合作伙伴、电影制片人Rebecca O’Brien就曾向媒体透过口风,说由于年纪和精力的原因,肯·洛奇今后只会拍纪录片和电视剧,不大可能再拍故事片了。
在英国与爱尔兰的爱恨情仇里,吉米舞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自由与平等的争取中,有些人坚持不懈,有些人半途而废。????在最后的那一幕里,一年轻人骑着自行车追逐即将被驱逐出境的男主,看得也是有些激动。
你以为他们害怕的只是一个舞厅吗?他们害怕的是民智的开启,害怕的是他们说谎的嘴脸有一天被拆穿。我一直觉得肯·洛奇就是英国的伍迪艾伦,他们拍自己熟悉的题材一拍就是几十年,永远也不会失手,也许某些东西会过时,但片子不会难看。这样的结尾有些怅然,第一次看Barry Ward演戏,很棒。
三星半,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注定,让我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这个电影,吉米的舞厅就是胖鸟电影嘛,那些人都自以为是文化的正统,因为他们的单调与乏味,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杀死人们的精神,对他们所不能控制的东西怀恨在心,因为他们心里的仇恨远远多过爱。
7/10 1. 爱尔兰的革命往事,共产主义与工人运动。2. 影像的质感非常细腻,从开场就可以看出,肯·洛奇在开始讲故事了,而不是讲形式。包括一场在舞厅被袭击的段落,所有的画外音已经给足信息,没有过度表达。3. 电影里面有一个最爱吉米的人,就是他的妈妈。吉米刚回到家,他的妈妈问你的靴子该换了,都坏了;另外是临走的时候,要求给他换一套衣服再走。这才是影片里最好的细节。4. 可惜的是这种好片子没能在电影院看到。
政治背景太特么深了!片头那点子字幕哪够啊!姐撸了那么些纪录片都看得晕晕乎乎的。没把大背景的利益关害交待清楚就往上铺各种事件总是不够「水到渠成」的自然。英国佬和教庭这两座压在爱尔兰人民身上,至今都余暗未消的两座大山都未及精绘。风情民俗的细节也无。
这部电影依旧关注独立,导演保持了高超的控制能力,充满自由气息也饱着忧伤,不管是阔别多年的昔日恋人在吉米面前穿上他送的裙子,还是结尾一群青年疯狂的骑着自行车送别他,都让人泪流满面。
不同群体的政治诉求和搞事手段都可略窥一斑,政治里有道德意义上的正义吗?不同的群体抢占有限的资源,不是损失你的利益就是损失别人的。但里面几个“反派”角色很有意思,对吉米有人格上的敬重和策略上的坚决反对。
比风吹麦浪更细腻流畅,肯·洛奇在这部准备的最后一部里太深情了甚至有少有的哀伤温柔,象那首凯尔特民谣 siuil a ruin。镜头里宁静质朴的爱尔兰乡村,雾气水气间青葱欲滴的绿色,他在“爱”。最后年轻人们追上准备驱逐吉米出境的车,玛丽说我们不会停止跳舞,我会一直跳舞。影片里那首《安格斯的流浪之歌》是叶芝写给茅特·冈的,讲述他追寻却永远无法抵达,击碎他心灵又给予他无限期冀的渴望,对于吉米和肯·洛奇来说,应该是献给土地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还有乡愁的。“虽然我流浪经年,穿过无数的峡谷山丘,我一定要寻觅到她的踪影,……,直到此生不再。”
自由之丘。舞厅表层下拉开政治与宗教的巨大社会景观,通篇弱化情节制造,旨在建构起族群的对立。却又几次渲染开诸如尾声告别的集体情绪。
跟巴黎的花神咖啡馆一样的存在。是当时爱尔兰文化名流社会精英的聚集地。一个高度浓缩化的政治符号时代的缩影。自由的舞姿真美!看见这位面带慈爱相的乡村老妪跟年轻人们一起品诗谈政治甚至后来帮儿子逃脱后坚定的呐喊好感动。所以她会生出这样棒的孩子。只是吉米被迫流放后再也没能回到自己的故土。
爱尔兰历史的动人一课,再苦再难,都不会放弃艺术、舞蹈、爱情和对当权者的审慎;Jimmy的舞厅挑战了占据他人的信仰和霸权,也鼓励每个人亲身打破桎梏。即使是年代感的故事,它也几乎是包容了其最喜欢的话题。但也因为真实背景的限制,唯一能做的也仅是记叙。
最突出的是全片的色调,调的有点狠,看上去有点甜腻了。别的特色都维持了:爱尔兰左派故事、一点就着的人物性格、不避机锋的政治对话。此外还加了插叙跟观点冲突的平行剪辑。整个氛围很纯真,一个美国返回的活动家重组舞厅(促使立场萌芽的青年俱乐部),在教会和保守势力挤压下再度失败,事件小节奏慢
复制下载地址成功!
复制地址失败!!!,请您长按链接地址,手动复制